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化学(四十二) 处置

“好男儿!竟然深入西域, 画了他们的舆图!是我大秦的大好男儿!”

李斯没得到这手消息,他甚至有些惊讶,为什么扶苏会知道连陛下都尚未清楚的事情, 但是多年的养气功夫, 让他并未将心里的震惊表现在脸上, 反应极快地夸奖起了这批人。

嬴政对此也是持鼓励态度, 当然,大秦的军队还是有实力的, 这种让黔首陷入危险的事情, 还是少一些为好。

“没有出现伤亡吧?这批人值得嘉奖, 扶苏你看着办吧。”

这就是要把这些人交给扶苏的意思。

李斯自认在揣摩陛下的心思上是有些功底的, 但是实在是他们这位长公子不太遵循常理。

他们这位陛下对外强硬,对内也强硬, 只一而再再而三的面对扶苏长公子退让,实在是过于包容的父爱了。

如果只是这样,那李斯已经在示好扶苏了, 而不是仍旧不站队, 继续观望着。

实在是扶苏总有些固执,先是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上和陛下有分歧。

如果说这分歧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那李斯倒也不用纠结了,这和他是一路人,心思好把握。

长公子是为了黔首们考虑, 担心天高皇帝远的时候,派往地方的官员不用心,到时候这本身出发点是好的,最后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就坏了。

诸如此类,总之有一万条站在黔首角度, 批判这个新制度的理由,直接跟陛下朝堂对峙了好几个月,比最固执的言官还要坚持己见。

像这样的事情,在长公子正式开始上朝,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之后,便时常有发生,甚至逼得他们向来强硬的陛下都低了几次头,当然,长公子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年纪轻轻就跟着蒙家体会了军营生活,陛下心狠的时候,也是真的舍得锻炼自己儿子,当然,也是应该的。

老秦人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从战场上打下来的爵位,扶苏公子靠自己赚取军功,授爵都名正言顺了起来,是其他公子都没能拥有的培养。

也不怪有野心勃勃之辈,比如赵高会心急。近些年来,赵高小动作极多。

虽然知道的人少,但是奈何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除了陛下那里的消息李斯不敢打听,其他人的,李斯都有了解的好奇心。

自然,比较受宠的胡亥小公子多了个老师,这老师还是一直跟在陛下左右的中车府令赵高的事情,就被李斯知道了。

这消息不算多重要,却也不能忽视。

毕竟,赵高的身份、胡亥的身份都比较尴尬。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也好,还是选任贤能,胡亥的胜算都不是很大,胡亥非嫡非贤,而扶苏两样都占了,两者都不像是能放在一起作为对比的。

至于赵高,这年头对普通人来说,选老师和选老婆一样重要,就拿李斯来说,他给儿女挑选的都是有德有才的大家,谨慎的很,因为师父选的好,是会带来助力的。

就像长公子,严格意义上,并未有任何一位老师。

这不是陛下不想给长公子多选一份助力,按李斯的理解,陛下大抵是担心过早安排,老师的想法会影响到长公子。

大秦还是需要一位有主见的君主的,而不是别人说什么信什么的傀儡。

过早的拥有师父,还并未公之于众,不像是要正经培养的意思。

只不过赵高毕竟是中车府令,常伴陛下左右,这身份位置还是比较特殊的,不当回事也说不过去。

赵高找上门的时候,还以为李斯并不知道他支持的是哪位公子,还用其他公子故布了疑阵。

如果不是暂时不想趟这趟浑水,李斯还真想开诚布公地和赵高好好谈谈,劝劝他,既然已经在这么早的时候就下注,不如多下几个,这样至少不会直接鸡飞蛋打。

李斯没在水中,赵高在啊,他一听这安排,当场就急了,也不能表现出来,这当近臣的,最忌讳的就是有参与皇家事的私心。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做的话,任由扶苏又多一项差事,显然对胡亥又不利。

与其让扶苏一家独大,等胡亥成年之后根本没有机会,不如帮助一下别的公子,再让他们内斗,各自消耗了实力,也好之后白捡个便宜。

赵高故作无意地提起了其他成年的公子,嬴政不缺儿子,但是也不耽误他只好好养扶苏。

连同扶苏、胡亥在内,嬴政共有二十三个儿子,十个女儿,秦朝公主是没有继承权的,甚至“嫡长子继承制”下,其他儿子也没有继承权。

嬴政废除了分封制,皇位如果由长子扶苏继承了之后,其他兄弟想分一点财产都是做梦,纯纯的仰扶苏的鼻息而活。

当然,嬴政做的更狠,他现在就不想给其他儿子分东西。

扶苏仁善,但扶苏本身也有实力,嬴政多次巡游,都是扶苏监国兜的底,有这么个靠谱儿子,即使是政见不和,嬴政也只想掰掰他这个性子。

可以善良,毕竟下一代秦朝显然是需要扶苏这种偏向于休养生息的守成君主的。

不能太善良,连有损皇室尊严的人的利益都要去考虑的话,那就真的是任由他人作威作福了。

主养一个儿子,就像是游戏里单养一张主力输出卡一样,给点东西给别的卡,都觉得是在浪费资源,嬴政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另外的儿子有的能捡点垃圾,指嬴政觉得给扶苏会耽误扶苏的时间,同理,给别的大臣也是耽误时间,这种时期,给个儿子来处理,正好。

当赵高提到公子高、公子将闾等人的时候,嬴政几乎是一瞬间就联系起来。

他安排赵高当了胡亥的老师,而赵高这些天在和李斯、王绾,甚至是隗状、冯去疾接触。

心大了?这看人的眼光也太不准了,就胡亥这种,能做成什么大事。

这有人自发前往西域绘制全新舆图,且平安回来,是值得嘉奖的事情。

也能给之后有这个想法的义士做个表率,给他们封赏显然是会同时给负责的人涨威望的。

这件事算是好事,嬴政可舍不得给别人,让扶苏去正好,巩固一下扶苏仁德的形象也是极好的。

至于其他公子……

没事做就去修书、看书吧。

“赵高。”嬴政声音不大,在场的人都能听到,语气平淡,赵高当场就跪地,微微颤抖地解释并无二心,不过不重要,嬴政能看得出来。

“朕安排你当公子胡亥的老师,他的大秦律学得怎么样了?”

大秦律很长,负责任的说,对于很多想在秦朝当官的六国人,最大的门槛不是学会秦朝的字,懂秦朝的礼仪,也不是在法学上有所建树,而是熟读熟知大秦律。

这太难也太多了,甚至里面有的律法,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夫为寄豭,杀之无罪”,无论是丈夫出轨可以杀,还是对赘婿有处置权,都不难看出,大秦的在六国人眼中有些许奇怪的。

还有一种奇怪的“平等”。

当然,这种平等并不是地位上的平等,而是一种资源上的平等,嗯,都是大秦的人口资源。

表现得十分明星,比如无论男女都要交人头税。而如果婚内家暴,那么丈夫家暴妻子,丈夫去服劳役,妻子家暴丈夫,妻子去服劳役。

主打一个,共同为大秦奉献,都是大秦的资源,所以不能有人损害大秦的东西,谁损害谁承担后果。

类似的条条框框还有很多,是和其他国家有所相同,但是更大程度上不同的律法,很难学。

小孩子会喜欢学吗?不会。

在成为胡亥的老师之后,赵高一直在试图教点东西,他除了对《秦律》精通以外,本身书法也不错,所以想着要不先从一些启蒙教材开始,带着胡亥练练书法。

但是吧,有些事情,并不是他想,就能完成的。

如果是他自己,他想努力,那么赵高就算是彻夜不眠,也会努力做好。

但是胡亥没有这种意识,他甚至没有自己需要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进度也十分缓慢。

比之赵高记忆中,被陛下,被众位大臣教导的公子扶苏,相差甚远,甚至都不能放在同一个台面上比较。

于是赵高开始安慰自己,学得慢也有好处,会更听话,别人说的他不一定听得进,因为听懂已经有点费力了。

再比如公子扶苏,天资聪慧,几乎过目不忘,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不就导致,诸子百家几乎都有涉猎,然后也会被别人带进儒学的坑里,一面倒支持儒学。

这一点,胡亥完全不可能,因为法学都学不进去,更别提学其他学术了,成年之后能不能知道这世界有其他学术,能不能愿意学都难说。

所以,赵高教的很慢,习字慢,学大秦律也慢,上任老师差不多两三年了,甚至都没带着学完一遍。不过,胡亥已经很听他的话了,也算是一种进步。

现在被嬴政这么一问,实在有些惶恐,他想解释。

“回陛下,……”

话还没说,就被嬴政堵了回去,“嗯,你去准备吧,朕会让李相草拟一份关于大秦律的试题,会给诸位公子都做的,胡亥也要做,他如果有你这位能师,还到不了前三,那今年就别出宫了,好好跟着你学。”

赵高满身的冷汗,双目都有些无神了,几乎是五体投地,应下了这件事。

心头一片凉意,一年和胡亥一起呆在他的宫殿,那他的地位会完全被取代的。

怎么办怎么办?

脑子飞速运作,但是一点想法都想不到。

同样心头一惊的还有李斯,他能确定,这件事会和自己有关,一定是赵高接触过自己的被知道了。

还好没表态啊,李斯十分后怕。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