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物理(二十九)

朱棣满脑子的大明, 卷王是不会想着说面子问题的,除非这个面子影响到了他的事业。

至于武当山的问题。

说实话,因为天书放出来的“雷火炼殿”的视频, 太过酷炫, 甚至有家族在打听, 这个是不是他本人设计的,能不能再设计个类似的。

对于这些人, 朱棣一律归为没有认真听天书讲课。

在不努力和没脑子直接,朱棣替他们选择了不努力。

实际上更加倾向于认为他们没有脑子, 真不像有的。

先不说武当山的高度问题, 他们想要建个差不多的, 是准备在哪座山上修。

再提这可是他, 朱棣,大明的皇帝设计出来的, 以为是什么不重要的角色吗?居然想要就要?

朱标在考虑, 要不要用这个作为敛财的手段, 拍卖给人出设计的图纸,几年拍卖一次,价高者得。

想了一会儿, 朱棣又放弃了这个念头,暂时的。他还是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庄重,怕影响到作为皇帝的威严。

朱棣想着大殿的问题, 清朝的想着清朝结束的问题。

一直没有正视过这个可能性, 但是天书说的好坦然,清朝结束之后的事情也说的很自然。

这让不少很难接受的,都有了一种朝代更迭是很自然的现象的感觉。

他们还没来得及问,天书就已经接着往下讲了。

【静电在生活中虽然有各种小麻烦, 但是用起来也是有各种便利。

比如静电除尘、喷漆、复印,这其中复印是用的最多的。

复印机,实际上就是现代的雕版印刷术,不同的是,不是用雕版,而是直接用书页的内容来印刷。

而复印机的原理,正是静电吸附的原理。

其中它的核心装置是有机光导体鼓,在充电之后,经历曝光、显影、转印。放电等流程,最后成功将扫描的稿件打印出来。】

李世民知道,天书的发展比所有的朝代都要高级些,但是他根本想不到,竟是有这么高级。

“这是直接放进去,然后出来就是一张一模一样的,复印好的东西吗?”李世民看清楚了,但是眼睛看清了,脑子不愿意相信,又再问了他的大臣们。

如果是嬴政的大臣,会乖乖地问几遍回答几遍,主打一个伴君如伴虎,顺着虎毛捋。

如果是刘彻的大臣,会和他一起发疯,君臣一问一答,一答一问,并且开始考虑怎么合理地把新奇的东西都扒拉到大汉。

但是这都不是,这是李世民的大臣,所以他成功收获了一群“杠精”。

“陛下,是的。您如果看了的话,就能发现。”

如同废话,但是也是事事有回应,甚至不提出的事情,也会有回应。

“陛下,我们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也都做好了,需要首先刊印什么内容……”

实际上大家有自己的主意,比如眼前这位。

“陛下,不如我们印刷《威凤赋》吧?”

提议地兴致勃勃,且表现出来一副临时起意的模样。

《威凤赋》,李世民写的,自比威凤,加上他是老二,所以二凤的外号就被叫开了。

祖龙二凤野猪,各有各的称呼来源,不变的是,都用动物来替代,可能是已经强悍到不是人了。

李世民有自己印刷的想法,但是不能是首印,后世一定会知道的,到时候自己的人设不就要扭转成为自恋了吗?

李世民不行,他接受不了。

还是印别的吧,李世民提议先印《三字经》这些,也好给小孩们当教材用。

看着天书,再一次想要和天书同款的东西。

“父皇,儿臣想带兵出征。”

李承乾的声音,简直是掷地有声。

把李世民的目光从天书上拉来下来,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儿子,英姿飒爽、英明神武,怎么就想着去前线?

你的老父亲,我,还不能去啊!

李世民当皇帝当了这么许久,跟着他一起南征北战的原班部下,也纷纷开始养老。

已经有不少人“忘了”,他李世民最开始是带兵打仗出身。

现在别说是想去那日不落看看,想去隔壁看看都有点成问题。

李世民也能理解,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一旦有个闪失,直接让太子承乾当场即位。

啊,不对,太子也想去,一旦有了闪失,直接两个人一锅端,这大唐的未来当场就爱谁谁。

去是不可能去了,父亲去不了,儿子也别想去,不过还是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先打谁的。

地图这么大,世界这么广,别国的资源那么丰富,总得找个合适的理由搬回来的!

这边父子俩都很像出征,但是都因为身份问题不能够自己上前线浪,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研究出来的火药,最终要成为别人赚取军功的利器。

十分不爽,但是只能忍着。

另一边就快乐不少。

原本李渊迟迟不立太子,是出于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很优秀,让他们互相竞争的考虑。

虽然竞争到最后,出来了“玄武门之变”,逼得李世民弑兄杀弟,让咱二凤的近乎完美的履历,多了伦理道德上的污点。

也或许正是这个污点的事件,让他拥有了“铜、史、人”三面镜子,也正是如此,他会比其他皇帝都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也只有李世民,能看到,大臣不断上奏折,对太子、对皇帝的行为进行指指点点,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夸大成为能影响国运的大事。

现在的李世民,就比之后的要轻松很多。

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有不当皇帝的选择,现在头上有个哥哥,让哥哥当这个皇帝正好。

只不过,和李世民想得有所出入的是,哥哥也是这么想的。

李建成不是个傻子,弹幕上的[唐太宗李世民]这六个字,只要是不聋不哑不瞎,有哪怕一点点能有用的脑子,都能看出来是谁。

李建成自然。

他看出来了,甚至因为现在和弟弟关系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到之后的生死大敌的份上,他是能接受的。

弟弟也很优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得比他更好,这是天赋,也是后天的努力。

之前在督查兵士们自己屯田种粮食的时候,很多兵士因为没读过书,本身人也是纯真朴实的农民。

对于不少天书提出的比较新鲜的观念,没有人能听懂的。

李建成的耐心不多,他经常把事情留给军士们自己解决,这样的处理办法,省时省力,就是不能给他积累多少民心,毕竟甩手掌柜。

和他不一样的是李世民,这个人做事情心思缜密也会自己亲力亲为,如果光看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大概能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下过地,干过几十年。

但是他是和李建成几乎是同样的时间学习的,只能说,刻苦且努力。

李建成被自己这个弟弟卷到了,也不太想改变“未来”,加上有天书给看的,广袤的天地。

我想去外面看看,李建成想。

李世民想,外面很大,为什么不去看看?

两个人都想着,把这个大唐留给对方,两个人都想着要去世界大舞台,两个人都没和对方说。

这导致……

“哥,你收拾东西做什么?”李世民震惊。

李建成也震惊,他看着同样收拾好东西的李世民,“我,我准备去带兵打隔壁那个岛国,挖点金矿,你……”

李世民很尴尬地表示,“哥,我也是这么想的。”

有些东西,不能怪别人惦记,最主要的是,看起来太显眼了,俩兄弟都看上了。

就在兄弟俩准备共谋大事的时候,李建成突然想到,“我准备带走一半的兵马,你不会……”

李世民点了点头。

行吧,和隋朝的战斗还没彻底结束呢,这兄弟俩已经准备各自带着自己的兵马去打岛国了。

不是,你们也别太相信兄弟了啊喂?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