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王爷与王爷(加更!!!)

第210章王爷与王爷

忠顺王府内,陈恒才下马车,就被人请到府内。他来京师时日也是不短,各处豪宅更是去过不少。除了上次贾府之会,因沾了林伯父的光。其他诸如韦府、辛府、晋王府,陈恒过去时待得虽然愉快,却绝少有像王府下人的这般亲切劲。

这事说来实在奇怪,陈恒看着面前几个作笑的下人,一个在前小步慢走引路,一个在后头端着茶水,似乎随时在等客人喊渴,还有两个在旁扇着风。也不知是忠顺王府向来如此富奢,还是忠顺王爷另有所求?

陈恒不解,只好带着疑问,沿着游廊前行。才隐约看见中堂的所在,就在遮掩的绿意中,依稀站着一个人影。待走到近处,见是一个模样跟李贽有七八分相像的中年男人。还不等陈恒上前行礼,忠顺王爷李安站在门前,未语先笑,“你就是扬州的陈持行?”

“有劳王爷久侯,正是下官。”陈恒快步上前,还未行礼便被李安牢牢握住手,李安开玩笑道:“我这等的算什么,皇兄等的才叫辛苦呢。你快随我进来。”

闻言,陈恒还在愣神之际,人已经被拉进中堂。稀里糊涂的在李安一声声‘只管坐’的吩咐下,才让自己的一半身子挨着座椅上。www.vmatch.net 时空小说网

“在我这,不用拘礼客气。”李安扫了陈恒一眼,又示意对方喝茶。同样的话,李贽也说过。陛下说出来,更叫人不敢放松。可李安一说,却叫人不由自主的相信。大概也是对方随意的姿态,让人觉得亲切。

“是。”陈恒应了一声,端起茶杯时,还是恭敬的侧了侧身子。他跟李安初次见面,知道对方是陛下的心腹胞弟,可吃不准王爷的性子,干脆秉持着本性行事。

李安多瞧了一眼,没太在意。他的性子不如李贽威严,也不是太子李贤那般柔和。左右自己也不想争皇位,乐的当个太平王爷,有的是时间跟这些简在帝心的人慢慢打交道。

“陈大人若是不介意,我就随皇兄喊你一声持行吧。”李安有意亲近,话语听起来松快又随意。陈恒微微放下心神,点点头。李安又道,“持行,今日找来,确实有一事要麻烦你。”

“王爷请吩咐。”

此事说来也不复杂。李安坐在明亮的中堂内,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讲清楚。如今是八月初二,下月末是李贽的生辰。他这个做皇弟的,领了陛下的差事,也想借机准备些合李贽心意的贺礼。

只是李安知道,他的皇兄身上有点犯轴。说好听点叫顾及青史名声,说难听叫沽名钓誉、好名喜功。他是不觉得靠几分勤俭,就能洗刷李贽谋父夺位的恶名?

还不如痛痛快快过个日子,到时人都死了,谁还管身后事。李安这样想,可谁叫陛下是他亲老哥呢。李贽想要的,自然是李安要去做的。

既然李贽不喜欢铺张浪费,那就办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拿来取悦李贽。李安将自己的来意说明白,补充道:“我前几日才请了姚郎中,问了他有没有好的法子。他就跟我举荐了你,说想要赶在九月末做出样子来,非你莫属。持行,你可不要推辞啊。”

心领过姚自然的举荐好意,陈恒知道眼前是个机会。可谨慎的性子,还是叫他多问一句,“不知王爷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贺礼。下臣能力有限,就怕尽心尽力后,反误了王爷的事。”

都是久在官场上厮混的狐狸,李安自然不会以为陈恒没听懂自己的话,追问着贺礼的样式。就道:“皇兄喜欢什么,我就送什么。越漂亮越好。”

那就是民生政绩越漂亮越好咯?陈恒心中已经有数,便沉下声来思考此事。兵部公函上说,李安此次离京,是去前头替换王子腾,主领辽东都司,节制各地州府军政。相当于一个权力、管辖范围都极大的巡抚。

光手中这份权力,要帮着李安办事,就比扬州时容易许多。陈恒心中已有五、六分把握,又细想手中能打出的牌。思考着沈州、京师、扬州等地的联系,正琢磨着办法,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丝可能,顿时震在当场。

见陈恒脸上露出异样,李安不免好奇道:“持行,你可是想到什么?”

陈恒实在是有些心虚,又有些激动难耐。他咽了咽口水,小心的试探着:“王爷,要想办成、办好此事。我们难处可是不少啊。沈州到扬州,路途遥远。沿途关卡重重,就是拿着兵部的公函通行。从沈州到京师就是半个月,从京师到扬州又要七、八日。”

李安也不是蠢人,听到陈恒的话,也是不住点头。他知道自己若是有心使力,九月前必然能做下一份漂漂亮亮的业绩。拉些沈州当地的富商大户,捐钱买物也能摆个样式出来。可他是谁,他已经是朝廷的王爷。用这吃力不讨好的法子作甚,事后一落千丈,反而坏了自己在李贽心中的印象。

所以能踏踏实实的办稳此事,能在九月前多来几次生意走动,那是最好不过。李安耐着性子,问道:“持行要是有什么想法,就只管说来。”

“依我看,王爷要是急着为陛下贺喜……”藏在袖子里的双手微微握紧,陈恒强装镇定道,“只走陆路的话,必然行不通。真要做成此事,只有走海路。”

李安听到这话,也是被吓了一跳。喃喃一句:“海路?!”又不敢置信道,“会不会太冒险了。”海上随便来个大风大浪,就是船翻人亡。到时候就不是贺礼了,李贽不把他们俩的头拧下来踢着玩,都算是给他们俩面子。

可陈恒听出了李安的意动,只要不是当场否决,就代表事有可为。他抓紧蛊惑道:“王爷有所不知,海上虽多风浪,却只在夏季发生。”

每年五六月,正是海上的台风旺季。倭人夏季极少出现在沈州的原因,也是在这里。从七月入秋开始,台风就鲜少出现。如今更是八月,按理来说,海路的情况会好些。

李安还是觉得不保险,又问了陈恒有没有根据。这事,还真有。陈恒记忆力好,挑了五六月的京师雨量,又点名:“王爷若是不放心,还可以去钦天监里调出文书一看。若夏季京师雨日过半,海路可为。若是少,则此事不可为。”

陈恒两辈子都是沿海人,从家里的老人听了不少关于台风的事情。农家人有农家人的观测方法,这是老祖宗一代代流传下来。虽不科学,却极为实用。

“好。”李安点点头。见其同意先找钦天监,陈恒便想着起身告辞。哪想到李安随意传来一个下人,直接就命他往钦天监去喊人。

这这这……就是大权在握的好处吗?

陈恒没法,只好坐着陪李安闲聊。他以为此事,怎么也要办个一二日,谁能想到李安如此急切。

不久,下人又领了个钦天监的小官过来,此人正带着文书。他跟陈恒一核对,见钦天监的文书上,果然记着今年夏季雨日甚多。李安听的不住大喜,忙叫人送小官回去。

“持行。”堂内又剩下陈、李二人。李安直言道:“没想到你跟林大人一样,也是个料事如神的。”

陈恒谦和的笑笑,他就是爱记东西,平日习惯纸笔不缀。

“依我看,不如你跟我一起去趟沈州,帮本王一二个月。等到了十月,就放你回兵部。如何?”也许是怕陈恒拒绝,李安又利诱道,“扬州的秋浦街不是你跟林大人所立吗?等此事办好,我就请皇兄在扬州设一织造局。以后来了西番商人,那条街上也好做生意。总不能都让苏、杭的织造局,把生意都抢走吧。”

陈恒一听,心意已是大动。织造局之事,属于内廷管辖,独揽着外贸渠道。此事朝中两党不好提,说出来就是吵个不休,深怕对方落着好处。要真能让这个王爷出来牵头,此事必然能成。

再想到林如海跟自己的仕途,都是以秋浦街为根基。陈恒当即应允,不再多做推辞。

“兵部那边?”

“放心,本王会跟姚大人打招呼。你且陪着我去上一二月,真要有什么事,我到时安排人送你回来也是一样。”李安在请陈恒之前,就做好拐人走的打算,早替对方想好告假的理由。

陈恒闻言,也不意外,就主动道:“那王爷要几时出发?”

“时间紧,我们明早就出发。持行今天回去稍作准备。不便的东西,也不需多带。到了地头,我派人给你采买来就是。”

敲定下此事,陈恒继续想着往后的步骤。他的心思活跃,思路又宽广。既然要做,就想着做好。把自己能想到的难点,大概给李安讲了几处。后者直接摆手,喊出几个王府官吏,让他们按照陈恒的意思办。

“京师就有码头,你们安排人,先找几个大船家问问,可有人愿意往北地去采办的。”陈恒不停吩咐着,“最好再问一问他们的意思,若是他们觉得航线可行,我们就请他们替我们寻些可靠的船家,跟我们一起走。”

“要是能喊个户部的官员陪着一道,再好不过。”

李安懒得知道细节、缘由,直接问道:“持行,你直说,你觉得谁合适?”

“我之前在户部协理时,知道里面有个姓温的书令,是户部温尚书的亲侄。今年会试落榜后,就被抓去户部历事。王爷若是能把此人喊来,我们的把握又多一分。”

好好的六部差事,怎么用起抓这个字。李安先是皱眉,一想是户部,又展眉笑道:“甚好,你们速去请这个人。”

随着一声声令下,王府里不时就跑出几个下人,奔赴在城中各处。如此轻松的过程,真叫陈恒长见识。

哎,看看李安的处事方式,再想想自己当年在扬州的累死累活。陈恒又一次明白,京师大官要员的好处。能调动的资源,实在是太多,太过方便。

…………

…………

被忠顺王府的马车送回林家,林家人都是一惊。早先前去接少爷的管事,最先放下半颗心。天知道,他在衙房外见不到陈恒时,心中有多焦急。也就是陈恒官职小,没个属于自己的屋子,不好让信达跟在身边,能随时给家里传话。

今日早早回家的林如海,一听学生是从王府回来。当即丢下贾敏、黛玉、林珏,领着陈恒就直奔自家书房。等陈恒把王府的事情一说,林如海即是理解,也是头疼,“王爷这个人,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抓人都抓到兵部去了。”

“恒儿,此事你有几分把握?”

知道老师是在担心自己,陈恒当即回道:“要是王爷真能找到合适的海上船家,应有六七分的把握。”

那就是能办了,林如海点点头。有些事文官做起来束手束脚,但像李安这样的宗室王爷,反倒可以无所顾忌。后者深得陛下信任,又是个显赫勋贵。御史们再能喷人,没有十足把握,也不会轻易拿此类人开刀。

何况要是能替秋浦街挣下一个织造局来,对任何一个与之关联的人,都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出门在外,多小心些。”林如海知道陈恒在慢慢长大,会在官场上结下自己的人脉,会慢慢以自己的事情、想法为主。他这个做老师的,既是骄傲也是欣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人间一大快事。

“伯父,我想请你写封信,交给扬州的张知府。”陈恒终究羽翼尚小,还需要躲在林如海的身下。后者当即点头,应道:“好,我今晚就写给你,会让他给你们行个方便。”

林如海走后,接任杨州知府的,正是知州张尚贤。

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处,陈恒越发觉得如今做起事来,可谓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两师生短暂话别,陈恒直接坐在林如海的书房中,开始提笔在纸上写信。此信要交到秋浦街的赵管事手中,让他安排好来沈州接洽的人。

那让谁过去传信呢?陈恒想了想,觉得能替自己出这个面的,只有表弟信达。后者在秋浦街帮过忙,大家都识得信达。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

当即命下人喊来自己的表弟,陈恒在书房中交代着自己的想法,又把刚刚写好的书信塞到他的手中。

“此事极为紧要,让赵主事一定要选个稳重妥帖的人来办。”

“二哥,你放心。”信达点点头,“等事情一办完,我就坐海船直接去找你。”

“小心些。”陈恒关切道,他本想劝表弟慢慢走陆路回来。可一想男儿行事,畏首畏尾还能做成个什么事情,又道,“记得把晋王府的令牌戴上,等下了船,就坐驿站的军马赶到沈州。”

“是。”

信达领了命,见兄长没别的吩咐。就说了句去给两人收拾行囊,直接出了书房。偏他在门口停住步,看到不知何时来的黛玉,忙行礼道:“小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