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小生意

点早餐的时候,姜斌特地给大爷买了一份,这种古玩的专业人士,他是非常愿意接近的,说不定哪一天发财的指望就落在大爷身上了,因此献殷勤非常有必要,并且不停的表示,”今天受益良多,请客是应该的“。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一个年轻大小伙子,被自己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大爷还是很受用的,觉着受请也是应当应分得。

有了这一顿早餐的交情,两人间的关系迅速升温。

因此李莲英的故事讲的更加细致了,从他9岁入宫,16岁时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深得慈禧宠信,由梳头房太监升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故事中李莲英活灵活现,事无巨细,犹如大爷身临其境,从进宫前的那一刀开始,就是一段传奇故事的开始。

故事中的故事就有翡翠扳指的传说。据说,恭亲王奕?曾有一心爱翡翠扳指,被慈禧要去赏玩。没过几天,奕?看到自己心爱的扳指已经带在了李莲英的拇指上……

不管真假,姜斌倒是听的津津有味,扳指的故事脉络清楚,文化价值立马增值,简直就是物品有了包装,瞬间上了档次。

一老一少两人就这样蹲在饭店门口聊的不亦乐乎。除了听故事,姜斌也没忘了正事,套出了不老少大爷的信息。

大爷姓郭,郭啰啰氏改的汉姓,全名郭鹤年,祖上也是在旗得旗人,正宗的XHQ,因此也沾染了不少旗人习性,爱玩会玩,特别是对于古玩,那是相当有心得,手里经过了不少好东西,可惜没钱买。

前两天还看到了好几件,都是乾隆时期的物件,紫檀的画桌,紫檀的百宝嵌罗汉床、紫檀的七重檐宝塔,个个品相完整。

姜斌听的心里痒痒的很,他可记得后世紫檀的物件那可都是天价,要是现在也能搞两件,后世换套房子没有问题,因此急着问道,“后来呢?”。

看着姜斌抓耳挠腮的样子,郭大爷故意调笑道,“啥后来?”

“那几件紫檀物件,怎么样了?”

提到那几件好东西,郭鹤年瞬间有些肉疼的表情,恨恨道,“40块钱被人买了,暴殄天物啊!”

姜斌想着这也太便宜了吧,脱口而出的反问道,“40块钱?”

郭鹤年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道,“那可不,这帮家伙知道个屁,都是祖宗的宝贝啊,无价之宝,说卖就卖了,就为了给儿子结婚换套新家具”。

把真东西换成新家具,这做法也是绝了。

姜斌记得后世,某个姓马的收藏专家,经常在电视上回顾自己的发家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趁着文化市场还是荒漠的时候,挖到了第一桶金。

姜斌顿时一阵心动,小心的问道,“您最近要是再看到好东西,能给我整两件不?我这人虽然不懂,但就是喜欢老物件,特别是古画一类的”。

生怕郭鹤年不愿意,还追了一句道,“当然价格要合适的话”,姜斌此时身家还是薄的可怜,全身加起来也就百多块钱,只想着淘两件好东西傍身,要是这辈子发达不了,卖了当个小富翁也不错。

另一方面,姜斌虽然不懂古画,但不妨碍他对中国山水人物画的喜欢,各大博物馆,上辈子他都不知道逛了多少次。

这种生在“好时代”的日子怎能放过,要是收到个鸡缸杯什么的,还努力个啥?

“一看你小子就不懂古玩,古画谁不知道是个好东西,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等姜斌应声,又接着说道,“要只是找点老物件,瓷器、家具那比较好整,偌大个京城,谁家还没有点老瓷器、老家具,挑挑拣拣,淘换个上乘物件不难”。

姜斌听着也是连连点头,瓷器、家具确实不错,可这玩意太大,他住学校也没地儿摆啊!

就这样一老一少的两人,坐在饭店的门前,吸溜着豆汁,硬是从早上聊到了中午。

幸亏姜斌有眼色,早早的领了张排队的号,两个人中午又饱饱的吃了一顿,姜斌把老头子伺候的非常满意,受到连连夸赞。

等到下午的时候,两人才在门口依依惜别。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姜斌也是打听好了老头子的住处,表示改天一定登门拜访,继续聆听受教。更关键的一点,还不忘叮嘱郭鹤年帮忙留意好东西。

到刘东家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多,与上次的冷清不一样,院子门口热闹了好多,好几个年轻人叼着个烟卷一阵吞云吐雾,姜斌也没在意,轻车熟路的进了院门。

正巧碰着满头大汗的刘东出来,在搬运东西。

刘东看到姜斌也是非常高兴,连忙招呼着姜斌进屋,对着乱糟糟的房间一顿收拾,好容易给姜斌腾出了一个坐的的地方。

姜斌看着屋里,摆满了印制的试卷,随手取了一套成品,引入眼帘的就是醒目的标题,“燕大高考密卷”,副标题还加了,“附赠高考复习资料”。

之所以取了燕大的名字,一是燕大有足够的号召力,二是因为卖考卷是个不能上台面的事情,能低调还是低调一些。

翻开资料,印制的虽有些粗糙,但字迹还是很清楚的,将就能看。这也是没办法的,之前为了买印刷试卷的纸张就费了老鼻子劲了,好纸张紧缺的厉害,退而求其次买了些能应付的纸张。

翻看资料的时候,没等姜斌询问,刘东就一五一十的汇报了最新的进展。

也就是五天前,终于印制了第一批密卷五十份,刘东一人偷偷摸摸的到学校门口转了一天,才卖出三份。

一度让他很担心,这笔生意要亏,没想到第二天,由于前面三人的口口相传,剩下的一售而空。

当然,中间也是有些波折的,有两个学生就指着刘东,大骂他的行为“投机倒把”,但架不住有学生愿意买,也只能偃旗息鼓。

姜斌听到“密卷”很受欢迎,还是非常高兴的,只要卖的出去,那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对了,下面继续印刷,走上正轨就成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