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一条鞭法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基本都知道,明朝中后期有一位权倾朝野的治世名臣——张居正。而他在推行改革时,为了激励底下的官员们去做事,便推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考成法”,朱冶廷打算将这个法子传授给杨廷和:“朕也晓得清丈土地肯定会有阻力,因为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利益问题。要不这样,朕就以各地地方官清丈耕地的成绩好坏决定他们的去留和升降。就是你清丈之后必须要有所增加,如果清丈之后跟原来一样,或者说比以前还少,那你这个官员就是不称职的,要革职查办。”

杨廷和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忍不住赞了一声:“皇上不愧是聪慧过人,您这个法子一定会非常管用。若想做官就得增加耕地,而在任何时候,都不乏有对功名心异常热切的官员。你若不做,自然有他人来做。无论怎么说,最后得利的还是国家。”

杨廷和心中突然有些振奋,看起来皇上这次真的是准备有所作为,而自己也可以借此充分施展胸中的抱负。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向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皇上刚才说清丈土地是第一条,那老臣斗胆问一下,第二条的内容可是整顿税制?”

聪明人之间果然有相通之处,张居正能想到的,杨廷和一样能够一点就通。

朱冶廷笑着点了点头道:“嗯,不错,第二条便是整顿税制。杨阁老是如何猜出来的?”

杨廷和轻抚了下胡须,微微一笑道:“老臣是想第一条清丈土地是不能太急着去做的事,而与之相应的便只有整顿税制是可以马上实行,也能立竿见影见着成效的事情。只是不知道皇上准备如何整顿?”

朱冶廷接着说道:“其实也没什么要紧的,就是将赋税和徭役折合成现钱。”

杨廷和想了想说道:“这个臣好象听说过,江南和山东许多地方好象都在实行。皇上在江南用兵的时候,军费匮乏,也征收过现银。”

朱冶廷道:“以往的赋税是出粮食的,徭役则是出劳动力的,朕的这个想法就是把这两样不相干的东西都变成银子,就是变成货币:赋税,不要粮食,你交银子来;徭役,不要你的劳动力,你交银子上来,朝廷去雇佣闲散人员来承担徭役,因此,全部征收银两。这个税法就像是两根草绳变成了一条鞭子,所以,朕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条鞭法。另外,朕认为,在实行这一条鞭法的同时,也要将一部分人丁税转移到土地里面去,土地多的人,你就应该多承担一些土地税,从而逐步减少人定税。”

“一条鞭法,名字不错。”杨廷和还是有些不明白的样子:“若全部征收现银,和征收实物有什么区别,税款的总量也没什么变化啊,何必多此一举呢?再说,实物税实行了这么多年,如今这么一改,不是扰民吗?”

朱冶廷笑了笑,在后世的那些影视剧中,地方上的那些门道可是被演绎得明明白白,借此机会他倒是能跟眼前的首辅大人掰扯一下:“食物税是比较简单,你如果是种地的,交粮食就可以了,你有山林,交木材吧。真若换成现银,还要预先变卖,受物价和市场的影响,遇到丰年,也有谷贱伤农的可能。但是……实际执行中,各级官吏能钻空子捞钱的漏洞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你交地瓜,他可以挑三拣四,拿起一个,说这个个头小,算半个,那个有虫眼,不能算。你交棉花,他可以说棉花的品相不好,抵一半,你也只能回家再拉去。

这还是轻的,最大的麻烦是徭役。因为田赋和人头税多少还能见到东西,县太爷赖不掉,徭役可就不好说了,修河堤、给驿站当差、整修道路,这都是徭役,完成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徭役。那么谁来判定你是否完成任务呢?——县太爷。

这就是所谓的黄鼠狼看鸡了,遇到良心好的,还能照实记载,遇到不地道的,就要捞点好处,你要没钱,他就大笔一挥——没干,有意见?这事我说了算,说你没干就没干,你能咋地。”

他笑了笑,石破天惊地说出一句话来:“民间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依朕看来,咱们大明朝的官除了一小部分像阁老这样品行较好的人外,大多数朝廷官员还是不地道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有漏洞不钻,有钱不捞,这个要求实在有点高。所以,旧有的税制对朝廷没有好处,全被地方包干了。”

杨廷和听到朱冶廷这么说,面色骇然道:“皇上多虑了,吏治怎么可能会崩坏到这等地步?”

朱冶廷也不回答是否,只道:“人性使然罢了,没有相应的制度,好官也会变成坏官。朕不想去品评底层官员们的私德,或者追究其责任,而是想尽可能的消灭导致贪污的土壤。”与聪明人说话,只需一点就透,并不需要在吏治的问题上多做纠缠,朱冶廷话锋一转,扯回到税制的话题上:“其实在朕看来,实物税还有一桩坏处。”

“食物税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大,由于收上来的都是东西,且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又不方便调用。比如江浙收上来一大堆粮食,京城里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听说西北缺粮食,那就往那边运吧?一算,粮价还不够运输费。那就别折腾了,放在粮仓里喂老鼠吧。更头疼的是,各地虽然上交了很多东西,除了粮食,还有各种土特产,中药药材等等,却没有多少银两,这些玩意放在京城里又占地方,每年光仓库保管费都是一大笔开支。

国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物资转运保存和调集上面,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么些年怎么没见人想着要改一改。朕手下这些官员宁可让这些东西烂在库房里,甚至用来抵扣官员们的俸禄,也不肯想着变革。都是一群废物,国家每年花这么多俸禄养了他们,他们却不肯为君父分忧,要他们有何用处。”朱冶廷说到这,都忍不住生气地在书案上拍了一下。

面对皇帝的怒火,杨廷和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开口道:“税制改革的事,虽然势在必行,可也不能操之过急,太快实施也是要出问题的。老臣以为,如今虽然还不是实行新税法的好时机,却也可以先做些调查,手头的资料多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阁老所言甚是,先调查下也好。”朱冶廷颔首道:“那就麻烦杨阁老,替朕在顺天府调查一下,你可以四处看看,还可以查阅一下户部和顺天府积年的档案,再拟个章程上来给朕。”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