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童贯之死

雄州,童贯一脸落寞的看着眼前的杨惟忠。

杨惟忠是大赵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将领之一。

军队之中是讲资历的,另一方面也是讲军功和威信,杨老太尉五十多岁高龄依旧能够披甲上阵,他在军中的声望这高于童贯。

雄州,杨惟忠带着本部一万八千兵马和数万民夫大批物资赶至此处。

童贯听闻,早早的就带着部下过来,准备同杨惟忠做最后的交接。

陛下的圣旨已经送到,即使心中再怎么不甘,童贯也只能恋恋不舍的交出手中的权利。

朝廷早就下达了文书,新任太尉杨惟忠任河东宣抚处置使,赴雄州主持军政。

杨惟忠在雄州终于见到了过来碰面的童贯,他虎视眈眈的盯着童贯看了许久,童贯心里面都有些发毛,这杨太尉莫非对自己有意见?

他只好皮笑肉不笑的递出了自己的虎符,然后这才说道:

“杨太尉以后就是这河东军的统帅,老夫将这虎符献上,这军中的瓜葛,老夫已经分割清楚,日后便由蔡相公与阁下交割,老夫还要赶路,就不过多打扰了。

告辞。”

杨惟忠接过虎符之后,却没有放过童贯,只是慢悠悠的从怀中掏出了一瓶毒药,然后递到了他的身边。

此时西军的将领们就在旁边看着,其中还包括不少河东的将领。

咱们杨太尉脸色平静的看着他,言道:

“童太尉,你的事发了,有些事情根本就瞒不住。

不管是你和王厚的交易,又或者是西北的败战,或者是害死名将刘法的种种缘由。

朝廷都已经容不得你,官家有口喻,童爱卿先去黄泉探好路,为日后先做打算。

你要自己寻个体面,还是本帅给你个体面?”

咱们童贯童太尉嘴角苦涩,没想到天子居然要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这么大的不堪。

最终还是难逃一死,是啊,咱们那位天大子最在乎的就是脸面,杂家里里外外都把天子脸面给撇了出去,死不足惜。

“何至于此,奴婢对于陛下的心可是日月可鉴天地皆知啊,何至于此啊…”

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被别人出卖的彻底,特别是梁师成在后面捅了刀子,这刀子还是楚王殿下给递上去的。

“童公公最好是给自己一个体面,否则休怪本太尉给你一个不痛快的死法,如此还能成全君臣的名声,对外宣称童公公是在路上偶感风寒去世。”

杨惟忠的脸色愈发不悦。

童贯接过毒药就一把给自己灌了下去,这般铁石心肠让人心惊。

雄州这边所有的高级将领震撼的看着这一幕,现场却是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出声破坏这种凝重的气氛。

“哈哈哈哈哈哈,老夫死的不甘心,老夫是燕王,是大赵国的功臣,老夫配享太庙……咳咳咳咳…老夫。。。”

宛若癫狂的童太尉在不停的咳血,最后神色更是萎靡不振,最后脸色苍白的倒在了地上,还在做着那王爷的美梦。

童太尉就这样体面的去了,当然对外的宣称是在途中偶感风寒去世。

毕竟大赵也想把这些丑事压下去,其余在场的将领对于此事也是只口不提。

看着童贯逐渐冰冷的身体,杨惟忠目光冷冷的扫视着众将领,然后这才缓缓的说道:

“老夫新任河东宣抚使,有节制诸军之权,更是掌握尔等生死。

进者生,退者死,不服从军令者,无论官职大小,河东自老夫以下任何文武官员胆敢抗命,老夫有先斩后奏擅杀之权,老夫不想杀自己人,尔等好自为之。”

童贯的心腹爱将杨可世垂头不语,不敢直视咱们杨太尉,其他将领纷纷失色,心中对杨老太尉的权势更加畏惧。

只有监军蔡攸不以为然,他可是大赵国的文臣,按照品级来说也是跟咱们杨太尉相当,对方可没有斩杀自己的权利。

只不过眼下人家立威的时候,为了以后好好的合作,所以没有出来当搅屎棍。

就这样,在西北叱咤风云的童贯童太尉悄悄的死在了雄州城下,当然对外宣称的是车马劳顿,偶感风寒去世。

官家也给了他一个体面,按照太尉的规格下葬,至于他做出来的丑事也被一笔带过,至于后人会不会追责,就不为人知了。

而杨太尉带着他的本部将近二万人马来到雄州城后,又收拢了赵军的溃军。

然后清理了一下雄州城外无数的士兵尸体,将其厚葬在雄州城外。

最后整理了一下部队,发现现在手上的部队西北禁军占据六万,而河东禁军占据十万人,可是这十万人中大多不堪用重用。

为了精简兵马,咱们杨太尉一边屯兵边境,避战不出。

面对梁军的骚扰,也是熟视无睹。

不仅在军营里面搞起了大练兵,甚至在不断的剔除老弱病残,幸好管家又给他发了一笔钱粮,让他有了充足的遣散费。

无数的老弱病残领了一笔遣散费之后就被剔除了军队,而咱们杨太尉又命令手底下的宣抚司在河东在招募了一批青壮。

毕竟河东军久别战阵不堪一战,所以只能从头操练了。

面对杨太尉的操练,西北禁军可谓是游刃有余,毕竟活下来的都是精锐了。

河东军就有些叫苦不迭了,每天都要经受非人的折磨,操练军阵,磨练杀人技,历经风吹雨晒,时不时的还要跑过去前线练胆。

看着赵军一副消停了的模样,大梁国的军队也是感到万分的诧异,于是士兵们把这种情况汇报的上去。

大梁国的新任天子耶律淳倒是对于这一种情况非常的满意,于是吩咐耶律大石和萧干千万不要去招惹赵军,大家相安无事便好。

然而大梁国稳定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即使在军事上取得了对赵军的胜利,却稳定不了大臣们的争斗。

哪怕是耶律淳亲自下场,也只是缓和了一下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解决问题。

因为大臣中有不少老国主留下的班底,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比较支持耶律淳,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那些传统贵族和老派大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大梁国大片国土面积丧失的情况下,于是大臣们之间就爆发了争端,现在锅不够大了,饭就这么少,根本不够吃。

甚至有些大梁的将领都感到忧心忡忡,特别是一部分汉人的将领,其中包括大梁国的名将郭药师,他就对大梁国的前景很不看好。

不过,现在有耶律淳压着,大梁国还没有发生什么叛乱。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