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物理(十一)

项羽对张良的仇恨来源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说清楚, 可能是意识到。

张良美其名曰的合作,不过是把项家当做一个全能“提款机”,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每次的方案又说不了多少,藏着掖着地根本没把他们当作是一家人。

不说一家人,起码得是一起作战的兄弟吧?显然只有项家人是这么想的。

项梁和项羽在商量下一个方士找谁的时候,那边被项羽惦记着的张良也收到了消息。

消息来源不是他的情报网,这是对他来说最致命的。

这个消息,甚至是从刘邦那里知道的。

刘邦当然不会有情报网这个东西, 即使是有也不是现在这个时候,怎么也得等到他加入争夺地盘的时候。

所以, 这情报来源……

也不是萧何, 是上头一路传下来的。

关于方士们极其努力,已经有超过二十位方士成功研制出来了火药,威力还不错。

现在征集大家的意见, 剑指何方。

搁这儿求策来了。

张良一看就知道, 嬴政这是在学天书呢, 让百姓给他提意见。

张良觉得这个方法真的, 只适用于天书。

换在嬴政身上是成功不了的。

一方面是提出意见需要有一定的水准,也需要有相应的胆量,朝堂上多的是看得清局势, 但是没胆子忤逆君主的人, 最后和王朝共沉沦。

另一方面则是,才修生养息没多天, 黔首们还没过上几天的安生日子,怎么会有人支持出征。

天书的煽动性再强,大家也知道, 一旦打仗,徭役也好、兵役也罢,高高在上的掌权者怎么能知道黔首的苦。

还没等沛县出问策的反应,张良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布局,到时候一旦有黔首叛变,他的人就能第一时间整合这些散兵游勇,到时候给秦朝蓄力一击。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十分之残忍,对张良而言。

老秦人支持嬴政,也就罢了,毕竟他们是铁血秦推,嬴政单推人,基本上不会反对嬴政提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可能需要用到他们亲朋好友乃至他们自己的生命去填,甘愿成为把大秦推向高峰的那个助力,即使自己看不见那一刻。

这些人张良原本就没有策反的打算,本身也没办法策反,这是大秦的根基,是他们能打败六国的根本,短时间内想要瓦解是不可能的。

要么等着嬴政把这些人消耗完,要么就只能细水长流,一点点从根里腐化,然后挖这个墙角。

张良一开始的目标就对准了和他一样原本非秦国的人,六国人对秦的归属感还没有那么强,之前的煽动就是的,有理有据,再加上充沛情感,简直是作为炮灰,阿不,作为盟友的理想型人选。

但是,谁能想到,以往还有些许惦念旧国情怀的这批人,居然没有被张良撺掇成功。

他们甚至很理智地考虑关于自己什么时候上战场合适。都想着通过秦的军功晋升的制度给自己捞点好处呢。

无他,单纯是因为嬴政都动作一直都太快了。

像是之前,天书才出现的时候,推行政策就很快,而现在更是不容小觑。

天书现在在和嬴政分析文官的选拔、录取,武将的说不定就要被放弃了。他们得趁着还没改,捞点好处,最好是能够封爵位。

也有本身就是文官的,也需要积累一下,考虑到并不一定能写对嬴政联合天书出的题目。

现在的张良还不知道以后会丢这个脸呢,布局比下棋都开心,他一边布置着要安排的人,一边一心二用听着天书的讲解。

江思瑶多讲了些许她知道的科举,理智上再怎么了解都不如亲身尽力来的游泳,比如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各项考核,那么便会掌握有一个不缺人才的结果。

至于达成“天下英雄尽在我手”就更加困难了,总管们手忙脚乱地整合人才。

【有了科举制度,相当于有了一个从帝国取血用的办法,大家再也不怕自己手底下缺人了。

不过,只有科举往往并不够,毕竟不是参加科举的人每个都有机会当官,即使考过了乡试,当上了举人,也不过是有个做官的名额。

当然,再接着往下面考,考中状元是一定会吃上皇家饭的,还有榜眼、探花他们。

这点当然是真的,毕竟吧,从童生到状元,中间是需要经历最少四年,七次考试才能当上的,就看这个时间长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而一般大家都需要十年左右的寒窗苦读。

十年,放在现代就是从小学读到刚上高中,十五六岁在现代还是个还在,但是在以前已经是能用瘦小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的了。

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大抵是这样的,去除小一点的考试不算的话,先考上童生,然后经过院试、由各个地方大学政监考。这个院士是明清才开始有的,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吧读到老也是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学政一官,明清开始设置的,大抵是朱元璋被考场舞弊案给吓跑了,特地设置了这一官职,给科举多一份保障。

舞弊,即使是现在都在严抓,总有人自己不努力,就幻想着可以通过舞弊改变命运。

但是,即使是抄成了状元,之后总是要在朝堂上和别人见真章的,总不能别人锦绣文章,到了抄袭者,随便说什么都会赢得满堂喝彩吧?

不会吧,不会吧,这么明显不会觉得很有用吧?】

“哈哈哈,就是!那些人究竟在想写什么,肚子里一点墨水都没有,还没我朱元璋里面,送进来也没有升官加爵的细分!”朱元璋可气了,毕竟,任谁刚当上皇帝,想着用科举在民间摇人,结果民间摇人摇来了一批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人,还想占着位置不做事。

朱元璋那里受得了这个气?直接大清洗,更是一度想要废弃科举。

不过,即使他这么惨,也不是没有用江南供养全国,所以勉强扯平。

【乡试三年一次,秀才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老爷,其中第一名是解元。

关于这个中举,有一篇《范进中举》的文章,一方面写了中举的难度有多大,另一方面则是揭露了一个社会现状。

因为“万般皆下品”的思想,让社会对考上举人的执念,有资格去当官的执念,也是对年纪很大依旧在三年又三年的不慢。

明明可以有更大的舞台,更为健全的社会身份,但是只因为科举,一辈子都耗死在了这棵歪脖子树上,不得不说是对社会人才的浪费。】

“一辈子,考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有脸进考场,不是,我真的很不理解,他们都不需要养家糊口的吗?”

朱元璋不懂,朱元璋大为震惊,但是转念一想。

这样能给各行各业筛选掉一些傻子,也挺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