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军师

前面我们说到了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两位人才,一位是周瑜,一位便是庞统。由于这两个人的逝世与我们今天这一章节的主角—郭嘉的逝世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前面并没有过多地提到郭嘉这个人。

但是郭嘉在三国中的地位,名气,声望以及对曹操集团的作用实在是太作用了。任何一个写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小说不提到郭嘉都绝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三国史。

无论先前所说的周瑜也好,庞统也罢,他们都是在战争中被敌方一箭射伤而亡。

而郭嘉则不同,郭嘉这个人体弱多病,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他更多的是由于体弱多病而亡。应该说郭嘉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和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后世之人对于他们两个人生在同一时代却没有在这一时代相遇,都感到非常遗憾。

为什么?

因为我们错过了两个绝顶聪明的谋士之间的智力比拼。郭嘉死的那一年诸葛亮正式接受刘备的邀请出山,这两个三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就如此擦身而过,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与巧合,是权谋的遗憾。

如果,郭嘉未死,诸葛亮出山,真的能谱写出另外一番传奇,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有些许遗憾,www.youxs.org,他到底为曹操集团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我们还是从最原始的郭嘉说起。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

这也许是个奇迹,对于河南我们现在更多的了解是脏,乱,差。当然本人并没有地域歧视,只是一直听周围之人的评价而评价。但是在古时侯,河南却是有名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说开封,因为包青天而出名。

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社会的逐渐进步,河南却越来越显的没有名气,反而在网络上,更多的人一说有什么坏处立即说到河南,这也是这个地域的悲哀。

既然说到郭嘉为河南人,那我不知道三国时期的河南和现在的河南是不是有语言上的共通性,或者直接说就是一个口音。如果是,就会非常搞笑了,谁会想到一口流利的河南音的郭嘉像曹操建议:主公,应该征乌恒了!

说到语言共通性,其实我一直非常好奇的是在古时侯天下之大,语言肯定不会是一样的,那他们会不会像我们今天一样说全国统一的普通话呢?如果不是,那这么多地方的人混在一起,像一个大杂脍一样语言不通怎么处理呢?要知道有些地方的语言听起来和外国语言差不多哟!这也是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如果有哪位看官知道答案还请赐教。

好了,继续说到郭嘉。郭嘉其实和诸葛亮有一些共同点的,便是年少成名。

诸葛亮年少时虽然一直从事的一边耕田一边读书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闭门造车似的读书,他是和荆州周围那一帮饱读诗书之人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并发表了很多非常令人叹为观止的言观,所以在诸葛亮周围才会有一帮他的粉丝。

刘备去荆州地带寻找诸葛亮之时,一问到那些读书之人,别人都会提及诸葛亮,这就是他的利害之处。三国演义描述刘备在卧龙岗附近听到有位老农夫一边耕田一边唱歌,觉得这歌词非常妙,便请教歌词出处。这老农夫便告知刘备歌词为诸葛亮所谱写,你看,连这老农夫一个种田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名气,这也就更吊起了刘备的胃口了。

而郭嘉呢,和诸葛亮在这方面是一样一样的。

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

这样便可以看见,郭嘉是喜欢比他年纪大的人玩的,不像诸葛亮就和自己那一辈的人一起吹吹牛,谈谈天下大事,喝喝小酒,唱唱歌。

郭嘉似乎没有记录来证明他喜欢唱歌,只知道他喜欢喝酒。而郭嘉天资聪慧,他的观点同样便周围那些长者心服口服。所以,我们谈到这个方面,似乎更应该理解,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先征服周围的那帮人,只有先征服了他们,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才能有一个基本的名气,名气的上升差的只是等等机会了。

郭嘉年少的时侯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辛评、一个叫郭图。

这个辛评本身自己还是实力平平的,也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

而郭图呢却是比较有名气的人,但这个名气却是一个不太好的名气。我们在谈到张颌反水时谈到了这个郭图,他也就是一马屁精,非常会顺着袁绍的胃口来做事,说话。

对于袁绍这样的角色而言,其实最不应该用的就是这类人,他们往往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而只是一味的附合,一味的巴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国家的利害。这样的马屁精属于那种包着糖衣的炮弹,披着的羊皮的狼。

谁要相信谁倒霉。

而且郭图这人说他拍拍马屁也就算了,必竟任何时期都不缺少这样的马屁精。

可这个心肠坏呀,官渡之战,曹操接受降臣许攸的意见偷袭乌巢,张颌是主张率主力部队救乌巢的,而这个郭图却提议主力部力攻打曹操大本营。结果袁绍被两个人的争执弄的稀里糊涂的,最后派主张救乌巢的人去攻打曹操大本营,而主张攻打曹操大本营的人去救援乌巢。

这本来就是一荒谬的决定,怎么可能不会出一个荒谬的结果。果然如张颌所料,曹操知道袁绍会派兵奇袭乌巢,早已做好了相关的布防,而张颌就是三头六臂也无法攻入城去。这个时侯郭图的缺德就体现出来了,他为了避免在袁绍面前暴露自己的无能,出了这么一个坏点子害得乌巢被袭,大军粮草全部被烧的后果,居然像袁绍告密说张颌本有降曹之意,所以不愿真心攻打曹操。

这是哪里跟哪里呀,但袁绍这个白痴却相信了,结果自然就是张颌的反水。当然,这个郭图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袁绍兵败后,袁绍的大儿子袁谭知道这

个郭图不是个好什么鸟,留着只会害事,将他干掉了。

我们可以看郭嘉年少之时结交的人看来也不是什么特别利害的人,相反还有一个郭图这样的道德品质极差的人。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郭嘉最先开始会去加盟袁绍,他也就是被这两个人给忽悠过去的。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看到郭嘉加盟之后还是非常高兴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

于是,郭嘉毅然离开袁绍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郭嘉加盟袁绍之时,袁绍头顶着四世三公之名望,而且自身的势力非常强大,占据了整个冀州,这个时侯的离去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我们知道在袁绍手下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谋士,比如说沮授,田丰等等当然还包括张颌这样全能型的人才,他们都并没有看出袁绍最大的弱点,这也正好说明郭嘉在识人之术上要远远胜于这些人。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公元一九六年就是建安元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我们刚才说郭嘉身边没有好的像样的朋友,其实这个荀彧便是郭嘉身边难得的智谋与道德水准极高的朋友。曹操听说过非常高兴,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郭嘉比曹操小十五岁,但对曹操的宏图伟志似乎了如指掌。

当曹操就天下形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

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相见恨晚。曹操听完感叹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那么郭嘉加盟曹操后,深深地了解,此时的曹操势力并不强大,而且遭受四面围堵,什么吕布,袁绍,刘备等等,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想要消灭谁都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郭嘉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郭嘉与前面谈到的贾诩一样都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的角色。而贾诩更多的是看到自己身边人的心理,但郭嘉似乎更胜一筹,他完完全全地能够判断出每一个敌人的心理。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人,比贾诩更加恐怖。

公元一九七年就是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也正是由于郭嘉的十胜十败,曹操才能勇气同势力强大的袁绍开战。

公元一九八年应该是建安三年九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

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活捉了吕布。

吕布便像曹操投降,曹操正在犹豫之中,便问身边的刘备,:“你认为这个吕布该不该杀?”刘备回答非常干脆:“曹公可记得丁原,董卓的下场吗?”然后,曹操毫不犹豫的将吕布杀了。

其实,曹操是非常爱惜人才的,像吕布这样的猛将,要是收编已用,岂不是更好。但曹操也害怕,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品德太差,而且效力于谁都将谁杀掉,不管他的主子对他有多好。曹操于是犹豫问刘备,刘备是非常鄙视吕布这种小人的,于是借着机会像曹操建议干掉了吕布。

看来这位刘皇叔也有残忍的时侯,不过对敌人的包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刘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这么多的事例便可以看出,曹操对郭嘉基本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是基本哟。

不听的时侯呢?

有现成的例子: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断绝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

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铸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备假称趁袁术溃败,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

待郭嘉回来,得知此事后马上说“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

这一次实际上是曹操没有完全领会透郭嘉的本意,所以才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聪明的君主与聪明的大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还是非常复杂的。如果郭嘉私底下告知曹操自己的本意不更好。但郭嘉没有,是何原因?依我的愚见,只能是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

因为这个时侯的刘备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物,因此对他采取任何过激的措施都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事件发生,但关键还是曹操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如果放在曹操后期,三分天下之后,手里在政治上掌握着皇帝,在军事上有强悍的军事实力做后盾,郭嘉也会明明白白地告诉曹操该如

何做,或者说告知自己的本意。

不管如何,曹操因为自己没有理解好郭嘉的本意,或者是说曹操自己也没有想好对策放掉了刘备,而刘备却捡回了一条命,才发展成为后来的蜀国。

谈到郭嘉的功绩,自然会说到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两个主角,袁绍和曹操都曾经是郭嘉的主公,不过郭嘉不太瞧的起袁绍而已。

公元二零零年就是建安五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正面的强敌已难于应付,曹军还能不能分出兵马迎击刘备呢?郭嘉偏偏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

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

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

也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

孙策骁勇善战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档档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胆大,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一举莫定了雄厚的基业。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

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居然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明公曹操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

后来孙策果然因三名刺客为主人报仇,中毒箭而亡。这或许是巧合,但都无法掩盖郭嘉超常人水平的预知和判断,同时也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公元二零二年建安七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

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

。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曹操省掉了大笔的军费开支和伤亡,赢得既轻松又顺利。随着曹操的节节胜利,郭嘉的官位越来越高。

公元二零四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但这时的郭嘉并没有闲着,仍然告诫着曹操,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控制抵御。

这也就是表明了郭嘉非常淡定的心态,做为一个谋士或者主将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环节。但是这样一位英才虽然天资聪慧,但毕竟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食尽人间烟火的凡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便是酗酒。而身体素质本来就不怎么样的郭嘉因为自己的酗酒使得自己的状况越来越差。

此时曹操在接收了袁绍的全部地盘之后,经过二年的休养,郭嘉力排众议像曹操建议,北伐乌恒,彻底统一北方。

曹操亲率大军前往,随军军师便是郭嘉。曹军在白狼山奇袭乌桓主营,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孙康。

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

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首领蹋顿王的背后。乌桓军士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击杀。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

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可以想像对曹氏集团忠心服务,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嘉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曹操的心情有多沉重。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之中,郭嘉应该是最了解曹操的,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

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对于郭嘉的种种不良恶习,曹操一概容忍。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还没有让曹操等到那一天,郭嘉却先离曹操而去。

曹操对着郭嘉的坟墓痛哭流涕,所有曹氏政权的人无不以泪相伴。但郭嘉必竟走了,两手空空地来到曹操身边,奉献上了三分之一的天下,然后如同浮云一般的离去。

这却是和我们最想说到的诸葛亮不一般的地方。诸葛亮执掌蜀国多年却没有为蜀国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相反,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让蜀国正像灭亡逐步迈进。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诸葛亮之死呢?如何去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呢?

明天大结局!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