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开海问题

不过燧发枪的产量一直受到弹簧钢产量的拖累,一直维持在月产三万支左右,到了今天仅仅储备了十五万支左右。

这一次改编,除了这边的六个师之外还有辽东的第六师也要配新枪。

距离三个月训练结束还有两个多月,作坊最多再生产七万支步枪。

也就是说整编完成之后还有七万人没有枪用,这些枪倒是可以先配给作战部队,像骑兵和炮兵暂时不用。

这样缺口减少,还能运转,这也是参谋部一开始计划的。

但是第一批军改完成之后,第二批就不是大家以为的一起整编了,而是分批分期争辩。

速度嘛,大概是一个月一个师的样子。

而新的燧发枪使用年限仅仅两年,也就是说如果产量不增加,大明最多维持二十四个师的燧发枪配置。

二十四个师七十二万人左右,跟朱慈烺计划的陆军规模差不多。

但是大明不单单只有普通的陆军部队,还有骑兵和山地部队要用的短枪,海军陆战队用的枪,海军用的枪等等。

所以这个规模根部不够!

好在现在还有时间,相信等技术成熟之后,慢慢的就能提高产量了。

解决了火铳的问题,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么?

当然不会,除了枪之外,第二重要的就是炮!甚至炮比枪更重要。

大明的铸炮工艺并不先进,只能说追上了目前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不过就是一堆傻大黑粗而已。

新军一直是缺炮的,铸炮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损耗大,工艺复杂。

而且受限于工艺、材质、火药、冶金等等学科的瓶颈,想要铸造一门划时代的大炮,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仅陆军要炮,城防也要炮,港口也要炮,海军也要炮。各种口径各种不同需求。

铸炮作坊一直都是加班加点赶工的。

然后是服装、鞋袜、帐篷、军粮、甚至一个绑腿一个打包带乘以二十七万之后,都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

除了这些选上的,那些没有选上的人的安置也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大问题。

君不见某驿卒因为不满被失业,奋起反抗推翻了大明朝。

各种安置不仅只是编组一下就完事了,发往工坊的要教会技术,到各工程的要有活干。

目前京城附近最大的工程还是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的建设了。

京城之外,天津港区的建设,胶州港和秦皇岛港等的整修都是大工程。

除了这些大工程,目前邯郸矿的开采,莱芜矿的开采都是大事。

两个地方都是有煤又有铁,适合成为煤铁联合体。

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去往河套和辽西,其中河套地区是重点。

这两年因为担心建奴偷袭,所以河套地区主要经营的是内河套地区。

既然建奴已经不构成威胁,那么就可以开发外河套地区了。

零零碎碎的事情理顺,把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地方。

朱慈烺花了一个多月才算理顺,新兵都送到各营,训练开始。

去年一年很多事情都被打仗耽误了,消耗大量资金之后总算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年底的建奴之战又耽误了年终的盘点,甚至是统计司的结算和预算工作都耽误了。

这两月,皇明商号一直在进行盘点,去年因为贷款追赃的事情基本填补了年底之战的亏空。

统计司最后算出去年全年税收一千七百三十万两,之后从皇明商号借贷三千五百八十万两银子。

这些贷款主要用来建设辽西走廊的大凌河防线,金州防线,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

这些城池建成之后,大明拓土数十万平方公里,特别是河套、归化城、答鲁城、赤峰城四城的建设。

有了这四个城,大明就控制了漠南蒙古,从开春以后,原本投靠建奴的部落,不少都转投大明,依附四城而居。

这些草原人一直信奉的是就是侍奉强者,看到建奴已经日薄西山,他们自然是迅速改换门庭。

如果没有四城,那么大明对于草原的控制力非常有限,紧紧能控制长城外百里的地区。

即不足以威慑建奴,也不足以给蒙古人足够的保护。

现在四地已经成为草原上最重要的四个城市,也是蒙古人和大明互市的地方。

二月份四城收税有二十万余两,三月份更是超过三十万,预计全年超过二百万两的税收。

而草原的稳定九边新军驻扎以后,各地的税收都有明显的上涨,即使四城分摊了一部分交易。

但是草原稳定,商人就能走的更远,更安全的环境他们就能带更多的货物。

加上新军对于走私的严查,九边税收首次突破五十万两,一年也有五百万两以上。

所以这几座城池短期看投入巨大,但是只要几年就能收回成本。

不仅有经济价值,在军事上也拓展了大明的防御纵深,边境地区蒙古人的打草谷行为已经全面禁绝。

仅仅九边的整肃,就给大明带来了每年至少七百万两税收收入,也就是说明年大明全年税收再加七百万。

按照统计司的估计,今年税收总额将会突破三千万!

这里面第一就是皇室改革,极大的缓解了官府的负担每年能节省开始近千万两,关税的改革给大明每年带来千万两的收入。

其实除了九边之外,海关税才应该是大明税收的大头,不过现在大明名义上是禁海的,仅有的几处海关也没啥收入。

大明税收的第三块就是皇明商号的各种税收。其中包括矿税,交易税等等。

第四块收入才是田赋,而这几年一直灾害不断,各种减免不断,所以田赋的总数是下降的。

接下来才是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商税等等。

大明的税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崇祯看事情的眼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在把眼睛盯着那些小农田地里的那点产出。

现在崇祯最关心的是关税问题,进来多次在朝堂上研究开海的议题。

原本朱慈烺以为一提到开海下面一定会反应激烈,特别是江南那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叫嚣,但是朝堂的反应却大大出乎朱慈烺的意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