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苟全己王侯弃国走 浅交心伏龙雏影现

收下诸葛珪与其族人后,义军继续前往邺城。

沿路李恒向李睿道:“睿弟心善,然今义军之内,非战之人众多,万一讨贼不利,岂非殃及池鱼,这当如何是好?”

李睿点头道:“同为大汉百姓,路见不平,我等义不容辞。然永年哥所言,确是道理,我意可沿途寻找由官兵坚守的城池,将其安置于内,大军再行上路,兄长以为如何?”

李恒闻言调笑道:“睿弟已是义军统帅,军中诸事皆由你决断,只管下令便是,何须问我。”

李睿苦笑道:“哥哥莫要取笑于我,速派人前去打探,看附近县城情形如何,可有官兵驻守。”

李恒闻言大笑一声,抱拳道:“得令!”言罢转身去了。

行至傍晚,探子李茂回来禀报道:“睿弟,大哥,我刚赶往南边的甘陵城,发现有股黄巾贼子,正在攻击县城,城内官军正在固守!”

李恒听闻有贼可杀,当即兴奋道:“哦?可探得贼子多寡,城内官军数量如何?”

李茂道:“贼子约有三千,于南门强攻县城,城内守军数量不明,但据我观察,城墙之上守城者,不下五百余人,其中还有不少百姓。”

李恒奇怪道:“甘陵城乃清河国治所所在,两千贼子竟敢攻击县城,简直不自量力,甘陵守军何在,怎会只区区五百人?”

李茂道:“大哥,小弟探路时,听逃难百姓所言,贼子起义之时,清河国藩王,甘陵王刘忠弃国走,不料为贼子所虏,清河国内官军,贪生怕死者,多以四散而逃,甘陵城内只剩少数忠勇之士,顽强抵抗。”

李恒闻言动容道:“如此说来,这五百人真义士也!”

得知甘陵城的境况后,李睿决意赶往甘陵城助官军破贼,如此即可救得城内百姓,又可将义军中非战之人安置于内,可谓一举两得也。

此去甘陵不过七十里,正常行军只需两日,但因为义军带了不少像诸葛珪那样的体弱百姓,因此花了三日时间。

李隽娘与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以及两个女儿年纪相若,因此很快便成为了玩伴,沿途在李睿周围玩耍打闹。

自从双亲去世后,李睿已很久没看到妹妹笑得如此开心了,所以他对诸葛瑾几个人,心中甚是感激。

一路上李隽娘手舞足蹈,给众人讲述着李睿沿途杀敌的风光事迹,小姑娘素来崇拜哥哥,因此有些夸大,让诸葛珪的三个孩子对其惊若天人,时不时地朝李睿投来敬仰的目光。

诸葛瑾与他两个妹妹,都对这个年纪没比自己大几岁,但却已经是军队统帅的大哥哥,充满了好奇。

年仅三岁的诸葛亮,此时正让诸葛珪抱在怀中,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哥哥姐姐们玩耍。

李睿很喜欢这个眼神与自己有几分相像的孩子,于是凑上去打趣道:“小亮亮,何不随哥哥姐姐一起玩耍?”

年幼的诸葛亮见李睿过来,挣扎了几下从父亲怀中下来,开始自己行走,似乎是不想李睿看到他被抱在怀中的样子。

见李睿开口询问,小诸葛亮用幼稚的动作做了个揖,奶气道:“气……气禀恩公,诸过亮不想玩耍。”

李睿笑道:“哦?不想玩耍,那小亮亮意欲何为?”

诸葛亮又举起小手作揖道:“气禀恩公,小亮亮……哦不西,诸过亮想快快长大,学好武艺随恩公杀贼,为娘亲报仇!”

闻言李睿心中一酸,勉力控制住自己的表情,柔声道:“小亮亮,哥哥陪你骑高高可好?”

说罢便向年幼的诸葛亮伸出双手。

小诸葛亮见到李睿的双手,喜上眉梢,下意识地喊道:“好~~”

刚想冲进李睿怀中,才踏出两步突然意识到不对,立刻收起了笑容退后两步作揖道:“多谢恩公,诸过亮无……无须如此……”

言罢,幼童稚气的脸上,失望之情一闪而过。

看着这个小大人,李睿心中好笑,也不管那么多,冲上前去一把抱住了诸葛亮娇小的身躯,“嘿咻”一声将他举过了头顶,然后让他双腿跨在自己肩上。

小诸葛亮一惊慌,双手急忙抓住了李睿的脑袋。

李睿对自己肩上的诸葛亮道:“小亮亮,学武乃匹夫之勇,可杀不得许多贼子。”

诸葛亮低头疑惑道:“请问恩公,如何才能杀许多贼子?”

李睿回答道:“需多读圣贤之书,研习机略兵法,同哥哥般统帅大军,运筹帷幄,方可大破诸多贼人。”

闻言小诸葛亮高兴道:“诸过亮最喜读书,家中藏书数之不尽!”

说完诸葛亮似乎想到了什么,旋又泪眼汪汪道:“然家中遭歹人袭击,诸过亮已无书可读……”

李睿见孩子气馁,想了一想后,开解道:“小亮亮可知,距今二百多年前,有一百姓名曰匡衡。”

“据说匡衡自幼贫困,买不起蜡烛。然其邻居家境富裕,夜间常灯火通明,于是匡衡为夜间苦读,将邻居墙壁凿出一洞,透过洞中之光读书,日以继夜。”

“后匡衡长成,因博古通今,学识渊博而扬名于世,官拜丞相,成为一代名臣为百姓所赞颂。”

李睿说完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后,对着诸葛亮道:“小亮亮可知,哥哥为何将此典故,说与你听?”

其实这个典故,对三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李睿也是随口说说,并没有特别强求。

未想年幼的诸葛亮思考了下,应道:“恩公教诲,诸过亮谨记,诸过亮定不会放弃读书,将来要和匡衡一样,当上丞相!”

李睿听完大吃一惊,朝一旁的诸葛珪望去,只见老父亲此刻笑容满面,正摸着长须不住地点头。

李睿谓诸葛珪道:“恭喜先生,此子年方三岁,便如此聪慧,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诸葛珪作了个揖,笑道:“长子诸葛瑾从小喜好读书,此子耳目濡染,尚未走路之时,便常与书为伴,今虽三岁,却已识得不少文字,今得恩公夸奖,珪心甚慰。”

李睿大感诧异,他惊讶的并不是诸葛亮识字多少,而是他年方三岁,居然已对书中之意颇有领悟,与自己家中那个妹子可谓天壤之别!

李睿举着小诸葛亮又走了一阵,沿途自言自语道:“小亮亮年纪尚幼,杀贼之事不可长挂于心,哥哥父母惨遭贼人杀害,若非得一官军相救,兄妹二人亦是在劫难逃,因此义军起兵之时,哥哥也是满腔愤恨,欲杀尽天下贼子而后快!”

“然此番出征,哥哥踏遍冀幽之地,发现纵无贼寇乱世,天下亦是霸权当道,苛政害民,百姓饱受涂炭之苦。”

“于是哥哥想起那位救命恩人,他曾剑指苍天立誓:有生之年,要还百姓一个太平天下,朗朗乾坤!”

“比起一心泄私愤的自己,哥哥迷途知返,顿时豁然开朗。故小亮亮不可学习哥哥,为复仇而读书,当学那位英雄,为天下苍生而读书!”

“小亮亮天资聪慧,将来定能鹏程万里,一飞冲天。愿你长大之后,以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还世人一个太平天下,朗朗乾坤!”

小诸葛亮没有回答李睿的话,稚气的脸庞一直凝视着前方,由于骑在李睿肩上,让他的视线看的更加高远。

比起让年幼的诸葛亮理解,李睿这番话,其实是说出了自己这一路心境的变化,所以他并没有苛求头顶上的孩子,真能明白这番话的意义。

但李睿不知道的是,他这一番话,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甚至也在冥冥之中,主宰了历史的走向……

不知不觉间,义军已来到了甘陵城附近,义军要如何击破围攻城池的黄巾贼子,天之娇子李睿又当如何运筹帷幄,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