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印刷术

翌日。

天刚刚亮,王府内就马声嘶鸣,人声鼎沸,这是昨天签订契约的商人带着钱来履行契约,完成钱货交割。

而李祐早早的就被吵醒,和彭通以及薛大鼎等人来到了后殿,见证了钱货的交割。

商人们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同时一边喝着茶,一边里说着:“都验过了,不会有错的。”

“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彭通笑着回答道。

双方在不断的谈论着,而在一旁几个精壮的汉子正满头大汗的搬钱,运钱和数钱,这个活还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

由于交易量的缘故,商人们少则带了几千贯铜钱,多则上万贯铜钱,这个重量都是用马车和牛车给运送过来的。

而这些铜钱要进行清点和称重,避免掺假以及私自铸造小钱。

小钱是指铜钱磨损到一定程度的铜钱,这种小钱同样能够流通,并且百姓不能拒绝,而当无法继续使用的时候可以拿着小钱去官府更换新铸造的大钱。

商人就会用大钱铸造小钱,以此谋利,这属于私自铸造铜钱,违法,但却很难查明。

为了避免诸多的情况都要进行查验,于是乎就出现十几个大汉在不断的数钱,数到满头大汗的情况。

李祐看着这一幕,相当的无语,本以为很快就能进行交割,没想到光是数钱就得数半天。

“还真是麻烦,为什么不用白银和锦缎呢?”

他记得没错的话,唐朝不仅仅铜本位,白银和帛也是能够流通的,有个词形容叫做,钱帛兼行。

一旁的薛大鼎扫过四周,低声的回答道:“这帛有好有坏,而且放久了容易生虫,霉腐,所以这么大的交易都不用帛;至于白银则很难辨别真假和足两。”

“掺假?!”李祐挑了挑眉说道。

薛大鼎点了点头:“有很多私铸的时候会故意掺入铅锡,以次充好。”

“···”李祐很是无语,印象中用的白银确实少,没想到竟然是因为品质的问题,而在宋明清的时候用的则多,什么雪花银,什么纹银。

“此事还是别在他们面前商谈···”薛大鼎目光示意李祐一同离开后殿。

李祐点头同意,毕竟当着这些商人面前谈论和质疑他们的,属实是不太好。

银作为一种伴生矿,含银量往往很低,由于铅和银能够互溶的特性,所以古代炼银时加入铅,使银溶于铅中,实现银的富集,然后吹以空气,使铅氧化,入炉灰中,使银分离出来,这个冶炼的个方法也叫吹灰法。

但这样制造的冶炼技术是无法百分之百提纯白银,再加上制造这故意掺入锡和铅等金属,以次充好,导致使用的白银成色不一。

同时在鉴定技术方面也不靠谱,比如明代后期,品质优良的银会出现细密的纹路,人们常把足色的银锭称为“纹银”。

结果私人银铺发明了各种造假手段,如摇丝、画丝、吹丝等,都能在成色不足的银锭上制造出“纹银”的特征。

因此白银是否足金足两,人们几乎没法判断,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除此外白银作为一种稀缺贵金属,长期以来被当作身份的象征,只是在皇庭贵族、富裕人家间辗转收藏,民间更有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谣言。

因此受到生产力,采矿和冶炼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在明代之前白银并没有作为法定货币,但银的价值一直受到认可。

白银在作为常态货币出现大规模使用的时候也是唐朝的时候,这是因为大额的交易实在是太过笨重了,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价值更高的白银作为常态货币,用于流通和交易。

走出殿外,李祐摇了摇头,很是无语,这几百贯就得用马车给运送过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还是钞票来的给力,一百万也才二十二斤。

而且铜钱点清之后,彭通便带着人将相应的货物运送到偏殿,然后让商人对货物进行检验质量,进行称重,以确认货物是良好。

整个过程还要持续很久,期间也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像是货物重量不足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而比较斤斤计较的商人会要求将装糖果的罐子和酒坛进行一一称重,以保证货物足够。

对于这种要求,王府自然也不能拒绝,毕竟他们也是付了足够的钱。

只是这糖果还好,拿出来就能再放进去,但是酒就得重新密封,于是乎以至于这一整天王府都闹哄哄的,算钱的算钱,验货的验货。

李祐看着这模样,想到了什么说道:“看来得建造一个专门交易和存放货物的交易所,不然在王府进行交易实在是吵闹!”

薛大鼎也点了点头:“应建造一个交易所,不让外人随意进出,对王府不安全。”

说着,他沉吟了片刻说道:“只是这学堂还在建设,耗费颇多;再加上各个工坊都要运转,臣觉得这建造交易所并非当务之急。”

听薛大鼎这么说,李祐有些疑惑:“建个学堂耗费很多?能耗费多少?”

薛大鼎盘算了一下说道:“大概要八九万贯吧!”

“八九万贯!?”李祐不由的惊呼出声:“这不是在消遣我吧,建个学堂怎么要八九万贯?”33

“这土地不怎么要钱,这木头也不怎么要钱,顶多吃饭算的钱多,但一千个人也不至于吃上八九万的东西,还有老师也不要钱,你给我算算这是怎么花的。”

他想破头都想不明白,这八九万贯花到哪去?

薛大鼎行了一礼道:“启禀殿下,这一千人的学堂,那至少有一千本的《说文解字》,这一本《说文解字》就要三十贯钱,其他的书像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更多。”

“别的书不论,这光是一千本的《说文解字》这要花三万贯,这个学堂每个人至少要有两本书吧!”

《说文解字》三十贯一本,一千本就是三万贯,是这么算的没错,可是一本书凭什么要这么贵啊!?

李祐闻言一脸的怀疑道:“《说文解字》怎么可能要三十贯钱,这书怎么可能这么贵?这里头是有金子么?”

别的书他可能不太清楚,但是《说文解字》这本书李祐用的比较多,因为他经常翻医书的时候看见不认识的字,所以就要翻这本书。

这本书相当于字典的存在,基本上读书人都要备用的,这么普遍的书,怎么价格这么贵,李祐是不相信的。

薛大鼎摊了摊手道:“臣哪里会骗殿下,这本书确实是这个价格,这《论语》的价格更贵,要五十贯!!”

“真这么贵?”李祐转头看向了一旁的梁猛彪问道。

梁猛彪点了点头说道:“这书的价格确实是这么贵的,圣上也有规定的!”

“父皇有规定了?”李祐有些诧异,怎么李世民还管这个?

说道这,薛大鼎有些骄傲:“圣上爱好书,建造有弘文馆,四处收集群书有二十万卷,但对外还扬言三管所少书,有进纳者,全给千钱。”

“而《说文解字》共有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每卷一贯视为三十贯。”

李祐闻言当即无语,三十贯一本书,这两本书比一头牛还贵,读书是何等的奢侈,难怪读书人这么少。

“三十贯这书怎么这么贵,难道没到没有印刷么?”

面对李祐的疑问,薛大鼎眉头微微皱道:“殿下说的是不是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李祐眉头微微皱起,想起了什么。

薛大鼎解释道:“就是和官印一样的,将字反着印在木头上,然后粘上墨刷一下就能印出一页纸。”

“原来如此!”对于这个原理,李祐自然是一清二楚。

他只是想起了大名鼎鼎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的泥活字印刷术,自己记得没错的话是在北宋的时候毕昇发明的,完成了印刷史上最大的变革。

至于唐朝现在还真没有泥活字印刷术,有的只是雕版印刷术了。

看来这印刷术还得改进···不然钞票还没法印出来,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去看看这雕版印刷术是怎么样的。

薛大鼎看着提议道:“臣记得殿下曾让彭通去收购了一家造纸的作坊,还有不少造纸的工人。”

“臣觉得可以成立一个造纸的作坊,先印刷一批学堂用的书,这样成本可能会小一些。”

李祐抬手,充满自信的说道:“不用,本王有办法改良这雕版印刷术!”

“改良?”薛大鼎一愣,目光扫过四周,对着李祐说道:“殿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李祐点了点头,起身跟着薛大鼎走了出去:“走,去看看吴老。”

李祐和薛大鼎朝着之前用水泥和瓷砖建造的晾晒池走去,还不等李祐几人到达。

吴老便领着几人笑呵呵的来到了李祐的面前行礼道:“草民参见殿下。”

李祐微微颔首,露出了个笑容道:“免礼,吴老体检了,这身体还好么?”

吴老起身回礼道:“谢殿下关心,草民的身子骨好的很,大夫说我还能活个几十年!”

“哈哈,那就好,身体健朗就好。”李祐微笑道。

吴老想到了什么说道:“草民听闻这王府要建造一千人的学堂,殿下定是想看看这仓库存放的纸···草民这些日子已经晾晒了好几万张纸,就等着殿下前来使用。”

在李祐建造这造纸的设施之后,似乎再也没有理会过他们,这让他们不由的有些担心,这是不是将他们给忘了?

但在前不久,王府宣布要建造学堂的时候,吴老和几人就猜测这一批纸就有用处了!

如今,李祐出现在这里,吴老觉得自己的猜测证实了,这一批的纸是用来印刷书本的,自己生产的纸终于派上了用场。

吴老领着李祐几人来到了仓库,摆在眼前的是满满一整个仓库的纸。

李祐吃惊道:“你说的这一张纸是几米,按照晾晒池那么大的一张的?”

“是啊!”吴老点了点头:“这其实不算多,毕竟都七八个月了。”

“这么多纸?”薛大鼎有些诧异,随后笑道:“这下子不缺书,能省不少钱了,那吴老会雕版么?”

吴老点了点头,笑道:“小老二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是照着样子雕还是行的,之前都是照着雕的。”

听到这,李祐不由的一喜,没想到吴老身兼数职,还会雕版,真是厉害。

李祐有些佩服的说道:“那还有之前的雕版么,都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雕版印刷术,李祐在前世的时候书本上都没有见过,但听薛大鼎讲述之后大概知道是什么样子,不过还是见到了实物之后再进行改良,这样更简单一些。

吴老闻言赶忙说道:“草民留有一些不能用的雕版,殿下要看么?”

李祐点了点头:“劳烦吴老了。”

还请殿下稍等片刻,草民即刻拿来。”吴老闻言连忙说道。

李祐微微颔首,表示同意,随后吴老便急匆匆的朝着宿舍走去。

而李祐则想起了什么,活泥字印刷术要用到陶泥来捏造反向字,这需要一个捏陶土的人,得叫唐万来,还有的要将马周给喊来让他多学习,说不定还能进行改进。

等等!?

李祐想到了什么,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用泥活字?

这电影中印刷钞票用的都是金属做的电板,这明显用金属更加好才对!

李祐一拍额头,真是傻了,这用熔点低的铅或者锡,要是担心硬度,干脆用钢铁也行!

事实上,泥活字印刷术发展到近代的时候就是铅活字印刷术。

说是铅其实是铅锡锑的合金,由于锑冷却之后会缩小的特性,这铅活字印刷出来的书本和现代的书本是一模一样,看不出区别的。

想至此,他对着薛大鼎说道:“将马周和唐万给喊来,再让人准备一些铅锡,再准备一个炉子。”

“是!”薛大鼎转头对着侍从安排了起来。

而李祐则是吩咐侍从取出了几张纸,然后领着几人在造纸坊巡视了起来,他在考察四周准备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印刷坊,专门印刷钞票以及书。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