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醉酒

席间看着阿拉伯舞姬撑门面邢承恩也有点挂不住脸,虽然慢慢适应了宋朝的生活,但自己总觉得府里蓄养歌姬是不尊重女性,可是举办宴会还真的需要这么一批歌姬来撑场面。

席间程潇管家和王进也再次来劝说,畜养歌姬是对前来赴宴客人的尊重。

这次简陋一些也就算了,毕竟是乔迁新居准备不完善也正常,但是以后一直这样就会被人诟病了

宋时从寇准到辛弃疾,从范仲淹到欧阳修都在府中畜养歌姬。

很多王朝大户人家都把歌姬作为一种社交的重要敲门砖。

有时候他们巴结别人的时候会送他们歌姬,而歌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想想这些歌姬的命运都标记悲惨,没有任何的自由和选择权。

邢承恩吸取了这次的教训,同意府里买些歌姬来,自己要社交这些就不能少,最多以后给府里的歌姬选择权,让她们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

十几个身着羽衣的阿拉伯舞姬舞姿劲爆,乐曲也激越欢快,看的邢承恩不禁愕然,这简直和后世的热舞没什么两样啊。

酒菜流水般呈上,山水珍馐,时鲜瓜果,酒水点心,宴席之丰盛令人乍舌,一个人根本吃不完。

每人案上的酒菜都一样,邢承恩不想搞特殊化,大家都一样才好,但是程潇还是把餐具更换了一下。

宋人对金银器的使用范围之广,绝对是邢承恩所想象不到的,程潇给自己准备的是金器,文武官员们是银器,至于匠人们则是瓷器。

宋朝金银器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皇宫,奢侈之风盛行,不仅吃饭喝水的杯子碗筷是金子打造的,而且就连夏天消暑的冰块也用金盆来盛,整个皇宫充满了金光闪闪的金银器制品。

听程潇说是宋朝皇宫的金银器实在太多了,所以皇帝不仅自己用,还非常乐于分享。

皇帝直接把宴席里的金器全部都赏给官员们,于是金银器在民间也非常盛行。

人们将金银器打造成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

会客宴饮必备全套金银器餐具,没有也要去借,不然会很没面子,而且主次不分就是乱规矩,于理不合。

除了上次的家宴,自己这是第一次正式宴请宾朋,果然要闹不少笑话出来,幸好有程潇管家查缺补漏,要不然乐子大了。

服侍酒宴的侍女也有讲究,官人身后要有有两人伺候酒宴,没品级的宾客身后也得有一个,防止客人有没见过的酒菜,侍女要帮忙防止客人出丑。

无数红烛照的宴会厅内犹如白昼,侍女们鱼贯而入,穿花蝴蝶般在厅中游走。

邢承恩年幼喝不得白酒,程潇安排了葡萄酒,还是前几次和大食人交易时看到有葡萄酒,邢承恩交易了不少,这次宴会取出来一些招待客人。

慢慢品着西域葡萄酒,吃着山水珍馐,观赏着阿拉伯热舞,真是好生享受。

众人饮酒作乐,吟诗作对,投壶博彩等等玩的各种花样不少,邢承恩喝了两杯酒就不胜酒力,自己晕乎乎的醉倒了。

程潇管家看到邢承恩喝醉了,赶紧叫来晴雪,让晴雪和雪乃搀扶着邢承恩回房间休息。

王进等人见了帮着程潇招呼众人,让酒宴继续……

“晴雪姐姐,船厂的开支没有问题,军队物资账目也没有问题…”

邢承恩迷迷糊糊醒来时,发现晴雪正和雪乃在一边的桌子上核对这段时间的账目。

看到邢承恩醒过来了,两人赶紧来到床前查看邢承恩的状况。

“少爷,外边热着醒酒汤呢,喝一点吧。”

“好,现在什么时辰了?”

“快子时了吧,雪乃去把醒酒汤端来。”

看到邢承恩醒来,晴雪吩咐雪乃去端醒酒汤过来。

雪乃赶紧去外屋把醒酒汤端来,晴雪上前接过来,坐在床边说道:

“少爷,这汤一直在火边煨着,现在刚刚好。”

说完,舀起一汤勺醒酒汤,轻轻吹了吹,喂到自己嘴里。

这汤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酸酸甜甜的还挺好喝,没几下就把一碗汤喝完了。

“账务处理你们人手不够的话再招募一些,你们两个人忙这么晚对身体不好,早些休息吧。”

“是,少爷。”

两人盈盈一拜,晴雪就收拾好桌子上的账册让雪乃去外屋休息。

然后一一吹熄了灯,在床边的软榻上休息,这样方便半夜起来照顾邢承恩。

看到晴雪睡下,自己看着雕花屏风有些发呆,酒醒了之后一时睡不着觉,便靠在床头想些有的没的。

琉求基本稳了,唯一缺少的是人口,只能靠吸引流民来增加。

充足的土地和水源,再加上孤岛,这里绝对是猥琐发育的最佳选择。

而且安平这里还是一座海湾,有出海口,运输也不是问题。

更加关键的是,琉求虽是孤岛可距离人类文明并不太远。

猥琐发育是需要时间的。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到南宋朝廷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或许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然前提是,自己确实做好足够的准备!

琉求现有了九千五百士兵,邢承恩还是觉得自己的底子太薄了。

泉州正式的海军有两万多人,这是正式的战兵,是实实在在的士兵,不是花名册上凑数的。

再加上明州和广州以及其他的水师,南宋朝廷最少能抽出六到八万人的水军来征缴自己。

带上辅兵民夫最少二十万大军,战舰百艘以上应该是轻松的很,自己这点实力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可是自己四万多人的基数供养近万的士兵已经是四抽一了,这是很不正常的一种比例,十抽一都算是高比例了。

自己要做的是吸收流民,加大移民输入。

至于有人认为来源分散的流民没有凝聚力的问题邢承恩反而不担心。

邢承恩原先也不知道,还是吸收了流民才了解了,古代的人们是没有很具体的民族概念的。

首先,一般底层人民根本没有民族概念,或者不在乎民族概念。

往往只有士族才会在意民族这个概念。

而且,一个底层人是汉人还是胡人,往往是可以随时因为各种原因变化的。

五胡乱华大家都知道,可是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五胡乱华里大部分胡人原本其实是汉人呢?

简单的说就是,古人,特别是古代底层人民,是不在意民族概念的,

因为不管时候人们的首要目标都只有活下去。

在生存得不到基本保障的首要前提下,和人说什么民族大义是毫无意义的。

这不是所谓的不爱国,而是国家这个概念要想让普通人得到认可,首先是要这个国家给了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以五胡乱华为例,当时其实所谓的胡人很多都是北方活不下去的汉人。

东晋的黑暗统治,九品中正,导致大量自耕农在门阀的压迫下失去田地。

当原本作为农耕文明的汉人失去了农耕条件,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选择变成游牧民族或者狩猎民族,由汉变胡。

这才是五胡乱华的根源所在。

也是后来金国和满清能入主的原因。

当汉人之所以是汉人,是因为有农田,可以农耕。

不能农耕了,那就只能游牧/狩猎。

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当你把治下百姓基本的生存/繁衍权力搞没了后,

那人类为了生存/繁衍的本能,就只能换一个活法。

就是这么简单。

古代汉族不是说止于辽东,而是古代的农耕能力有限,出了辽东,就不具备农耕的实际条件。

不具备农耕条件,所以就算祖上是汉人,出了辽东,你就必须变成游牧/狩猎民族。

你是什么民族,完全是地由于理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在于你是什么人种什么血缘什么文化。

文化这玩意,本来就是基于地理。

也就是后世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导致了地对人的影响变小,这才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而在古代,只有人去适应地,而不存在地来适应人。

汉族基于农耕,而你到了辽东之外无法耕种,你就做不了汉族,如此而已。

在士兵进行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有的人进行军事训练,按照王进的计划,所有的琉求移民,每周要有一个训练日,半天训练时间,这样可以拥有一批有军事基础的民兵。

虽然春节还有几天才算过年,可按阳历年的话自己又长了一岁,十二周岁了,虚岁的话十三,正式迈入舞勺之年。

还不错,总比黄口小儿好听一些不是吗?

真是世事无常,运命诡谲,如同做梦一样。

一年多的时间,来自现代社会的记忆,就开始显得模糊了,而这个世界的种种,反而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

晴雪应是累了,这么会功夫已经睡着了,看着美人唇齿微张,睡容静美,般般入画,自己是真吃不消啊!

晴雪也要从豆蔻年华跨入及笄之年,后世就是少女了,可惜自己还没长开,老司机心里急啊。

就算美人在怀任君采颉,自己这小身子板它不中用啊!

郁闷!

睡觉!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