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在秦修文的带领下, 徐光启自然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到“卫辉时报”内部进行走访,和里面的好几个编辑都交流了一番,甚至因为秦修文的允许, 还能够看到一些他非常感兴趣的手稿,里面各种方面的文章都有, 农业、水利、算术、天文,无所不包, 有些文章看完,他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毕竟“卫辉时报”是面向普罗大众的, 有些特别深奥的文章,或者有现实可行性, 但是还没有被论证的文章, 都是不被允许发表的,他们要对舆论负责、对民众负责。

但是“卫辉时报”办事处那边确实累积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稿件, 这样的稿件虽然不被发表出来, 但是秦修文依旧会让人给予他们一两银子一篇的稿件费, 为的就是激励这些人的信心,并且还会在信中表示, 一旦经过认证是可行的, 那么就会进行发表, 同时还会补上发表的费用并且赠送一期免费的报刊。

有这般实质性的物质激励在, 很多人就算文章没有被发表出来,依然热衷于给“卫辉时报”供稿, 秦修文专门弄了一间房间收藏这些稿件, 如今这个房间对徐光启开放后,徐光启犹如老鼠掉进了米桶里,整个人都感觉有些头晕目眩了, 整日整日地呆在这个房间里不出来,只有吃饭喝水的时候会跑到外面去,每次吃过饭食后必漱口洗手,就怕自己身上的气味污了这些稿件。

徐光启如今是对秦修文一万个信服,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秦修文什么都做到了,并且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收揽天下奇文,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等到“卫辉时报”的影响力更加深远之后,到时候又会是怎样一副场景?光是想一想,徐光启都感觉激动地浑身发抖。

秦修文也不让人打扰,徐光启整整在这个稿件收藏室呆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走了出来。等他走出来后,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甚至感觉到有些刺目,脸上胡子拉渣,身上的衣服也皱的不像样,但是他却由衷地露出了一个发自心底的微笑。

那般酣畅淋漓的感觉,已经很久不曾有过了,一次性看了这么多平时连见都见不到的文章,徐光启感觉自己此刻非常的满足。

秦修文给徐光启在“卫辉时报”的院子后面安排了一间卧房,平日里有专门的人打扫侍奉,但是徐光启天天泡在稿件收藏室,几乎见不到人影。今日出来后,徐光启痛痛快快沐浴了一番,这才感觉神清气爽,脑子也清明了许多。

徐光启显然也是一个精力十分旺盛的人,用过午饭后,他溜溜达达到了“袁氏印刷坊”,颇感兴趣地参观了印刷坊的运作,等到他看到那台董睿造出来的印刷机时,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了半天印刷机的操作,徐光启口中喃喃自语:“这里应该可以缩小一点尺寸,这里如果加一个手部摇动的装置,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省力了?速度这么慢,是担心墨不干吗?”

董睿正好经过此地,有一台印刷机出了问题,他刚刚检修完,听到徐光启的自言自语,忍不住回应道:“对,这里我特意让工人放慢速度,如果很快地传送过去,墨尚未干透,两张纸叠在一起后,必然会污到另外一张。如今天气渐暖,速度已经比之前冬日的时候还快了许多了。”

徐光启的目光依旧盯着那台印刷机,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走了过去指着刷墨的滚轮道:“这里,可以加一个墨池,利用两块板的交替,将滚轮从墨池板上滚过,这样就可以蘸墨均匀,然后这里可以装一个取纸器,这样翻转过来,一张纸就印好了。墨干的快慢和天气有关,那么加长履带的长度,增加一个调节速度的东西,这样你可以随心控制速度快慢,不会再将纸张弄脏。”

徐光启一连说了好几条改进意见,董睿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面听的双眼放光,也不管这个人到底哪里来的,直接扯着人就到了他自己平时研究器械的地方,掏出纸笔就让徐光启画出来他说的那样的装置。

徐光启闭目又沉思了片刻,开始动笔画了起来。

董睿一开始只以为这个人有很好的想法,可是等到徐光启一落笔,董睿张大的嘴巴就没有合拢过。

徐光启一面画图,一面还会将图上所用材料标注出来,甚至还会在另外一张纸上写写画画,然后得出一个精确的尺寸出来,同样标注其上,等到徐光启将整个印刷机新的图纸画出来,整张纸上密密麻麻,而且他一画就是三天三夜,其中还要进行许多繁琐的计算,才能将所有的零部件数字全部计算精准。

董睿整个人都麻了,因为根据徐光启的这张图纸,他们完全可以立即开工制造,根本不需要工匠再去进行反复试验摸索,最多就是等到造好后,再进行一些细微处的调整。

董睿还不明白,这个在后世就叫做施工图纸。

董睿创造出第一台印刷机的时候,一个是得到了秦修文的启发,还有一个是自己在这行中浸淫了数十年的累积,对印刷行业的了解都非常人可以比拟,他对需要印刷的每一个步骤都了然于心,然后结合了机械的特点节省印刷步骤,加快印刷速度,这才能创造出第一台的印刷机。

但是在他和工匠研究印刷机的过程中,他只有一个脑海中设想的草图,根本没有像徐光启一般,将所有数据和各个部件都标注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脑海中的设想,一点点经过反复试验,变成现实,其中的坎坷自然不必说,所需的时间也非常长,没有几个月的功夫根本造不出来。

可是徐光启的这台印刷机,根据董睿的已有经验,估计采买齐全材料,还有再去打造一些零部件,全部弄好后若是只组装一下,三天足以!

过去董睿对一些所谓的读书人都有点不以为然,自己也识字也读过几年书,一看到那些之乎者也就头疼,总觉的说的都是一些没用的屁话。可是徐光启这样的读书人,让他敬畏,那一笔笔写出来的数据,那些他看不懂的演算步骤,让他第一次从心底升腾起想要学习的欲望!

董睿盯着那份图纸,嘴唇颤抖了半晌,然后忍不住“咚”地一声跪在地上,虔诚叩首道:“请先生教我!请徐先生收我为徒!董睿以后,必当随侍左右,听从先生指示!”

董睿搜肠刮肚,将自己能想到的文雅之词都用上了,甚至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还“砰砰砰”叩头三次,一次比一次用力,将脑袋都磕红了,就怕徐光启不收他为徒。

徐光启吓了一跳,连忙扶起董睿,其实他在和董睿的交谈中,也非常欣赏董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很多关键性的数据和意见也是董睿提出来的,如果光靠他自己一个对印刷了解不多的人,实在也完不成第二版印刷机的改良。

卫辉,实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这里,徐光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重,他们尊重科学、尊重技法、相信真理!这里,简直如同他曾经幻想过的理想国一般,让他如鱼得水。

徐光启不觉得收一个比自己年龄还大的人做徒弟有什么不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董睿欠缺的是很多数理方面的知识,而这方面,恰巧是自己擅长的。

“只是这图纸是画出来了,要想变成现实,可还要不少银两!我看你们目前的印刷机用得也还行,若是全部替换成新的,没有个四五千两银子,根本实现不了。”

银子一向是徐光启发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小时候就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但是奈何家中不富裕,根本支撑不起购买他想要的一些材料,最后只能他自己写于纸上,藏于脑海中,想要变成现实,那是千难万难的。

如今设计出来这样一台印刷机的改良版,虽然这样的印刷机投入使用后,徐光启有信心,印刷的速度能够比之前的更加快速,至少效率翻倍,并且还能省下不少人力。

可是如今的印刷机说实话,也够用,而且人力才多少钱一个月?实在若是要印刷很多东西的时候,不如三班倒,多给工匠们发一点钱,什么都解决了,何必再白白花个四五千两银子?

徐光启不似那等不识人间烟火的富家公子哥,他是十分清楚的,很多时候做生意要以利益为重,就算有更好、更有效率的办法,但是不能带来最大化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办法也会被弃若敝履。

在没有完全必要的情况下,将目前正在使用的印刷机器更换下来,徐光启认为,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然而,董睿却是摇了摇头,笑着道:“看来徐先生对大人的慷慨依旧是一无所知啊!”

一开始徐光启还不是很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看着董睿填了一份制式表格,上面写着“款项申请表”,然后董睿填写好了申请理由,又将徐光启的图纸整理好附在其中,让人交了出去。

不过到了下午,那份申请表就有了回复,果不其然,大人直接批复了“准许”,下面盖着秦修文的私章,并且还托人拿来了对牌,凭借这份申请表还有对牌,董睿就可以去账房支取到自己所需的银子了。同时秦修文还给徐光启安排了一个“工程师”的头衔,让他暂且在印刷坊安心做二代印刷机,并且每月月俸五十两,就连董睿都有些咋舌,但是一想到徐先生的本事,又觉得这也是正常,天下间,又有几人有此大才呢?

徐光启真的没有想到,跟着秦大人混的待遇如此之好,虽然哪怕不拿银子,他也是心甘情愿为秦修文办事,毕竟能看到如此多精彩的文章,能拨出五千两的银子用于新印刷机的制造,这样的知遇之恩,已经无以为报了,但是秦大人往往能给到他的,是比他想象的更多。

五十两一个月的月俸已经非常之多了,他父亲母亲起早贪黑一个月干下来都没有这么多银子,他一个人在卫辉,吃穿住行都被秦大人包了,根本花不上钱,一拿到月俸后,徐光启想了想,又去家书一封,全数寄到了家中,又讲明自己目前的情况,也算是安一下家人的心吧。

没有了后顾之忧后,徐光启便在“袁氏印刷坊”常驻了下来,一边传授董睿各种数理知识,一边和董睿一起研究第二代印刷机的制造,成果斐然。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第二代印刷机就问世了,而此次的印刷机,体积更加精简,印刷速度更快,加上手摇的方式,使用起来也更加省力,基本上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操作这台印刷机。

这台印刷机的面世,让“卫辉时报”的印刷成本继续往下降了三成,在无需扩大更多版面的情况下,利润率直线拉高。

相信不出三个月,就能将投入的研发和更新印刷机器的银子全部赚回。

但是这样一来,印刷坊里的工人却是有些心中不满了。

原本忙起来三班倒,虽然累一些,但是多干活也能多拿钱。

现在这印刷的机器变得更快了,从四个人操作一台印刷机,变成现在两个人就可以,那人又多了出来没活干了,这可如何是好?

虽然说目前“卫辉时报”卖的很多,但是暂时也只在卫辉卖,也没有扩展到其他地区,销量其实已经是饱和了,其他书肆等客商也有给他们更多的订单,因为目前读书识字的人就那么多,所以没有大批量需要印刷的书籍,在这一块就没有更大的增长。

工人们心中害怕,如今机器运行的这么快,会不会以后就不需要他们干活了?至少不会白白养着他们吧?难道印刷坊要裁撤掉一批人?

甚至有一个心怀不轨的工人,趁着大家忙完后,还想偷偷搞坏一台印刷机,还好被人发现抓了出来,没有造成什么实际的损失,但是人心的动荡已经在印刷坊内蔓延。

就连袁师傅都有向季方和谏言,说是如今人手太多,可以让一批人先回去,若是等忙了再召回来,这样一来问稳定人心的同时,还能节省开支。

季方和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和秦修文提了,秦修文听完之后也是愣了一愣。

是了,他光想着革新机器,给低效率的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却没有想到此时的人力就是如此不值钱,大家想的事情和他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要多赚钱,而不是希望这个机器能运行的多快。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订单不够饱和,若是订单够多,他们印刷坊内也不过八十多名工人,哪里就人手富余了?

况且这里很大一部分工人都是当时逃荒到新乡县的流民,回去后又能去做什么?连地都没有,种什么?吃什么?他让这些人来印刷坊做工,可不是让机器取代他们后,就让他们回去的。

那怎么能让印刷坊的订单量迅速增多?

秦修文脑子里想了一想,无非就是拉动内需或者就是出口海外。

内需方面,秦修文通过“卫辉时报”已经初步播洒了文化的种子下去了,但是仍旧需要时日来生根发芽,同时如果步子太大,难免引起一些上层的注意和不必要的麻烦,看来是很难实现了。

那就只有出口海外!

可是一想到如今的海贸局势,秦修文又有些头疼。

大明早期实施的也是海禁政策,但是沿海地区的人民是极力反对的,毕竟对那些地区的老百姓讲,靠海吃海,海上捕鱼和海上贸易才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如今朝廷一下子砸了他们的饭碗,这如何能干?

所以从明朝建国之初一直到隆庆元年之前,沿海和内陆的局势一向非常紧张,原本的私人海上贸易被迫成为了海上走私集团,甚至还发展出了武装走私,到嘉靖年间,出现了最大的武装走私头目汪直,有了“拥众数十万,南面称孤”的局面,勾结倭寇和大明朝廷正面冲突对抗,扰乱了嘉靖四十多年的“倭寇之乱”,其本质上还是大明内部,海禁派和开海派的政治斗争。

还好到了隆庆元年,隆庆帝见堵不如疏,便解除了海禁的政策,允许民间贩卖货物出口,但是只开放了福建漳州府的月港,仅此一个小港口,同时贩卖出口的货物检查甚是严格,但是好歹民间出口这项事业也算合法化了。

只是漳州府距离卫辉如此之远,如今又没有非常方便的通讯方式,秦修文的势力也没有伸展到那里,想要做海贸又谈何容易?

要往海外倾销书籍,秦修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圣经》,西方字母排版简单,《圣经》的地位不言而喻。虽然此时西方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机,但是在纸张、墨水、人工等成本控制下,他们印刷的《圣经》必然能倾销海外。

而他要的,只是一个将这些关键点链接起来的契机。

秦修文也没想到,这个契机居然还是应验在徐光启身上。

徐光启在知道秦修文想要印刷《圣经》之后,直接从自己的随身行李里掏出来一本《圣经》给了秦修文,然后告诉他这是自己在松江府结识的耶稣传教士赠送给他的,几次劝他信教,但是他没有答应,只是迫于人情,只能无奈接受了下来这本《圣经》,这次也是误打误撞带到了卫辉,倒是没想到派上了用处。

“这位郭居静传教士其实挺博学多才的,会非常多西方天文历法和科学之道。只是此人太过信仰耶稣,多次劝我信教,我属实不能认同他们的神仙,但是又想学习他的本事,只能假意应承下来,和他学了两个多月。只可惜此人后来又不知所踪了,不过他说过若是我想联系他,可以找他在广州府的朋友。”

徐光启说到这些的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用了点歪门邪道才偷师成功,不过若是能帮到秦大人,自己这点羞愧也只能放到一边了。

秦修文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果然名人的朋友也是名人,难怪徐光启很多想法超前,原来早在这个时候他就接触过西方的思想了。

不过有了徐光启的牵线搭桥,这件事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