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在倭国的厂卫——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

等级森严,最典型的标志就是高度固定的不流动,等级制度是用政治、律法、宗教、职业、文化甚至是婚姻关系,把所有人的社会关系完全固定下来,世袭罔替,各等级之间的壁垒,完全不可突破,这是等级森严。

比如大明也有着等级森严的表现,大明的世袭官阶级的皇帝、各世代相传的武勋,以及传了数百年的名门望族,还有大明科举诞生的士大夫们,他们享有律法、赋税上的特权。

但大明是非常明显的以生产资料为标准去区分的阶级社会,而不是等级社会,因为是有非常明确的上升通道存在,科举就是鲤鱼跃龙门,而广泛存在的立功后获得世袭百户千户,也是一种上升的通道,而随着万历维新,大明的百姓们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

工兵团营的三级学堂,大明的皇家理工学院,讲武学堂、海事学堂,官厂团造的匠人学堂等海防巡检、墩台远侯成为缇骑千户等等,都是万历维新以来建立的新的晋升通道。

大明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张居正新法导致,所以现在再将万历维新单纯的叫做张居正变法,已经有失偏颇了,朱翊钧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让大明再往前走了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千难万难。

变法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一次新的尝试,就代表着对既得利益者的挑战。

朱翊钧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万历十一年七月底,朱翊钧收到了来自长崎总督府的奏闻,织田信长在被刺杀的不利消息之后,又在大阪湾战败,这对织田信长更加不利了。

毛利辉元能够战胜九鬼嘉隆率领的熊野水军,这不意外,这也不是毛利家第一次战胜织田信长的水师,在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中,毛利家就打赢了织田信长。

但是很快织田信长就建造了新型的战舰,安宅船,安宅船的出现让毛利辉元在海上的战斗完全处于下了下风之中。

“让朕看看织田信长的安宅舰相当于大明的什么级别的船。”朱翊钧拿起了来自海防巡检的奏疏,详细查看起了安宅船的参数。

“普通的安宅船有四百料,也就是和大明的钻风海船一样,有6丈2尺,宽1丈2尺,深3尺4寸,分8舱,双桅,4橹,9篙,铁锚2。”朱翊钧看到了最普通的安宅船,其大小和钻风海船都不如,大明钻风海船是四百三十二料,而安宅船的四百料是三百七十四料(容积)。

四舍五入都是四百料。

“最大的安宅船为天下丸,9丈3尺,宽2丈3尺,深4尺8寸,分16舱,单桅,4橹,12篙,铁锚3,铁炮16,五百料…”朱翊钧看完了这个名叫天下丸的大船,略微有些疑惑的说道:“冯大伴,朕是糊涂了吗?他这个五百料就能称之为大船了吗?”

朱翊钧见过最大的船是游龙号,船长33丈,形宽3丈8尺1寸,深为1丈9尺6寸,载重340万斤(1700吨),五桅,光是前面的三十斤火炮就有四门,这还是一艘商船,不是专门用于作战使用的飞云号,飞云号浑身都是炮位。

被称之为大安宅的天下丸,其大小也就跟大明四百料战座船大小相同,在大明的统计数据里,四百料战座船,甚至不能叫战舰,在永乐年间都不计入统计之中,比戚继光当初平倭的福船都小很多。

这玩意儿,是倭国现在的主力战舰。

冯保沉默了下说道:“对于倭国而言,这船不算小了,织田信长能造出来,怕也是费了不少的力气,不能什么都跟大明比,跟大明比,还不如用白银买。”

不是倭国弱,是大明太强。

“他想买,朕还不卖给他呢。”朱翊钧摇头说道。

大明船只对倭禁售,除了船只还有粮食、武器等物,都是对倭禁售的清单之上,因为琉球在大明手中,往来倭国的货物都要经过大明的检查,所以没有任何违禁品能逃脱大明的禁令。

查到就是通倭,通倭可是重罪中的重罪。

“这个秽多非人,是什么玩意儿?”朱翊钧看完了安宅船的各项参数之后,确定了他们的船并不具备过海的能力,继续看起了塘报。

塘报之中提到了秽多非人,朱翊钧仔细理解了一下,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仔细想了想,他就想起了这是个什么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倭国也广泛存在,这部分人在后世被叫做部落民,有一本叫《部落地名总鉴》的书,广为流传,这些部落民的后代,也是饱受歧视,这些部落民不能进入好的私立大学,毕业后也不会被公司录取,一般人家也不会把女儿嫁给部落民,一旦卷入刑事案件,默认有罪,诸如此类。

《部落地名总鉴》就是将过去的秽多非人的姓氏将其记录在内,比如:猪鼻、犬养、猪饲、牛肠、猪股这类的姓氏,就是典型。

朱翊钧沉默了片刻确信,这不是儒家的错,儒家孔孟都讲君臣纲常,也讲良贱,但儒家还讲有教无类、人性本善等等,但是这倭国的倭人那真的是一点都没学会。

娼门是贱籍,但钱谦益这個大明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还娶了柳如是为妻呢。

闹起来,江南的奴变,操戈索契,也是惊动朝堂的大事。

大明也是儒家治国,也没见闹出这等事来,在倭国,秽多非人,就是个不可接触、不可谈论的集体。

“这个织田市若是肯来,那就让她来,至于她的诉求,就当不知道就是了,下章长崎总督府,可以适当给织田信长配给一点火器和火药,维持双方的平衡,大明才能渔翁得利啊。”朱翊钧朱批了徐渭的奏疏,让徐渭自己把握好其中的度。

毛利辉元不能赢,织田信长也不能赢,只有双方都是势均力敌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变成血肉磨盘,把倭国最后的一丝血流干,只有这样,大明才能赢。

朱翊钧并不打算近期就大规模攻打倭国,跨海作战,一个九百万人的倭国,要将其完全灭亡,需要倭国人自己动手去做。

平衡存在于万物之间。

“这次就不要派铁马去接了。”朱翊钧甚至不需要做更多,只需要不派出铁马去接,就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礼部的官员收到了信号,自然会知道如何在流程上去为难人,朝见大明皇帝,哪有那么容易和简单。

想给大明当狗,倭国还没那个资格。

摆在朱翊钧面前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答应织田信长的请求,让大明的海防巡检们成为织田信长的保护者,这样方便海防巡检在倭国的行动,可以有效的减少海防巡检刺探情报的风险,等同于在倭国的咽喉扎了一根钉子。

大概就是:大明在倭国的厂卫——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

第二个选择,就是不答应,大明海防巡检大部分都出身东南,家里遭受了倭患才选择了在海上搏命,前线的军兵在用自己的命来守卫大明的海疆安全,让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不要再降临到大明的头上,朱翊钧这个后方搞后勤的皇帝,反手却把他们出卖给了倭国,让海防巡检伺候倭人,那海防巡检骂几句狗皇帝,非常合理。

前线的意见非常重要,前线军兵付出的是性命,是用命在征战沙场,后方第一考虑就该是前线意见,这也是朱翊钧当皇帝以来,一贯的主张,朱翊钧就从不干涉戚继光在前线作战的任何指挥。

对于自己军事天赋,朱翊钧还是很有数的。

朱翊钧没有立刻做出表态,而是下章到了北镇抚司,让北镇抚司的缇骑们下章征询各海防巡检司的意见。

这个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到底要不要组建,海防巡检们的意见权重最高。

大明皇帝倾向于不答应,他必须要考虑前线军兵们的情绪,尤其是深入敌后的海防巡检,他们操纵水翼帆船已经非常辛苦了。

“陛下,咱们海防巡检在倭国刺探情报并不顺利,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若是有个身份行动,就简单很多。”赵梦祐作为缇帅,作为大明情报部门的大把头,赵梦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慈不掌兵和爱兵如子并不冲突,也不矛盾,必须要牺牲的时候,赵梦祐会挺身而出,但可以减少伤亡更加方便获得情报的话,对于第一线的军兵而言,也是个好消息。

命最重要,少一个海防巡检,对于大明而言,都是损失。

“毕竟是去倭国当太上皇的,又不是去做秽多非人。”赵梦祐又低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是去当人上人的,不是去当贱民的,他能理解陛下的不想答应的倾向,因为不给倭国使臣坐铁马,就是最有力的倾向了。

朱翊钧其实可以理解赵梦祐的说法,想一想后世驻日大美天兵,过着怎样的生活,大明前往京都的海防巡检,也是相同的待遇,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还是委屈,哪怕是名义上保护织田信长,那也是委屈。”朱翊钧摆手说道:“下章询问各巡检司的意见吧。”

朱翊钧决定问问再说,看看前线的海防巡检们怎么说,这个倭国太上皇,海防巡检们到底要不要做,其实去了也可以不保护织田信长,而是成为一个大明在倭里挑外撅的工具,保护织田信长的特遣队,提供除保护之外的一切保护。

要照顾海防巡检们的情绪,他们在抗倭的第一线。

“这林辅成和李贽怎么又吵起来了?他俩不是和好了吗?”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杂报,这是今日的杂报,能够日刊的杂报其实不多,只有三份可以做到日刊,格物报、民报、和逍遥逸闻,其余的大部分都是半月刊,或者月刊,一个月能刊印一次就很不错了。

日刊那是得有大量的读者才能做得到。

格物报真的是每天都有事去刊发,讲不完根本就讲不完,别说现在大明对万物无穷之理的了解,就是把永乐大典里,关于格物致知部分的内容讲完,就是一件有生之年难以完成的事了。

最近京堂的热闹,无外乎就是李贽和林辅成又又又吵起来了,两个自由派之间的吵闹,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即便是上次讲和了,但依旧不影响两个人口诛笔伐。

这次争吵,关于稽税院征税。

林辅成这个自由派其实对稽税院的稽税是比较反感的,因为大明现在有了更多的财源,百姓们的生活是入仓交纳,又被积役之苛求,踢斛淋尖,风扬日晒,无钱买补,乡部私求,忍苦罚椿,既然大明现在财用日足,可以少收点税,这点农税还不如让利于民。

而李贽则站在了支持稽税院稽税的一方,反驳了林辅成的观点。

“朕怎么看他们俩这是一唱一和在打配合啊。”朱翊钧越看手里这两份的内容越觉得奇怪,一股子完全不属于自由派的异味儿,就是那种献媚讨好媚上的异味儿。

朱翊钧很快就猜到了,估计这个李贽已经知道他的身份了。

李贽是官面上的人物,他对官场的规矩太清楚了。

“宣见一下李贽吧。”朱翊钧也不打算藏着掖着,直接让李贽到通和宫来面圣就是。

七月份的尾巴依旧是酷热难捱,朱翊钧在知了声嘶力竭的叫嚷中,看着手里李贽写的杂报,他越看越觉得像,像是打配合,林辅成很少对政令指指点点,而且他反对的那些词都是些陈词滥调,似乎是故意在抛砖引玉,让李贽表达自己的观点。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贽入宫面圣,直接就是一个滑跪。

朱翊钧看着李贽一点都不惊讶的样子,笑着问道:“你这也不笨,是怎么考评只落了个中上呢?”

“陛下,升转的名额就那么多,臣比别人晚一步,再想追赶就难如登天了,技不如人。”李贽无奈的说道,皇帝第一句话就揭人伤疤。

李贽没有给自己找理由,年纪大了,卷不过年轻人,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儿,承认自己的不足,是知耻。

“免礼吧,那你说说你这篇文章吧。”朱翊钧将手中的杂报,递给了冯保,冯保交给了李贽。

李贽知道这是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他这辈子是第二次见皇帝,上一次见时,皇帝还是黄公子,他没有考过会试,自然没有资格殿试,根本没有面圣的机会。

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正式的面圣。

这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机会,他必须要把握住,即便是要做意见篓子,也要做那个能直达天听的意见篓子,否则提再多的意见,根本流转不到皇帝的耳朵里去。

“陛下,臣支持稽税院是因为稽税院终结了民间一个现象,那就是普遍存在的武装抗税。”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陛下,稽税院的存在终结了这一乱象。”

“朕深居京堂,不知民间之疾苦,朕曾听闻抗税之普遍,近些年不再有奏闻,李贽,你告诉朕,为何这种自古以来的乱象会消失呢?”朱翊钧眉头紧皱的说道:“你若是诓骗朕,可知后果。”

朱翊钧之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就立刻要接见,就是要询问究竟,武装抗税这件事朱翊钧知道,林辅成也曾经在游记里提到过这些。

“陛下,为虎作伥。”李贽看着皇帝深吸了口气说道:“苛政猛于虎,朝廷就是天下最大的猛虎,也就是陛下所说的朝廷是世间最大的恶,百姓之所以如此认为,还是为虎作伥。”

“太平广记里说,老虎把人吃了之后,就会变成伥鬼,伥鬼引诱更多的人被老虎吃,而朝廷就是那头猛虎。”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稽税院稽税就不是苛政了吗?”

“至少不是对穷民苦力的苛政,穷民苦力没什么油水可言,以臣在地方任官而言,稽税的成本可不小,对穷民苦力搜刮,刮地三尺,能刮出什么来?”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稽税是苛政,那是对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而言。”

“陛下,臣之所以说稽税院对于大明大多数人而言是善政,是因为猛虎不再吃人,这些伥鬼,自己是吃不了人的。”

“陛下,催科催征,丧尽天良,但凡是有点有良知的人,都下不去手。”

为虎作伥,当老虎不再下乡之后,跟着老虎一起下乡的伥鬼,也无法祸害百姓。

“为官之难,难在催科,催科与催征,国朝之需赋税也,如枵(空虚)腹待食,穷民之输藁租也,如挖脑出髓,为地方有司者,前迫于朝廷督促,后慑于朝廷黜罚,只能督办。”

“这为官地方,就会想:与其得罪能陟(升迁)我、黜我之朝廷君王,不如忍怨于无奈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欠不止。”李贽面色凝重的说道。

这些话不好听,自由派的李贽,在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带领的朝廷,才是天下最大的恶。

“你继续说。”朱翊钧倒是没有生气,李贽来自于地方,这算是地方官的心声,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他还要这么讲,这是责难陈善,是忠,至少李贽是忠于大明江山社稷,忠于大明百姓的,这一点他就可以说。

李贽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赌对了,陛下愿意了解这些事,而不是躲在宫里当个至高无上的、九重天上的、沉迷于歌功颂德的皇帝。

李贽继续说道:“得罪朝廷不如得罪百姓,这对于地方官而言,不是两难的选择,所以就会下乡催科催征,朝廷要税,那为虎作伥的乡贤缙绅,带着他们的狗腿子就一起到乡野之间了。”

“次次催科,千家哭万户缟素,一如秋风扫落叶,百姓但凡是有借贷在身,就得卖掉新丝,新谷,来换取微薄所得交赋税科粮、苛捐杂税,如果丝谷皆竭,则鬻(卖)产耳,产尽,则鬻妻、鬻子女也。”

“如此,朝廷派下的赋税,倒是征收完了,但是长此以往下去,民之死者十有七八,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

“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

升转重要还是治下百姓安居乐业重要?这对地方官而言,自然是升转重要。

“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朱翊钧重复了一遍,略显有些沉默的说道:“朕知道你为何不能升转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官场讲实话,会得罪很多人。

“陛下的稽税院来了!”

李贽颇为兴奋的说道:“陛下,稽税院稽税是奔着大户人家去的,大户有钱有粮,用尽了手段去诡寄去隐瞒,稽税院稽税哪怕是只有三成留存地方,都够地方吃喝用度,还够完税,既已钱粮完,自然不必再催征!”

朱翊钧摇头说道:“可是势要豪右还是要向下朘剥,他们会把完的税转移到百姓的头上。”

“陛下,不是这样的,老虎不再吃人,伥鬼何以逞凶?!”李贽极为确信的说道:“朝廷不必再倚靠势要豪右,那百姓抵抗就不是违抗王命了,不是造反了,真的拼起来,势要豪右还是少数。”

“乡野之间无外乎就是朝廷、乡贤缙绅和百姓,这三方本来朝廷和乡贤缙绅紧紧的背靠背站在一起,是老虎是伥鬼,百姓就只能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但是现在,衙门和乡贤缙绅,不再紧紧的依靠在一起,对老百姓而言,就是天大的好事,哪怕老虎在打盹!”

“果真如此吗?”朱翊钧稍微品味了下说道:“朕会派缇骑四处察闻,如果不是你说的那样,伱知欺君,乃是不赦之罪。”

“臣知道。”李贽敢为自己的话承担非刑之正的责任!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去把先生喊来。”

有疑惑当然要找老师了!作为张居正的弟子,找老师来问,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张居正来的很快,他还带来了熊廷弼。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张居正带着熊廷弼见礼。

“熊大怎么来了?”朱翊钧看着熊廷弼,十四岁的他,已经虎背熊腰了,长得有点着急不假,这个年代,十四岁已经到了成婚的年纪。

“陛下,学生还是想去绥远。”熊廷弼深吸了口气说道:“食君俸忠君事,陛下每月都要赏赐些银两,臣拿着实在是难以心安,先生拗不过学生,只好把学生带到通和宫了。”

“不许去。”朱翊钧十分平静的说道:“说十六岁就十六岁,再言就是抗旨。”

“是。”熊廷弼感觉到了怕,虽然皇帝说的很平静,但颇为威严,皇权是不容挑衅的。

朱翊钧见熊廷弼不敢顶嘴,才收起了皇帝的派头,但依旧有几分威严的说道:“熊廷弼,你记住,朕给你找名师,让你一心向学,让你习武,是为了让你报效朝廷,报效大明,朕知你天分奇高,文武双全,但十三岁还是太小了,想去绥远也好,想去西域也罢,十六岁后再去,朕方能心安。”

“你可知朕的爱才之心?”

“学生知之甚详,是学生唐突了。”熊廷弼知道陛下是爱护,怕他这个未来的栋梁提前夭折。

朱翊钧这才笑着说道:“坐吧。”

“先生,这位是李贽,他写文章,先生帮忙看看。”朱翊钧将李贽的文章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看了许久,又打量着李贽说道:“你怎么考评只有中上的?再往上一点,也能升转了,何至于在知府位置上致仕的?”

“起初是对先生有些不屑,不肯学矛盾说,对矛盾说、对考成法略有怨言。”李贽叹了口气,这师徒二人还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揭人伤疤!

有意思吗!

“为何对我有怨言?”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我和你没有什么矛盾。”

“因为何心隐,我和何心隐都是泰州学派,虽然未曾谋面,以为先生在排除异己。”李贽思索了一下说道:“其聚众讲学以谋财为本,人伦有五,何心隐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贤圣之间,则偏枯不可以为训。”

“绳人以太难,则畔者必众;责人于道路,则居者不安;聚人以货财,则贪者竞起。亡固其自取矣。”

起初,李贽是误会了张居正,所以对张居正的排除异己非常不满,直到他了解到何心隐干的事儿,才明白为何何心隐会死。

聚人以货财,则贪者竞起,就是罪责,为了钱,什么都不要了,人伦有五,他舍去了四个,是自取灭亡之道。

这不是李贽现在当着张居正的面这么说,他在云南姚安做知府的时候,专门找同窗了解了何心隐的作为后,非常不齿。

“先生以为李贽说的这为虎作伥一事,是真是假?”朱翊钧直接当面询问了起来。

张居正俯首说道:“自然是真的,之所以没人说,是把朝廷完税之事,看做是猛虎,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wa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