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生产力的影响

一众家臣尚且能够意识到这个,李祐自然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可战俘真的只是拖累么?

“不会供不起的,只要食物足够,战俘只会成为建设的助力!”显然李祐不怎么同意。

薛大鼎沉吟了片刻,说了句中肯的话:“战俘确实好用,但终究是外族人。”

彭通微微点头道:“就算是战俘好用,但为何一定要用战俘,而不用百姓呢?”

“只要等几个月,百姓就能服徭役,战俘所干的活,百姓一样能干,而这只需要计算好时间罢了。”

马周附和道:“是啊,征调民夫可是不用花钱了,还不用供粮,比战俘还要便宜。”

这话赢得了一众人的赞同,目光皆看向了李祐。

战俘优点是可以在耕种的时候做工,但缺点就是不怎么安分,很耗费粮食。

相比之下,征调的民夫不仅安分甚至更加好用,因为征调民夫可不用花钱,缺点就是有几个月要回家耕种罢了。

但回家耕种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

众人想不明白。

为什么放着免费的民夫不征调,而要用粮食专门供养一批战俘,不就是多劳作几个月的时间么,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此,李祐摆手。

“搞建设哪有不花钱的道理,况且钱国家来说其实只是运行的工具罢了,这个工具只有不断地使用才能发挥效用。”

“···”

众人一脸的诧异以及不解,眉头紧皱这想不明白,为什么钱为什么只是工具,又为什么存起来只是浪费。

要知道,钱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无可比拟,无论是在军士,还是在经济,又或者在维护统治方面,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封建王朝的帝王为了国库充盈,那有时候得采用不择手段的办法。

像是李世民卖马粪,做生意,这都只是常规操作,相比之下,有些皇帝甚至卖官来维持国库。

这太正常不过了,但现在你说钱只是工具,只有花出去才能发挥价值,这不是开玩笑么?

面对众人的疑问,李祐想了想解释道:“我来举个例子。”

“抛开其他因素外,假如市坊上只有一百斤的小麦,铜钱只有一百文,那毫无疑问一斤小麦就是一文钱。”

“可现在官府又铸造了一百文钱,那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小孩子都能回答出来,但众人却眉头紧皱。

马周皱着眉头回答道。

“若是无其他因素,那这市坊上就有两百文钱购买一百斤的小麦,这小麦就变成了一斤两文钱了?可是真的会这样么?”

李祐肯定的点了点头,表示说的完全正确。

“为什么会这样呢?”薛大鼎想不明白。

对于这个问题,梁猛彪则是一头雾水,没有发言。

而李祐则是点头解释道。

“这钱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钱可以是铜钱,也可以是绢布,也可以是黄金白银,甚至在某些地方用铁钉作为钱。”

“因此钱这只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并没有实质的价值,只流通的价值。”

“即便是钱再多,但商品的数量和价值不改变,这钱太多只会不值钱,因为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商品,也就是小麦。”

“这个道理从市坊可以扩展到整个国家。”

“大唐所有人生产商品的数量看起来很多,但总是维持在一个大概的数字,同时而大唐每年也是要铸造货币的。”

这两个数据,其实是经常在新闻之中经常听到,这叫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常说的GDP,铸造的货币则叫做国家发行货币总量。

马周提出了疑问:“可是朝廷铸造这么久也不见铜钱不值钱,反而是缺少铜钱,大多数百姓依然喜欢用绢布。”

李祐解释道:“别看现在朝廷拼命铸造铜钱,百姓依然在用绢布,一副十分缺铜钱的样子。”

“但实际上是因为铜钱大多都被储存了起来,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而且朝廷铸冶炼铸造效率很低。”

“只要过上一段时间,等有无数的商贩开始偷偷私铸铜钱,铜钱数量暴增之后,就会发现铜钱原本一文钱就买一斤米,会变成十文钱,甚至一百文才能买得到。”

梁猛彪眉头皱起道:“真的会这样么?”

薛大鼎则思索了起来,好像如今的铜钱确实不如之前的钱之前。

《新唐书》中记载这隋末年,天下民众私自铸造铜钱在市场上流行。

在当时出现了两种现象,由于战乱政局不稳,而出现的钱荒。

既然有用钱需求,那就有人冒着风险铸造铜钱,于是又出现了私币泛滥,整个市场十分的混乱的情况。

而但在唐高祖之后,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整顿。

在武德年间就用开元通宝替代了隋朝的五铢钱,这种现象得到了缓解,但无法杜绝。

因为民众私自铸造铜钱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再加上矿山可以私自开采,这种私自铸造的现象反而更多。

但即便如此私自铸造的现象泛滥,也没能缓解钱荒的现象。

因为大量的货币被掌控在世家以及乡绅士族的手中,百姓依然是用着绢布来交易。

不过市场是敏感的,流通的货币增加了,那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贬值。

“真的。”李祐十分肯定的说道。

别说现在货币会贬值,就算是前世天下太平的时候,货币也贬值。

他记得上学的时候一块钱能够买四个包子,如今大多都是一块一个,甚至是一块五,两块一个;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大概只有工资了。

“钱只有不断地花出去,转变成商品以及其他东西才是正确的,而变成守财奴是不行的。”

马周明白了李祐的意图,问道:“所以殿下就想将钱换成战俘,让战俘修理公路,以及大兴土木??”

李祐连连点头:“王府只要付出书本,那就能获得战俘,只要给战俘一点粮食,他们就能为大唐修建公路,开采矿石,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前世的时候国家也是这么干的,每当国家有钱了都是大搞基建。将钱流入市场中,让萧条的经济得到复苏。

这个方法相当的好用,也因此成为了华夏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基建大国,只是房价飙涨严重。

马周提醒道:“可是有皇帝却因此而亡国了。”

薛大鼎附和道:“不错,而且还有不少皇帝因此而亡国。”

因为大兴土木而亡国的皇帝,那还真不在少数等,但也有一些荒地大兴土木而取得了相当好的成就。

比如李治,李治将洛阳建造成了东都,建造时间长达两年才完工,也就是武则天时期的神都。

李祐则解释道:“这大兴土木而亡国的多半有两个原因,一个便是生产力不足,经济难以支撑。第二个便是帝王为了私欲而修建的大兴土木。”

马周闻言微微颔首道:“这帝皇为了私欲而大兴土木倒是能够理解,只不过生产力不足?什么是生产力?”

李祐简单的解释道:“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简单说百姓种植粮食的能力,工人生产商品的能力,这叫生产力。”

“全国的生产能力低,尤其是田地的产出能力低,因此全国的经济低,国家经济不足以支撑大兴土木!”

这话让一群人都茫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李祐只得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征调民夫是不付钱,也不用付粮食的,民夫得自己带粮食为国家工作。”

“这么做好处是国家能够花极少的钱调动十分强大的力量,从而完成一些基础建设。”

“但坏处就是田地的产出不高,民夫的家中壮年在耕种的时节被征调,这势必会影响收成,百姓心中也会有怨言,怨言虽小但却不容忽视。”

“而有些帝皇在尝到这股力量的甜头之后,自然会想着征调民夫,而忽视民怨。

“这征调一两千人,那影响并不大,但要是数十万,百万民夫,那就会产生质变。”

“要是百姓家中尚且有往年的存粮,那倒也无所谓,毕竟是为国效力。”

“可要是那百姓家中没有存粮,连饭都吃不上,眼看着要饿死,又何谈为国效力,这民怨就会积累,若是不处理,那就会颠覆整个国家。”

“这就是生产力太低,国家经济不足以支撑大兴土木。”

听闻此言,众人皆点了点头。

梁猛彪则蹦出一句:“这不就是没有精钢钻还想揽瓷器活?”

李祐嘴角抽了抽:“话很俗,但也是这么个道理。”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所以殿下这才研究生长素,肥料,来提高田产,提高生产力?”

李祐点了点头,这薛大鼎倒是学会举一反三了。

“不错,生产力高了,田地产出高了,这不仅能够养育更多的人,还会将一部分的人从土地上解放。”

“他们也会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进入工坊,成为工人,又比如机缘巧合成为了贩夫走卒。”

梁猛彪则眉头紧皱道:“那殿下更应该用工人,雇佣工人而不是用战俘啊!”

李祐摇了摇头道:“太慢了!”

“太慢了?”梁猛彪有些诧异,按理雇佣工人要花钱,应该是太贵了才对:“什么太慢了?不应该是太贵了么?”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