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 洛阳城重逢李茂,将军邸再会皇甫。

距洛阳城门数里,三人三骑朝同心村的大队人马方向,疾驰而来,为首之人,正是两年之前便被李睿安排到洛阳地区的李茂。

来到众人面前,李茂一勒缰绳,兴奋道:“大哥,怀清,你们总算到了!接到传书后,我估你们今日便到,因此早早在此候着。”

李恒与李茂感情深厚,许久未见,一个拥抱道:“哈哈,好你个李二毛,许久未见,硕健了不少,可见这三年,定是时时操练,一身武艺没有懈怠!”

李茂见到发小的大哥,也是心中一暖,高兴道:“大哥莫要取笑二毛,自小随你打猎,大哥之武艺,小弟最是清楚,二毛这几下子,就算练翻了天,也不够大哥塞牙缝的。只是去年接怀清飞鸽传书,信中提及为在乱世求全,组织私兵一事,李茂这才勤加操练,深怕拖了众兄弟后腿,嘿嘿……”

两人相谈甚欢,李睿本不忍打断,无奈事有缓急,只得插嘴道:“盛兴,先谈正事,交于你的事情办得如何?”

李茂已过弱冠之年,去年岁旦,他飞鸽传书至李睿处,言自己年至二十,因粗人一个,便要让李睿帮他表个字。

既是自家兄弟,李睿也不推辞,琢磨了一番后,最后以“盛兴”二字为李茂表了字,取“繁盛兴旺”之意。

谈及正事,李茂神色一变道:“怀清放心,我已按照你的要求,在洛阳城内物色了多处宅院,并和物主进行了接洽,入城后,便带大伙去甄选一番。”

李睿闻言点了点头,五十多人到了洛阳不可居无定所,因此数月前他已飞鸽传书,让李茂在洛阳城内物色几座大宅院,供众人居住。

除住所一事外,李睿接着询问另外一件事情的进展情况。

李茂点头应道:“皇甫嵩将军宅邸位置,茂已经打听清楚,怀清如若有意,我等进城便可待你前去。”

“我闻近年凉州一带形势不稳,恐是要起叛乱,皇甫将军乃当世名将,朝廷用人之际,极有可能遣他前去平乱,怀清如找皇甫嵩有要事,当尽早前往拜会,否则一旦受命远征,便不知何日能归。”

李睿略作思考,点头道:“既然事不宜迟,我等分头行事,盛兴可遣一位兄弟,即刻带睿前往皇甫将军宅邸。”

说完转向李恒道:“永年哥,你与王贵二人,随盛兴同去城内宅院巡视一番,甄选适宜之所让王贵买下,以供众乡亲居住。”

李恒点了点头,几人约定了汇合方式后,便四散而去。

李茂遣了一位兄弟为李睿带路,而他则亲自带领着初到洛阳的五十多人,去城内购置宅院。

皇甫嵩官邸位于洛阳城西,两人骑着马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

李睿翻身下马,对着门口的守卫作揖道:“两位军爷,请问皇甫老将军,是否在家?”

两个门卫见有陌生人靠近,戒备道:“来者何人!找我家侯爷何事!”

李睿道:“草民李睿,乃老将军旧识,黄巾之乱时,曾与老将军共讨贼寇,可否劳烦两位军爷通禀一声,就言广阳郡李睿求见。”

两个门卫开始听闻来人只是白身,一脸地不屑,然而当李睿说自己来自广阳郡,又是皇甫嵩讨贼的旧识后,明显神色大变,恭敬道:“来着莫非是黄巾贼乱时,广阳义军统帅李睿?”

李睿见对方居然认得自己,也是小吃一惊,他本以为要多费一番口舌才能见到皇甫嵩,甚至已在长袖之中,藏了几贯铜钱准备落个俗套,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赶紧作揖道:“正是草民李睿,二位军爷怎认得草民?”

门卫道:“数年前,我家侯爷平乱回京,刚到府上便吩咐我等,广阳义军统帅李睿,年纪轻轻却是天下奇才,如其来府上拜见,众人不可怠慢。”

李睿心中一暖,想起当初在广宗讨伐张梁之时,皇甫嵩劝义军等人加入官军,当时李睿年轻气盛,不仅拒绝了对方,甚至恣意妄言,差点掉了脑袋。好在皇甫嵩心胸宽广,不计前嫌,言若李睿将来改变心意,随时都可来京城,找他某份差事。

时过数年,李睿以为当初只是皇甫嵩一番戏言,没想到对方真的一直记在心里,这种言出必行的作风,让李睿心生敬意。

朝政虽然不堪,但依旧能重用皇甫嵩这样德才兼备的老将军,李睿突然发现这大汉的天下,好像也未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面对两个门卫善意,李睿恭敬道:“皇甫将军抬举,草民不甚惶恐,草民特来求见,还望两位军爷不辞辛劳,为草民通禀一声。”

门卫点头道:“侯爷此刻正在府内,李公子稍后,小人去去便来。”

说罢一个门卫转身匆匆进了府内。

不到片刻,此人便返了回来,对着李睿作揖道:“李公子久侯,我家侯爷有请。”

李睿回了个礼,他让为其带路的同心村兄弟在外候着,自己跟着门卫进入了皇甫嵩宅邸。

一进大院,年过半百,两鬓苍苍的皇甫嵩,便兴致勃勃从堂内阔步而来。

见到李睿,皇甫嵩上下打量了一番,高声笑道:“哈哈哈,李睿小兄弟,好久不见,未想再见已是八尺男儿!一别三年,不知近况可好?”

李睿见皇甫嵩亲自迎接,惶恐施礼道:“草民李睿,叩见皇甫将军,草民何德何能,容大将军亲自出迎。”

见李睿要朝自己跪拜,老当益壮的皇甫嵩一把将李睿扶起后笑道:“小兄弟这是作甚,你我皆是疆场之人,迂腐文人这些繁文缛节,小兄弟尽可不必在意。来,让我们进大堂内说话。”

皇甫嵩挥退带路的门卫,和李睿两人进了内堂。

入座后,皇甫嵩命下人沏了一壶好茶,小酌一口,回忆道:“当年下曲阳一战,老夫下令俘杀十万贼子,本以为小兄弟怪老夫残忍,不会再来拜见。”

李睿闻言一怔,解释道:“大将军过虑了,李睿此生独爱兵事,深知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岂会为贼人的性命所累?”

“下曲阳之事,李睿志在让众乡亲放下仇恨,回归生活,至于十万贼子是死是活,与李睿何干?”

“庄子有言:大仁不仁。以大局观之,将军所行,无可厚非。”

“且草民听闻大将军灭贼后,曾奏报朝廷,免除了冀州一年田税,百姓对将军皆是感恩戴德,足见将军仁义之心,草民又岂会罔顾是非,怪罪于大将军。”

皇甫嵩一撸长须,欣慰道:“如此是老夫多虑了,四年前小兄弟年纪尚幼,可谓初生牛犊,行事思虑缜密,性格却多了一份桀骜。今日再见,虽是自信依旧,然言行举止,已老练许多,这点老夫甚是欣慰。”

受到皇甫嵩夸奖,李睿老脸一红道:“大将军过奖,黄巾之时,李睿父母双亡,故早早便为自己表了字,如大将军不弃,请以表字“怀清”称呼李睿。”

皇甫嵩笑道:“如此称呼,甚是亲切!不过怀清可知,朝廷已收了老夫兵权,如今老夫已非是什么大将军,不过是安享晚年的一把老骨头而已。”

黄巾之初,官军形势不利,好在皇甫嵩横扫六合,威震八方,方才平定叛乱。

如此良将,朝廷居然也会舍得罢其兵权,李睿闻言神情呆若木鸡,要知个中缘由,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