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问计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宋佶这时候就算是再蠢也知道童贯骗他之事,对于他们这么骄傲的帝王而言,可以接受臣子战败,却忍不了对方欺上瞒下。

在赵军大败,大梁士气正盛的情况下,咱们这位宋官家开始踌躇不前,突然觉得维持自己现在的局势也挺好。

对了,这时候可以问计于楚王,看看他是什么看法。

宋佶,突然想起了在事前劝诫自己的宋构,虽然后悔不已,也只好赶紧派快马把北方的发生的事写信去告诉自家儿子。

……

幽州城,耶律大石感觉到有些心力交瘁。

虽然出其不意的击溃了赵军,却感觉到对北方战场的深深无力。

北方的女真人如同悬在脖子上的利刃,随时就会砍下来。

再加上朝廷里面内争不断,那些大臣贵族们只顾着争权夺利,丝毫没有威胁到来的觉悟。

就在这时,密探说南方送来了一封信。

耶律大石接过信来,就发现这信居然是南方的楚王所写。

【经营西域?】

耶律大石心中在嘀咕,究竟是楚王的好意,还是他的阴谋呢?

他开始陷入深深的怀疑。

如果在和赵军对战之前,或许他不会有所怀疑,单纯的认为楚王是为了他好。

可是他见识到赵军不堪的战力之后,顿时疑心四起,甚至怀疑楚王包藏祸心。

纵使对方的建议听着不错,可自己不到万不得的地步,怎么能够轻易拱手让出万里山河。

最后又看到对方要战场上见真章的消息,顿时觉得哑然失笑。

居然还想用3000副盔甲换取燕云十六州,若是换在之前,耶律大石或许还有些心动,现在却是置之不理。

随即写了一封回信寄回给宋构,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

【汝要战,那便战】

大赵国宣和四年,二月十二日。

前脚才刚刚慢悠悠到达两浙路的宋构,后脚就接到了官家的来信。

兴许是放空心思的缘由,宋构一路上跟着宇文相公慢悠悠的到了两浙路,在路上也向他讨教了不少治国的道理,也从宇文相公身上汲取了不少经验。

直到北方遭逢大败的消息之后,宋构淡定自若,泰然处之,随后把官家的信交给了旁边的宇文相公。

宇文虚中看过信之后长长的叹了一声气,脸色有些不愤的说道:

“官家这是识人不明啊,当初楚王殿下早有劝阻,如今依旧酿成大错,太宗、太祖、神宗的北望又是一场空啊。”

宇文相公得知了西军的惨败之后,顿时觉得收复燕云是一场空,大赵国最精锐的西军都败了,这该如何自处?

但是他突然看见了旁边脸色平淡的楚王殿下,顿时心生疑惑,于是问道:

“楚王殿下居然如此镇定,莫非心中早有对策?”

宋构笑道:

“我大赵若是没有出兵之前还有缓和的余地,如今却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如若让女真人看到了我大赵国的虚弱,这头恶狼在日后必定会咬上我大赵国一口。

若是不能及时收回燕云十六州重新建立北方防线,恐我神州遭遇不测,到时候又是神州陆沉,复汉祀灭绝之祸。”

居然到了如此凶险的地步?宇文相公也是心惊不已。

“那殿下以为该如何行事?”

“打,拼尽全国之力,打他个天翻地覆,直到流干净赵国最后一滴血也要拿下北方。

还有就是要换帅了,似童贯这种短视之辈,又或者西军那些庸庸碌碌的名将,大赵国危矣。”

宋构笃定的说道。

宇文虚中有些迟疑的说道:

“楚王殿下,就连咱们大赵国最精锐的西军都败了,河东河北禁军早就是糜烂一片,难道还要调京师中的三十万禁军北上?

除此之外,南方这边地方上的厢军更是不堪一用,各地守备更无精锐,我大赵拿什么出兵啊。”

由于北伐之战中表现最为亮眼的韩世忠,被咱们楚王殿下收为麾下,这导致童贯打的败战更为惨烈,所以让我们宇文相公一时间,也没了打胜的信心。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历史上耶律淳在短短数个月后就突然暴毙,另一个时空的大宋根本不会发动第二次北伐,然后即便如此,第二次北伐又失败了。

咱们童大人童十万,每次不送点人头都对不起他的名号。

宋构看向了不远处的杭州府,脸色平静的说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何惧苍狼北顾,唯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方能博取一线生机,构虽不才,不通军事之道,不懂战阵之谋。

却可提着三尺青锋剑,督战幽州。”

宇文虚中惊讶,楚王殿下难道想亲自去督战幽州?

“王爷居亲王之尊,又掌管两浙路财政大权,若是再染指兵权恐遭非议。”

宇文相公说出了自己心中忧虑。

“无妨,领兵的又不是本王,本王最多是充当一个监军,不敢统领大军作战。”

宋构虽然嘴上是这么说,心中却多了不少想法。

已经穿越三年了,虽然他在尽己所能改变历史,可依旧没能取得多少成效,除了干掉朱家父子之外,似乎没有改变多少历史的进程。

第一时间回到了杭州府之后,咱们楚王殿下把自己关在了书房,然后大笔一挥做了许许多的计划布置,然后删删改改,又做了不少补充。

最后语重心长的写了一封信给咱们宋官家。

“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诸大臣咸云当取。

神宗皇帝曰:下燕云者,封王!

梁国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北国之主,不忍取也。

然,耶律延禧未死,而新主篡位,其名不正,言不顺,必不长久。

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

陛下天命所为,为谋万世之太平,需下燕云十六州之地,保全中国北境之安。

儿臣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

未闻之可不损一兵一毫,而不战屈人之兵,为大事计,唯有壮志多牺牲,方能开辟新天地。

童帅庸碌,不堪为将。

望陛下早换人选,而儿臣愿替父皇在江南招募三万精锐北上伐梁,添韩世忠为主将,儿臣愿为监军,愿立下军令状必取燕云。

只是军中缺兵少甲,望陛下允许,两浙路转运司取三年盈利之资,造重甲五千,轻甲两万五,为北伐之计也。

若是朝廷缺少钱粮,儿臣愿以两浙市舶司做抵保,从江南民间募兵募粮,以解幽州之困,亦可走海运登陆天津卫,直扑幽燕。

受无疆之休,亦无疆惟恤,负荷斯重,祗勤若厉,永怀嗣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惟愿吾皇保重身躯。”

一封语重心长,感人肺腑的信件,就送到了咱们官家的手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