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回 事分正反各消长 道有虚实同为用6

第二天,又听徐无涯讲《庄子》,只听他道:“有正即有反,有反即有正。有彼必有此,有此必有彼。庄子用“彼此”两个字代替正反。从正的角度来看反,那么反永远是不符合的。从反的角度来看正,那正也是不符合的。正反随时消融而又随时成长、变化。是以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事物本来已包含正反两面,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双方各有是非,各执一端,各执一正一反,都是对的,却都不完整。这就好像早上给猴子三个栗子,下午给四个,改成了早上给四个,下午给三个。猴子很高兴,可实际上呢,一正一反,加起来总共也是七个。天下万物万事都不脱这个范围。”

“万事万物各自有了‘虚’、‘实’,便有了‘用’。在万物未发萌之端,尚没有‘有’、‘无’。这就是世界之初了,道慢慢从天而降,化作一个个碗,那么这些碗就慢慢变成了各自的‘用’,世界便生成了。”

“以大小举例,大与小是相对的。泰山最大,秋毫最小。泰山若是比较下去,大的不断放大,小的不断缩小。那么大的无限扩大,化成整个世界。小的不断缩小,直至化为无物。那么两者的极致都是这个世界,庄子说天下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www.zuye.org 石头小说网

徐无涯道:“老庄原是一体,同是一件事,老子讲的便是玄之又玄,让人好生琢磨一下。庄子呢诙谐有趣。庖丁解牛的故事你看过了吧?”

谢无双当下背道:“……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徐无涯道:“这段话到底说了什么?”

谢无双道:“本篇题目既然叫作《养生主》,自然是说养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是说养生完全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举动。第二,是说熟能生巧的道理。练得越久,解牛的手法也越来越熟。”

徐无涯道:“嗯?还有么?”谢无双怔了一下,道:“还有?”徐无涯笑道:“嗯,抵隙而入的道理你想到了么?以刀之锋利切到关节空隙的地方,自然顺势而解,不费吹灰之力。”

谢无双道:“那要是没有隙呢?”

徐无涯笑道:“刚学你就忘了?有用必有隙。一个东西只要有‘用’,那么必有一‘实’一‘虚’,这个‘虚’者便是他的隙了。比如牛的关结,正是有了这个关结,牛的四肢才能活动,可若是没了这个关结,那牛铁板一块,还能活动么?”

谢无双道:“我懂了。”徐无涯道:“可如果一个东西没‘用’,那反而没隙了,也因为没隙,反而又成了大‘用’。比如那个无用之木,做什么都不行,反而得保长生。反过来却是‘直木先伐,甘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井先竭’,这就是有用的下场。有用、无用谁又说得上呢?”此时眼眶微微含泪,颤声道:“我读了一辈子的书,这个道理早该想到。”过了一会,揉揉眼睛,笑道:“让小兄弟看笑话了。”转身走了。

谢无双回到房中,随手翻看吴黑白的读书笔记,原来是一篇《君子论》,逐字逐句读下去:

“君子者,坦荡无私浩然正气者也。行必以礼义,事必以尺度。以仁为本,知仁而后知礼,知礼又后知音。习骑射以强身者,读诗书以明智也。身强则不受困于匹夫,智明则不惑于诡辩。

君子之道在于明德,在于审身。日明其德,日有所进,则精力不衰,处之有度。三省吾身,闻过则改,则无不善矣。君子遇事当思其状态,何谓状态?曰未萌者也,曰始发者也,曰烈火者也,曰余温者也,曰消失者也。各因其状而处置之,视未萌者而知烈火,知烈火而找未萌。以判其前后因果,而知其处置之法。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则天下事无不难矣。

君子存乎于道,若道乱,则君子飘然离去,不同流合污,丧其性也。

君子依于势,视天下大势而为,万不可逆势而动。何为势也?水流是也,人心是也。水常处下,人常思安。善用水者因势而导之,善用势者得人心而用之,则事可成也。

君子不吉者有三,曰功高震主者不吉,曰行险侥幸者不吉,曰知人阴私者不吉。功高震主者权臣是也,行险侥幸者赌徒是也,知人阴私者邻人是也。三者君子不取焉。

君子傥然存于世,潇洒自若,何谓潇洒自若?用物而不依于物也,有权而不附于权也。我用物也,而非物用我。我用权也,而非权用我。切不可将物、权太过重之,以失其本性……”

又接着翻看,突然间“驳《孙子兵法》”四字急忙映入眼中,想到幼时吴黑白曾说过《孙子》啰嗦的话,快点打开,只见里面写道:

“自古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亦如水然,谦卑下流,随地而变,不拘于条框之内。

诚然《孙子兵法》确系千百年难得一遇之书。而以正反之理论述之,则未能全孚,书上许多偏执一端之论,于兵事未能详尽。

兵法有言:‘致之死地而后生。’马谡驻守街亭亦用此理,自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后为司马懿断兵断粮,士卒不战自溃,此之谓:‘致之死地而后死。’

兵法有言:‘围师必缺。’以防敌抵死斗也,而缺口一开,则敌自可从中逃出,而围师不缺,则可一鼓歼敌也……”

谢无双又欢喜又赞叹,便如幼时至交好友久别重逢一般。

这天又来到徐无涯的房中。徐无涯道:“最近看了什么书?”谢无双道:“吴黑白《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徐无涯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学到了什么?”谢无双道:“正反之道,用在兵法上也是相通的。”

徐无涯笑道:“这个自然相通。说说你怎么理解‘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谢无双道:“这句话是说君子要靠自己去做事,不要怕困难。”

徐无涯道:“是这个道理,给你讲个故事。三国时期,当时吴国打败曹休于石亭,诸葛亮出陈仓之师,向皇帝上言:‘曹贼刚刚被吴国打败,正是疲惫虚弱的时候,此时正应出击。’接着便出兵攻曹。而此时吴国刚刚撤军,蜀国失了吴国这一援奥,进攻不利。蜀国依恃吴国乘胜出兵,固然有其军事的考虑,但却落后了一招。古人说得好‘己未有必胜之形,而恃人以逞,交相恃,交相误,六国以合纵,所以不能动秦之毫末,其左验已。’打仗总想着靠别人,然后我再去吃果子,那必然什么都得不到。如果靠自己呢?书上写的是‘我果奋勇以大挫魏于秦川而举长安,吴且恃我以疾趋淮、汝,不恃吴而吴固可恃也。’你自己体会这句,‘不恃吴而吴固可恃也’,回去写两个例子,明天拿给我看。”

过了几天,谢无双提笔写道:“不恃吴而吴固可恃,不恃美而美固可恃也。少女之美,犹春日绿柳,令人望之心旷神怡,若清风拂面。若少女恃美以自傲,沾沾自喜,不务女工针织,不修德性,则此物虽美,而他人终必弃之者也。若少女不恃美而锐意进取,内修德以养其心,外读书而滋其气,其根便深,其基益厚,其美便若胭脂敷面,更增丽色,此固所谓少女不恃美而美固可恃者也。”

徐无涯看罢不禁哑然失笑,道:“话是此理,不过专门关心少女,却也是……”谢无双道:“这有什么,这是古人传下来的道理。什么食色性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徐无涯拊掌而笑,道:“真拿你没办法,除了少女的容貌呢?”谢无双道:“这个还有男子之才华、富户的家财。”

徐无涯忽道:“你上次说孟子好辩,有空你给我说说怎么跟别人说话。”

正当此时,门轻轻地开了,小福缓缓走进来道:“上清老人说后天带他过去学武。”随后老方踱步进来,道:“老徐,这事成了。”小福道:“无双哥,你学会了武功可要小心点,可别像吴叔叔那样。”徐无涯道:“逝者如斯,此系天命。”

谢无双道:“那还能读书吗?”徐无涯笑道:“当然了,你跟师傅学完武功之后就来这,我还有好多东西没教给你呢。”

谢无双道:“可是我已经学了正反之道和虚实之理。”徐无涯道:“这才到哪呢?学海无涯,你才初窥门径。”

小福道:“徐叔叔,书山有路,你该吃饭了!”徐无涯一摸肚子,

道:“确实,确实有些饿了。”随即肚子响了起来。四人一起大笑,站起身来,出门吃饭。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