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张:专利

出于现实考虑,王旭在设计这种麦克风的时候就考虑了成本,不是他不想用贵的,而是有些东西现在都还没有,只能因陋就简。

这就导致了整个电路成本并不高,可能加起来都不如那个薄膜电容来得贵。

也就是说,那个王旭还不知道具体价格的薄膜电容将是成本的体。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电容式麦克风主打的就是这个电容。

可惜王旭并不知道单独购买那个电容的价格,没有网络,各种信息的搜集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但王旭感觉最终产品的价格应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而这就让王旭的这次发明,变得有价值起来,因为它具备了量产的实用价值。

严格来说,这还是王旭鼓捣出的第一個可以量产的产品。

不过麦克风这东西市场本来就很小,毕竟现在卡拉OK这种娱乐形式还没有普及。

而这种专业级的麦克风,那市场恐怕就更为有限。搞不好全国都卖不出几个,或许可以出口,但这就是商业运作的事情了,王旭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昨天,当王旭拿着那两个麦克风找到导师说他发明了两种新型麦克风的时候,他的导师洛从文有种风中凌乱的感觉。

这都哪跟哪啊,这个学生怎么这么能折腾,前几天才把论文给他寄出去,这又整出个新发明。

他是搞算法研究的,哪里懂什么见鬼的麦克风啊,他对麦克风的全部了解,可能就是大会发言用的话筒。

得嘞,继续带着王旭上报吧,于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系主任闫学平教授就又一次被惊动了。

这会儿的水木还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那是2015年才成立的部门,甚至国家知识产权局都还叫国家专利局。

好在,作为自动化系的大佬,对于申请专利确实不算陌生,但一个本科生跑来申请专利,还是让他颇感震惊。

要知道,这个年代,大部分国人甚至都还不知道专利为何物,毕竟去年全国也才申请了一万多件专利。

这个数字可能读者不是很敏感,但如果对比前世的数据就会明了了。

在2022年全国申请了120万件专利的数量,是1990年的将近100倍。

而即便是科普已经能够通过各种自媒体传递到乡村的2022年,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申请专利依旧是一件传说中的事情。

甚至普通人的朋友圈里,都找不出一个拥有哪怕是专利署名的人。

这样的对比下,你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年代申请专利是多么稀罕的一件事。

闫教授亲自给一个长期和系里合作的专利律师打了个电话,请他过来面谈申请专利的事宜。

在未来,市面上有很多专业的专利申请的代理公司,他们可以从头到尾地帮你把成果转换成可以受保护的专利文案,这并不是法律事务,因此也不需要专业律师来办。

甚至水木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来帮助不熟悉的人进行专利申请以及成果转化的操作。

但在这个洪荒年代里,专利仅仅文书的书写就能卡死一大帮的人,有太多人发明了东西却受限于见识或者技能的短缺而错失专利权。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