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7章:六镇起义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他们是从关外进来的,但是入关以后,居然也做起了防备关外敌人(主要是柔然)的事情来。

奇事天天有,北魏南下以后,整天担心北方的游牧民族学习自己,所以在明元帝拓跋嗣(北魏第二代君主)统治时期,开始重新修筑长城。

不晓得秦始皇要是知道了,是不是得沉默一阵子:什么情况?当年咱修长城就是为了防你们,现在你们进来了,还要防别人了?

不管怎么说,有了长城,那就得有人镇守吧?因此北魏顺道建立了一系列的军镇。在众多军镇当中,最牛掰的6个,便是号称北方六镇的军事集团,他们分别是:

沃野镇:驻扎在内蒙古五原县北边。

怀朔镇:驻扎在内蒙古同阳县西南边。

武川镇:驻扎在内蒙古武川西边。

抚冥镇:驻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边。

柔玄镇:驻扎在内蒙古兴和县境内。

怀荒镇:驻扎在河北省张北县北边。(写到这里,菠萝发现,有点老鹰的味道……啧啧啧……日更2万!!果然不是人干的……昏昏沉沉,想睡觉又害怕跌出战力榜前十!要命哦!……)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这也不能怪北魏要这么兴师动众。过去拓跋珪带着鲜卑族人南下以后,在平城建都,也就是山西大同。这地方太靠近北方了,因此柔然人的马蹄子稍微刹不住车,就能一言不合地冲到平城城墙底下吃草,你说拓跋珪能睡得着觉吗?

拓跋嗣时期,北魏领土大增,同时带来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因此设立北方军镇刻不容缓,到了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北魏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这么一来北魏也必须要承担来自柔然的全部压力,北方军镇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而北方六镇作为北方军镇中的翘楚,自然更是北魏帝国闪亮的明星。

可是有一天,北方六镇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统计,从北魏建国,一直到献文帝拓跋弘去世,北魏和柔然之间,一共打了19场打仗。这其中,柔然主动进攻北魏,多达10次,北魏被动还击了4次,主动进攻了5次。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柔然在闹事。当然了,柔然也不是一味地想着打仗,他们在缺粮食的时候,也会向北魏俯首称臣,以此获得大量经济供给。

这就有点儿类似后来的宋朝,要给大辽、大金、西夏等国岁币一样了,用钱买来的和平,压根就不靠谱。

柔然稍微恢复点儿实力,就继续选择用武力入侵。因此这段时间北魏的北方六镇,显得特别重要,朝廷里的军费开支,绝大多数要供应给这些地方。

而且凭借这种优越的重要性,大量贵族会选择把自己的子嗣送到北方六镇去镀金。只要到那边逛一圈,再回来可就是有战功在身的男人了!将来提拔升迁也就有了依据。

很显然,这段时间的北方六镇,绝对是北魏最重要的核心军事机构。可是时间来到孝文帝元宏统治时期,柔然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487年,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带着10多万人从柔然分裂了出去,建立了高车政权。甚至还切断了柔然与西域的联系。这可把柔然给气炸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柔然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规划。

自此柔然不怎么骚扰北魏了,反而是陷入了与高车之间的战争。这么一来北魏北方的压力基本可以忽略为零了,北方六镇的战略优势,瞬间就被瓦解了。

心理落差也就从这个时候慢慢出现了,过去他们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可现在没有人愿意再投资他们。换句话说,他们失去了原来的价值。(码字也一样……要是不码字……就没工资……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孝文帝元宏,是个非常喜欢汉文化的北魏皇帝。他亲政以后,果断选择汉化,将拓跋这个姓氏改成了汉姓元,让朝臣们穿汉服,说汉话,写汉字。

最让大家受不了的是,孝文帝居然打算迁都洛阳。过去都城在平城,大家伙儿在这里置办产业,买了一堆不动产,包括学区房啥的。

结果你说要迁都,这些不动产的价值一落千丈,你说这帮贵族们会答应吗?于是一片哀嚎遍野,谁也不愿意迁都。

于是孝文帝想了个办法,他扬言要带兵南下进攻南朝。其实北魏已经很久没打过仗了,自从拓跋焘饮马长江以后,南北朝之间的战争就少了许多,这帮贵族们是相当害怕打仗的。

他们一听说要南征,一个个被吓得瑟瑟发抖。不动产就算贬值,好歹也是不动产吧?如果打输了,或者他们在战场上挂了,那这些财产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嘛!于是当南征军队到了洛阳时,贵族们纷纷表示支持迁都洛阳。

可是我们要知道,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对北方的重视程度,再一次下降了。本来没有柔然的入侵,财政拨款就少了很多,现在又要迁都洛阳,你让北方六镇怎么活?

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阻止不了这场改革,当初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反对改革,直接被元宏给弄死了。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力度之大。

这一改革要想完成,就必须要重用大量懂得汉文化的文臣,那帮武将自然是要靠边站的。因此文官地位在此时得到了提高,门阀制度逐渐确立。所谓门阀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士族集团做大,这是两汉魏晋时期非常明显的一种特色。

既然北魏走上了重用士族的老路,那么武将们的地位自然要下降了。而北方六镇作为武将中比较尴尬的存在,地位自然更是一落千丈。

好了,完犊子了,到了北魏后期,北魏朝廷对北方六镇压根就不在意了,甚至将北方六镇变成了发配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

尤其是孝明帝时期,直接颁布了这么一条诏令:

诸州镇军贯,元非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

这就是说,过去北方六镇百姓军籍、军户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了,改成了依附性很强的府户,这帮人从此名正言顺地遭受着镇将们的奴役。

还有脸面吗?还有王法吗?多方面因素的打压之下,北方六镇的将领们捞不到任何好处了。为此这帮人只能将贪婪的手伸向了北方六镇的低级镇兵,以及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被奴役的这帮普通士兵和百姓,还不起来,等着拿自家的血汗钱帮地主老财们过年吗?

于是乎,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终于爆发。

怀荒镇的农民杀掉了镇将于景,沃野镇百姓破六韩拔陵也诛杀了镇将,攻占了沃野镇,甚至改元。

隔了没多久,高平镇民赫连恩也起兵反叛,攻占了高平镇,结果被赶跑了。此后柔玄镇百姓也发动了起义,莫折大提再次攻占了高平,发动了关陇起义。

当时北魏朝局动荡,压根就无力平叛,甚至向昔日宿敌柔然借兵,希望他们帮忙平定北方六镇起义。

这可真的太滑稽了,当年六镇兵马是北魏用来防备柔然了,如今北魏却要借助柔然的力量来收拾六镇兵马。

柔然出兵以后,起义军腹背受敌,自然是兵败如山倒,其中有20万兵民被俘虏押送到了河北三州。结果这地方又没吃的,你说要命吧?人家要么逃亡,要么再次起兵。其中比较牛掰的人物便是葛荣了。

葛荣在河北的起义,几乎是连战连捷,北魏各地都出现了响应葛荣的局面。北魏末年的双雄宇文泰和高欢,都曾经参加过葛荣的起义军。

结果葛荣也被北魏权臣尔朱荣给击败了,此后尔朱荣又派遣贺拔岳等人击败了关中的万俟丑奴起义军,彻底平息了这场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算是告一段落了,可再回头看看北魏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为了平息六镇起义,北魏甚至要靠柔然的兵马,你说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威慑力呢?

因此从六镇起义中崛起的尔朱荣,成为了北魏新的掌舵人。此后北魏的所有君主,基本都是傀儡。这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六镇起义看似是一场偶然的动乱,实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从外部矛盾逐渐消除开始,六镇逐渐失势后,这场动乱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北魏朝廷对六镇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关注程度也直线下降,因此朝廷对六镇将领也疏于管理,使得北方六镇军民矛盾异常尖锐。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可孝文帝一气呵成的态度,再次让北方六镇成了冷板凳上的常客。你说能不爆发矛盾吗?

尔朱荣被孝庄帝灭了以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的部下们给宰了。高欢逐渐掌握了北魏的政权,结果宇文泰又在关中表示反对,自此北魏开始分裂,不久后形成了高欢主宰的东魏,和宇文泰主宰的西魏!

北魏在立国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随着北魏不断深入中原,拓跋宏认为过于靠北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北魏都城,迁都到洛阳有利于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动之下,北魏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阳。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从此之后,拓跋宏改叫元宏。

当然了,元宏的这些做法难免会遇到反对者,不过元宏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长子元恂会站出来反对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爱看书,习惯了待在平城,觉得洛阳太热,总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阳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悦多次劝他,可元恂根本听不进去。

不久之后,他就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让元恂留在洛阳。

父亲出远门了,元恂决定趁机跑回平城,他和亲信们在一起商议,准备带领骑兵返回平城。行动之前,元恂先干掉了自己讨厌的高道悦。

洛阳城顿时陷入混乱,好在禁军首领元俨稳住了局面,元恂的计划才没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后大吃一惊,回到洛阳就把元恂打了一顿,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元恪为太子。

在和反对变革的势力斗争了多年之后,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称北魏宣武帝。

元恪当皇帝时只有十六岁,因此元宏在临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辅政。

元禧是元宏的亲兄弟,他是辅政大臣之首,但是这个人贪财好色,利用权力大肆捞钱,元恪内心很讨厌他。

元禧心里也有数,等到元恪亲政之后,怕元恪找自己算账,于是他召集人马,准备发动叛乱。

可是他的叛乱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带兵杀入都城,不过他的队伍士气低落,元禧自己也犹豫不决,想了很长时间都没行动。

带头人都这么犹疑,手下人就更没信心了。不久之后,就有人把他叛变的事情告诉了皇帝元恪。

元恪马上派来了军队,元禧的人一哄而散,元禧本人被官军轻松拿下,很快被处死。

相比之下,另一个辅政大臣元澄就强多了。

元澄是皇族成员中能力较强的一位,他最大的特点是做事灵活。当时北魏的梁州(今天的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不太稳定,当地有帮人占山为王,自以为天高皇帝远,不服从北魏朝廷的管理。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元澄没有盲目使用武力,而是用了招安的办法。他让这伙人的头目来朝廷当官,对其他重要人物各有封赏,顺利地将其收服。

而他的另一次平叛则更加精彩。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变革得罪了一些鲜卑旧贵族,他们为此发动过一次叛乱,想推翻元宏。

当时恒州刺史穆泰派人联系朔州刺史元颐,想和他一起起兵造反,元颐不想上他的贼船,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元宏。

那时北魏实行变革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皇族成员对变革有抵触情绪,如果不能迅速平定叛乱,北魏可能会爆发一场大的内战。

元宏很明白这一点,他立即召见元澄,请元澄尽快去处理此事,并特意嘱咐∶“如果对方人少就抓他们,如果对方人多势众,可以调动并州和肆州的军队消灭他们。“

这样一来,元澄就有了调兵的权力,他完全可以用武力镇压此次叛乱,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一个更高效的办法。

元澄带人火速赶往恒州,走到半路收到一个重要情报∶穆泰已经逃离恒州。

穆泰这一去,形势不知会如何发展,有人建议马上调兵镇压。元澄不同意,他认为穆泰放弃恒州说明他实力不强,而且他还没有公开起兵造反,朝廷不便调兵,只要尽快控制住局势,就可以平息此事。

于是元澄派人加速前进,果然在平城轻松抓到了穆泰。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此次事件,让元宏对元澄十分赞赏。

因为元澄既有能力又很忠诚,元宏对他十分信任,临死之前特意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之一。

在众人的辅佐之下,元恪励精图治,北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这一切逐渐发生了变化,元恪开始重用一个叫高肇的人。高肇是元恪的舅舅,经历了一些波折才回到北魏,元恪对这个舅舅很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

然而元恪看走了眼。高肇其实是一个喜欢谋私利的小人,他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在朝廷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听他话的人就可以加官晋爵,坏他好事的人就会被打击报复。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也不例外,元鳃就是一个例子。

元勰是皇帝元恪的叔叔,在元宏突然病逝之时,正是靠他的周密安排,北魏皇权才实现了平稳过渡。

当时元宏带兵刚刚击退南齐大将陈显达,突然暴病而亡,南齐军队还在不远处,如果消息泄露出去,陈显达很可能再次发动进攻。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元勰和重臣元澄等人演了一出戏。

他们密不发丧,把元宏的尸体放在大马车里,元勰等人还像以前一样正常进出,装作元宏还活着的样子,同时元勰派人请太子元恪赶紧过来会合。

一行人到达安全地带之后,元勰才把元宏去世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一位办事稳妥的老臣,却因为一件事得罪了高肇。

高肇的侄女是元恪的妃子,元恪的皇后死后,想立高肇的侄女为皇后,元勰认为不合适,就坚决反对。

这就惹恼了高肇为了让自己的侄女当上皇后,以便自己捞更多的好处,高肇决定除掉元勰这个绊脚石。

至于方法,自然还是他最熟悉的那一招∶诬陷别人想造反。

当时京兆王元愉谋反,元勰的舅舅也牵涉其中,高肇打算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高肇干别的不行,在害人这方面倒是无师自通。他知道光凭自己的话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特意找了元勰的两个下属当证人。

那两人投靠高肇的原因很简单∶想借此升官。

三个小人很快串通一气,高肇指使一个亲信对元恪奏报∶元勰和元愉是同谋,也参与了元愉的谋反。

元恪起初不太信,他把自己最信任的高肇叫了过来,想问问他的看法。

高肇早就料到元恪会问自己的意见,他趁机大肆污蔑元勰,还把元勰的两个下属拉出来作证。

被高肇这么一糊弄,元恪信了,下令处死了元勰。

元勰是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的死让朝廷上下气愤不已,大家都知道这是高肇干的。高肇还扬扬得意,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公元515年,形势发生了剧变,随着靠山元恪的病死,高肇的末日也到了。

高阳王元雍和禁军首领于忠一起密谋,他们都认为高肇是个祸害,为了除掉他,他们偷偷布置好了人手。

高肇这时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参加完元恪的葬礼后就被人抓住,很快被处死。

元恪死后,皇位由他的儿子元诩继承,史称北魏孝明帝。

在元诩统治期间,北魏出现了很多问题,北方六镇就是其中之一。而自此次事件之后,北魏也不再是北魏!

在这之后,也就形成了六镇起义的一个伏笔,也为后来的历史,做了见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