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5章:陷阵营

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重型装甲部队,名叫陷阵营。

陷阵营的统帅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又善于治军。因此,陷阵营外出作战之时,总是“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这绝非吹捧之词。

比如,高顺攻打夏侯惇时,便一战而胜,战败的夏侯惇为此失去了一只眼睛,被人戏称为“盲夏侯”;又比如,高顺一个照面,便击败了有关羽、张飞相助的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始终不得志。尽管高顺屡立战功,但吕布却不肯信任他;虽然高顺人品、才能俱佳,曹操却二话不说,将其处死。

吕布军事集团,因其主要成员大多为并州人氏(如张辽、张杨等人),所以这支军事组织也被叫做“并州军”。

并州是中原士族眼中的“边僻之地”,地方上的武将又“习于夷风”,所以并州军中的武将,为人总是“放荡不羁”,行事往往“轻佻粗野”。

又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州武将皆长于骑射。而作为集团的“老大”,吕布骑射之术可为当世一流,就连称其为“轻狡反覆”的陈寿,也不得不承认,吕布有当年“飞将”之勇。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此外,并州武将们还有饮酒的习惯。吕布虽然颁布过“禁酒令”,但他麾下的将领,还是忍不住关上自家大门,偷偷酿酒来喝。

有个叫侯成的将领,就曾因为一时激动,把自家偷酿的美酒拿出来献给吕布,反遭后者一顿毒打(见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为人粗野、善于骑射、又好饮酒,可谓并州武将的三大特点。可奇怪的是,高顺的所作所为,却恰好与他们相反。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高顺为人清白,不饮酒,不贪图小利,与并州武将形成了鲜明对比。

非但如此,就连他统帅的陷阵营,这么一支典型的重型步兵,也不是并州武将所擅长的骑兵。

由此可见,高顺算是并州军中的一个“另类”。仔细想想的话,在并州军中还有一个人,与高顺的“速写”差不多,他就是陈宫。

陈宫其实有些“端着”,但人家是兖州当地的大名士,有此风骨不足为奇;可高顺一个武将,为何也是一副“清流名士”的做派呢?

高顺的事迹,散见于《三国志》、《英雄记》、《后汉书》之中。这些史料,都没有提到高顺的过往,因而也就“未能审其本末”了。

可在《太平御览》注引《陈留耆旧传》中,却再次出现了高顺的踪迹。此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几字:“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

重点不是里面记载了什么,而是高顺这条史料的原出处,为《陈留耆旧传》,这是一本类似于地方人物志的书籍。

与之类似的,还有《襄阳耆旧记》以及《益州耆旧传》。裴松之注引《三国志》时,便从中引用了不少史料,如诸葛亮、庞统、刘巴、向朗等荆蜀才俊,皆榜上有名。

高顺能被《陈留耆旧传》收录其中,便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极有可能是出身于兖州陈留郡。结合此类书籍非名士不录的习惯,高顺非但出身陈留郡,还应该是当地的名士。

这个推论,与前面提到的高顺“为人有清白”的做派,是非常吻合的。

东汉时期的名士,要么经学通达,为一方大儒;要么是出身豪族,家族里面高官辈出。

巧合的是,陈留圉县还真的有一个高氏,乃州里名望,累世巨豪。

袁绍的外甥、汉末并州刺史高干,以及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曹魏名臣高柔,都是陈留高氏之人。

倘若高顺也出身于这个家族,那么他身上的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一个问题是:高顺是怎么成为吕布部将的?

从时间线来看,高顺与吕布的首次交集,大概率是在兴平元年(194年)。这一年,张邈、张超、陈宫等人趁着曹操外出,迎吕布入主兖州。

张邈为陈留太守,高顺为地方名士,他自然有机会随同张邈、陈宫一起加入到吕布集团之中。张邈败走之后,高顺和陈宫等人并非离去,而是成为了吕布集团中仅存的兖州士族。

陈宫备受吕布重视,而凭借与陈宫的“乡党”关系,高顺虽然不与其他凉州武人多有来往,但也能在吕布麾下勉强站稳脚跟。

第二个问题是:吕布为何对高顺不信任?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

高顺有将帅之才,为人也十分忠诚,尽管吕布也知道,却依然对他十分提防,还将其手中兵权夺走。究其原因,恐怕还是高顺的身份。

陈留高氏,与汝南袁氏常年通婚,彼此关系十分亲近。前面提到的高干,便是袁绍的外甥。

而吕布与袁绍之间,又有着深仇大恨。袁绍派去的人手,差点将吕布砍死在他的床上。以吕布多疑的性格,他又怎会相信与袁绍“沾亲带故”的高顺呢?

第三个问题是: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而留下张辽?

曹操杀高顺,与吕布不信任高顺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

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一直非常忌惮袁氏余党与一些亲近袁氏的世家。其中,陈留高氏与弘农杨氏是被曹操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三国志·高柔传》记载:“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

高柔因为与袁绍的关系,差点被曹操诛杀;而同样为“袁氏甥”的杨修,却直接被曹操借故诛杀。显然,高柔后来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正是因为曹氏对高氏的连年打压。

在这种背景下,出身陈留高氏的高顺,难免会成为曹操的“清扫”对象。

除此之外,高顺虽然颇有治军之才,但他却并非是不可替代的。换句话说,高顺之所以不被曹操接纳,也同样是因为曹营的“内卷”太厉害了。

论治军严整,于禁整治青州军时,便颇有西汉名将周亚夫之风;论先登陷阵,曾为曹操“帐下吏”的乐进,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悍将;若再论清白威严,还有被尊为“军中长者”、有儒将风范的李典。

因而高顺之才能,放到曹营之中,便不算多拔尖了。

反观张辽,不仅被曹操所接纳,还大有一番作为。原因无他,此前担任骑都尉的张辽,能有效弥补曹魏政权在骑兵领域的空缺。

在日后的多次战争中,包括张辽的成名之战——威震逍遥津,其倚仗骑兵而造成的强大突袭能力,便曾数次扭转战局,从而取得了最终胜利。

只是可惜了高顺,未能马革裹尸而还,却屈死于吕布之下!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老板和袁老板在前线打得正嗨,旁边一帮小弟摇旗呐喊。这个时候还有一帮人作壁上观,就等着看曹老板的笑话。

这些人里就有刚刚拿下江东的孙策,还有坐拥荆襄九郡的刘表。很多人说,东汉末年,老刘家气数已尽了,那么为啥大家都这么说呢?主要是老刘家这帮诸侯的表现,也忒让人伤心了。

第一,盘踞在荆州的刘表,看似就想着做个地头蛇,从来没打算进取天下。在他看来,能坐享荆州就是祖坟冒青烟了,其他的不敢想。

第二,龟缩在益州的刘璋,吃喝玩乐样样在行,让他为大汉天下做点事儿,对不起!小爷没工夫!

第三,幽州牧刘虞,虽说处于四战之地,可好歹也是一方诸侯。结果十万大军追击公孙瓒时,却因为妇人之仁一败涂地,连自己的脑袋都被人家给砍了。

第四,扬州刺史刘繇,这是个猛男,可惜他遇到了更猛的袁术和孙策。结果在扬州还没站稳脚跟就去世了。

这些可都是汉朝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比刘备的身份不知道要靠谱多少倍。可你看看他们的成绩,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难怪说汉室衰亡就在眼前了。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刘表。他在三国前期的出镜率相当高,虽然总在打酱油,但是身份地位相当高。

刘表也不是一开始就佛系人生的,刚接管荆州的时候,刘表别提多有精气神了。他为了成为荆州之主,开始拉拢荆州各地的土豪,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好帮手,甚至和荆州豪门蔡家联姻,以此换取蔡家的支持。

当时大家称呼刘表为八俊之一,你以为人家是软柿子?其实刘表凶悍的时候,一点儿也不含糊。比如说刘表曾经干过这么几件大事。

事件一:诛杀张济。

张济过去是董卓的部将,曾经联合李傕郭汜一起打下过长安。后来汉献帝册封他为骠骑将军,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等到张济的部队缺粮食的时候,就到荆州的南阳郡来抢粮食。这下子可把刘表给激怒了,刘表一顿操作,在穰城将张济诛杀。

张济被杀了以后,荆州将士们很兴奋,认为跟对了主人,所以纷纷向刘表表示祝贺。可刘表在干啥呢?他对这帮人说:张济很可怜,诛杀他那是不小心,你们应该吊唁才对!

其实这话是说给张济的那些部下们听的,尤其是张济的侄儿张绣。张济死后,张绣统领了叔叔的部队。他得知这件事以后,大为感动,立刻选择与刘表联盟,因此刘表大方地把南阳郡的宛城交给张绣驻军。

为啥刘表要联合张绣呢?其实这是有意图的。当时刘表的重心都放在了南方,可北方却是东汉末年的主战场。而刘表结交张绣,正是将其留在了北方,伺机而动罢了。

当刘表在扩张的时候,曹操也没闲着。曹操不仅接管了汉献帝,还吞并了徐州。此后更是把手伸向了南阳郡。

当时南阳郡是天下富庶之地,谁都想将其占为己有。但是这地方从名义上来说,归刘表管,从实际上来说,归张绣管。因此曹操要想夺取这里,必须要跟刘表、张绣打交道了。

张绣这家伙很有意思,当曹操刚来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投降了曹操。可当曹操霸占了他的婶娘邹夫人的时候,张绣又犯了曹操。此后张绣再次与刘表结盟。

这回曹操和刘表算是正面较量了,曹操派遣曹洪迎战刘表,结果被各种击溃。等到曹操自己来的时候,刘表和张绣可就都完犊子了,完全不是对手嘛!

恰逢袁绍要偷袭许昌,所以曹操只好撤军。刘表这下子又兴奋了,果断派兵切断了曹操的后路,打算跟张绣联手夹攻曹操。可惜这两伙人又被曹操揍了一顿。

两次被曹操击败,这让刘表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等到官渡之战的时候,大家都劝刘表偷袭许昌,而刘表这才犹豫了起来。

官渡之战打响之前,刘表意气风发,完全不是在演义里那种韬光养晦的样子。谁也想不到,刘表居然也有争雄一方的时候。

当时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都背叛了刘表,其实就是不服刘表这个荆州牧的管辖。结果刘表很生气,一言不合就带兵收了这三个郡。

你以为刘表收手了?不好意思,刘表的野心远没有结束他。建安四年,刘表又盯上了交州这片地盘,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等地。

交州牧张津心里很不爽,主动找刘表打群架,结果被刘表给干得服服帖帖的,以至于手下人觉得他太窝囊,索性把张津给宰了。

此后刘表迅速做出反应,他趁着交州无主的时候,在建安八年果断派遣手下人赖恭担任交州刺史,同时派遣手下人吴巨担任苍梧太守,好以此牢牢控制住交州。

可惜曹操才不会让刘表称心如意,他派遣士燮总领交州,担任交趾太守。所以说,不是刘表不肯努力,只是当时他的着眼点都在南方。

如果当时刘表先把交州的事情放一放,转而北上偷袭许昌的话,那曹操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从刘表夺取交州的势头来看,当时的刘表充满了斗志,完全有可能跟曹操一较高下。尤其是趁着曹操不注意偷袭曹操后方。

腹背受敌之下,曹操怎可能抵挡得了袁绍和刘表的同时进攻呢?可惜的是,刘表当时对曹操还抱有幻想,认为曹操会认可刘表对交州的统治,我认为曹操当时应该也以汉献帝的名义,做出过某些承诺,要不赖恭和吴巨是不会贸然前去上任的!

可惜曹操解决了袁绍以后,腾出手来就翻脸不认人了,而刘表当时已经错过了最佳进攻时期。所以说,还是曹孟德会玩啊!

刘表总喜欢在南方玩,可真正有本事的诸侯,当时都想在北方混出个名堂来。甚至于刘备这种一穷二白之人,也在北方混了20年之久。

为啥?因为稍微有点志向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中原在北方,谁能夺取北方,谁就能操控天下。中原地区是全国人才、人口、赋税的集中地,不在这里玩,又能去哪里玩呢?

刘表的胆子还是小了点,他先占据荆州,后又打算占据交州。曾经试探性地到北方晃了晃,被曹操揍了两次以后,就再也不敢继续北上了,甚至失去了南阳郡的控制权。

所以说刘表是没法子抓住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的。换句话说,如果刘表是那种有胆子偷袭许昌的人,那么曹操也就不会贸然让许昌空虚了……

如果照此逻辑,刘备死后,蜀汉存续了42年,是否说明刘备的贡献不大?西汉共211年,刘邦死后存续203年,所以刘邦的贡献也不大?

那么在三国里边,曹操在位0年,魏国存续46年。所以孙权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放眼望去,整个华夏历史,比孙十万厉害的皇帝也没有几个呀。所以,丞相真可怜!稍微高级一点的喷个“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导致蜀国速亡的也就罢了。如今都知道诸葛亮死后蜀国延续30年了,反而又说他的贡献不大?

明确几个事实。其一:说诸葛亮埋没人才,大权独揽的。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位12年,为国举荐共计63位。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其中刘璋11人,刘备24人,个人28人,收魏将2人。

又分荆州28人,益州29人,豫州1人,雍州2人。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故后,维持国家基本运营的“三相一将”皆为诸葛亮所荐。蒋琬、费祎、董允3人,《出师表》就直接讲明了。

——此皆良实,志虑忠存,愿陛下亲之信之。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这才是最早对“德才兼备”的诠释。如果非要拿马谡来黑他,那么说实话,诸葛亮用人失误仅此1个,是三国里失察率最低的。

因为刘备也曾看走眼过张飞(徐州)、糜芳、庞统(县令)、刘封啊。曹操看错了魏种(“魏种不弃孤?”),老家兖州都快被端了,你问问冤死的典韦、曹昂、曹安民怎么说?于禁是五子里面唯一被授予假节钺的,结果最后反成了“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不如庞德焉”?

诸葛亮是权臣?是的,那是“所谓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真有那个野心,为何他不去来个九锡,晋公、魏王,简直易如反掌。至死也不过一个武侯而已。清贫简素,竭尽心力,至死方休!

古今中外,哪个大人物不是功利主义,先乱后治?如东汉外戚?董卓废帝?曹操奉天子?还是曹丕称帝?司马氏直接不说了,废、杀,玩,不嗨皮吗?

东晋南朝你方才称孤,我方又兴帝,更不值一提。唯独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政我摄了,臣礼不失。最后两袖空空拂手而去,这才叫姿态。

其二:说诸葛亮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导致“民有菜色”的。那是公元261年的事。此时离诸葛亮去世多少年了?28年。《三国志》对诸葛亮的为政评价是“军资所出,国有富饶,乃治戎讲武,以备大举。”妥妥富国与强军相结合。

“物理其本,人怀自励”,妥妥的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开诚布道,约官示仪”,妥妥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论政绩实践,远超先秦诸子百家之理论预期。而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掌蜀国朝政20多年,蜀国的治理还是可以的。

首先,蜀国没出现过一次饥荒。而无论是《文帝纪》或《吴书》都有提到魏、吴两国存在饥荒的情况。

其次,国内没有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反倒是经常大赦。最后,军事方面北用王平守汉中,东用邓芝御东吴,南用马忠定南中,基本安稳没事。

王平甚至还取得了兴势大捷,成功抵御了曹魏的一次大攻势。董允在世时,刘禅、黄皓都很怕他,因此宦官不敢造次,阿斗不敢瞎玩。结果董允一死,陈邸、黄浩乱权,诸葛瞻无为,姜维无权。刘禅“不闻政事、不听直言”。

这才导致了最后十年的民有菜色。东吴使者出使蜀汉,回禀吴侯说:这个国家快完啦。可见国家治理水平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而但凡奉孔明衣钵的历届所谓权臣:蒋、费、姜、董哪个不是清素节约,恪尽职守、公平布道。

虽位极人臣,却无一人行损公肥私、徇私舞弊之事。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藤妾,后庭无声娱“。

基本把自己搞成一个清修苦行的求道者模样,试问古今哪一朝、哪一代能做到这一点?

家道败落还要讲个区间,更何况是国家兴亡。大清国也不是圣母皇太后瞎搞几年就废了的。从蜀汉建立到武侯死,差不多10年时间。从费祎死到蜀汉灭亡又是一个10年。中间20年诸葛亮推荐、重用的出师表群臣功不可没。

他们或”整有威重“、或”宽济博爱“,或”以俭持家“,”咸承诸葛之轨“。有了负重前行,这才会有如此安定的一段时光。看了几部清宫剧,就觉得庙堂内都像格格、答应那样无事生非,是妄自揣度?还是忘了汉人本来的风尚。

其三,说北伐无功、军事能力堪忧论。五次北伐。第一次,因马谡败北,主动降为右将军。第二次,粮尽而退,杀王双。第三次,取魏国2个郡。第四次,”甲首三千“,打得司马懿”畏蜀如虎“。粮尽退军,杀了张郃。

五伐,打得魏国君臣唱双簧。死后还闹个”死人吓死活仲达“的《晋书》谚语。而且要搞清楚,比起民政工作,军事仅仅是他的副业。如果把三国比作一场即时战略游戏,夷陵之后,基本是一矿打九矿的局面。

前期只能带点侵略性,先搞几个副矿。把差距缩小,后期才有资格跟别人拼运营。

整个三国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内政外交军事一把抓的。治国不是玩游戏,点几个鼠标就能快速攒兵。活的时候已经那么累了,死了还要被一波鞭尸。

当然了,也不是强行黑阿斗。打个难度比方,蜀汉就好比一张答卷,满分100。

低于90分(不是80更不是60)就死。诸葛一直等考到120分的附加题,各种争取加分项,没等到,一直小心翼翼地考个99、100直到死。终于轮到刘禅了,考了个90。终于,考场大乱,卷子没做完,挂科了,罢了!

最后经济方面也举个例子。都不想提什么都江堰、盐火井、锦官城等等至今还在造福成都gdp的例子了,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仍然是汉中地区最大的水利灌溉项目。前两年用于扶贫攻坚的塘、库、坡等水利设施。

也不过是在继承蜀汉时期的开发经验,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增、修、扩而已。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区域至今尚在使用的古堰约有70余处。如今所能产生的实际效能,与诸葛亮当时驻军汉中,开田养桑、兴建水利,提升粮产的伟大功绩是分不开的。

哦,对了,水利工程真是绝了。北方曹魏发展是最好的,其次就是蜀汉,而坐拥长江三角最佳位置的吴国工程垫底。

东吴真的是牛啤。开局难度之高,结局之盛,中间始终不用作弊器和无耻手段,末了还给整了套亦步亦趋的官僚班子,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贡献,好像很少很少吧?

(ps:太困了,码字了一夜,把784章写了2个……一样一样,就当分段看……另外,均订破550,感谢各位大老爷们的支持,这个月,试试看战力榜?另外说明一下,每打赏500,截图放书友圈,加更1章,各位老爷们,高抬贵手啊!先去睡会儿,困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