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宁州、聋哑人

等百姓们听说之后,想送一送狄大人,却连其人影儿都找不到了。

只能自发地、默默地、含泪望着宁州的方向。

齐齐祈祝:狄大人安好。

已经与家人团聚的翠儿,悄悄和家人一起、给狄大人刻了个长生位。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家早已给狄大人刻的长生位前:郑重燃香。

收到消息的宋文,急马追出了二十里,却连狄映他们马蹄跑过、扬起的灰尘、都没有追到一丝半点儿。

气得宋文拐去了狄家庄、抡起农具挖了三亩地。

……

担心陛下随时会反悔宰了自己、想到宋文会有的反应,狄映好心情地、快马加鞭赶到了宁州。

宁州离着大都城并不远。只隔着一个邠州。上面是原州、左下是陇州、右上是鄜州。

也就是说:宁州被挤得还挺慌。

地处关山——六盘山的东南部。

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州境内梁峁沟壑交错、中西边多川、河谷与高原相间。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

别看地方不是很大,但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有十六个。

宁州以前称: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

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国能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义渠国实行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青壮男子都要上战场,造成女多男少。义渠规定,同族十二世之后可以互相通婚,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义渠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半农半牧民族。秦时被灭,存者已与唐人等同,不能区分了。——来自百度。

陛下把狄映调来宁州,其实有很大的羞辱之意。

这是老皇帝私心里对狄映的报复。

狄映不去追究。

他上任伊始,就全力调阅宁州的地方志,并积极学习各少数民族人的语言。

他有过目不忘之能、语言天赋极强,每日里就让彭凉去请不同民族的人来学习。

彭凉看着自家神奇的大人、跟着那些服饰各异的人“叽哩咕噜”地聊得欢畅,心里郁闷无比。

他彭凉比大人还要年轻两岁,也一直自诩比较聪慧。打小学武时、师傅也夸他极是有灵性、有悟性。

结果就在这学习语言上、他觉得自己学得够快的了,但是在大人面前,被比了个啥也不是。

彭凉也就能抓着赵三那十名侍卫、找找优越感了。

赵三他们苦哈哈的,学得太费劲儿。

其实侍卫们本身也是有些语言天分的,就是狄大人跟催命似地、每日里还为此布置了很重的任务,他们就有些吃不消了。

不过比起桓凡来说,无论是彭凉、还是侍卫们,都要好过得多。

桓凡是州衙的司长。

宁州之地,下辖六个县: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丰义。

刺史的主责是监督、监管、布局、分派、统筹等等。

县里有什么事务、县令处理。

州城里的呢?就归州衙的司长处理。

桓凡白净,斯文,不肥不瘦,已在司长的位置上、坐了三年。

对于州属内的、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能灵活熟练地掌握。

当知道这一点后,狄映除了跟本地土著学习以外、还夜夜把桓凡给抓着、再重复学习。

同时,还让桓凡负责教会彭凉和那些侍卫们。

这晚,桓凡没来。

狄映想着戎人之间的那点儿事,就猜测:十月初了,冬小麦该种下去了。

恐怕田间地头为了抢水、又打起来了吧?

宁州境内的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因此到处都已被开垦出了田地。

包括山上,都已形成了高低错落、一圈儿、一圈儿的梯田。

引水灌溉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有的就把山涧水从上面挖渠引偏,再一层层灌下来。

但要上面的田灌满后、再往下面去。

有时候下面的人就等不急。毕竟播种的时期都比较密集。

而上面的田地的主人呢?

灌溉时是需要施肥的。

如果田地灌满后、不能及时堵口,那田里的水就会溢出、流向下层的田。

肥就跑人家田里去了。

总之,为了那一亩三分地、不少人就能在播种或者收获的时节里、天天打个你来我往。

狄映查过地方志,知道这种问题没有一任县令、或司长能将之给彻底妥善解决的。

只有桓凡,还好一些。

别看桓凡斯文,但为人极是慷慨豪爽。其以门荫入仕,为左翎卫,后为主簿、再至司长。

因着他的那性格,很容易就能跟人“打”成一片儿。在调解问题上、就轻松一些。

狄映没准备插手这种地方上具体的事务。

他在翻案宗。

自大夏历初年二月始,至目前的大夏历七年的十月初三止。

宁州境内:共发生了368起、聋哑人作恶事件。

或抢掠、或劫掳、或翻墙入室、或夜袭杀人……手段之多、令人咋舌。

有的是单个行动、有的是三五结伴、有的是成群拉伙,明目张胆、嚣张至极。

有的一被抓就认了罪、有的打死都不认、有的拖拖拉拉之后才画了押。

狄映觉得很奇怪。

世道艰难、生存不易。何况是那些有残障的人?

但他们居然能凑到一块儿屡屡犯案,而且那些人犯全部都是聋哑人。

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可狄映并不懂得聋哑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就是手势。

他现在就算想提审仍在关押中的人犯、对方也听不懂他想问的是什么。

因为那些人:还都不识字。

想要与他们交流:只有通过懂手势的人进行翻译。

国朝中:是有不少外国人士的,他们最初来大夏朝时,也都会聘请翻译。

翻译这个词,也是缘自于此。

有的外国人士,在大夏朝呆久了,还能被任命为朝堂的官员。

比如钦天鉴就有。

比如……宁州下辖的安定县、县令,就是。

那县令原名叫:土尻三郎,来自大夏朝的附属小国——倭国。

其在来至大夏朝学习后、就改名为:徐朗。

因为有历史记载:倭国的人口起源、来自徐福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