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入学考试

怀泽自以为十分低调,但他的个头在考生的队伍里就很扎眼,书院考试不提供纸笔,考试中所有的文具都需要考生自带,怀泽艰难地提着书箱排队入场。

突然他感觉手里一轻,回头看才发现原来是后面的考生在帮他半提着,怀泽朝男子露出一个感激的笑容,把书箱放到自己前面,算是婉拒了对方的帮忙。

怀泽自是看不到,后面的男子怔了怔,脸上露出一个无奈的笑。

出门在外,怀泽最不喜欢欠别人人情,尤其是在考试这种关键时刻,还是小心点为好。

年纪小的怀泽不仅受到考生的关注,就连考官们都爱往他那里凑,书院考试没那么多讲究,考官们都提前拿到了考生的信息,知道这次有个十二岁的小三元过来考试,想必就是眼前这位了。

秀才们的考试是在大成殿举行,因着人数众多,所以每位考生都是一张简单的矮桌,桌子的宽度大约只有五十厘米,刚刚能把考卷平铺在上面,怀泽身量尚小,每次取墨的时候都相当麻烦。

不过他倒是不着急,前世上高中的时候,课桌可不比这个考桌大多少,还堆了很多书,不照样背书写字。

他不知道的是,这张考桌就是书院给学生的第一个下马威,能来应天书院读书的,大多家境殷实,平日里进出都有众多仆从伺候,乍一用这小小的考桌,怎能不憋屈。

某种程度上来说,个子矮在此时反而是优势,适应了考场环境之后,怀泽便开始奋笔疾书,因着题量大,怀泽特意提高了笔速,引得考官们总爱到他这里来转悠。

书院考试不会设置厕所,上午考生需要在考桌前坐三个时辰,实在忍不住了只能提前交卷,怀泽从昨晚到现在一滴水都没有喝,一直到考试结束前两刻钟终于完成了答题。

观棋和明棋早就在考场外等着怀泽,见他嘴唇有些发白就赶紧把水壶给他,怀泽猛灌几口,才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书院的下马威果然有些厉害,怀泽只能调整自己的状态来尽量适应。

有了上午的经验,到了下午怀泽直接改换了收口的外衫,这样写字的时候更加方便,省得宽大的袖子一个不小心就要碰到砚台。

大体看过试卷,怀泽稍微松了一口气,果然没有诗赋,大部分就是时政和墨义,看来自己的复习重点没有错,想到这里怀泽稍微有了些信心,照例拉起脑子里的那根红线,按照自己的考试习惯开始作答。

如今应天书院的院正就是当朝宰辅,据说每年的入学考试都会有院正亲自出的题目,怀泽提前和闻老爹求教过这位宰辅的行事风格,大胆推测,这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题目应该就是出自这位院正。

大梁的“士农工商”阶级鲜明,汲汲于商贾之事向来被读书人所不齿,但对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来讲却并非如此,要想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不能只靠农业,商业和工业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大梁的“工业”都直接由朝廷管辖,地方官员没有插手的权力,但是商业确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怀泽在脑子里简单构思,直接在答卷上写下论语中雍也篇的内容。

“何为义,仁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怀泽看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问题的答案,真正的君子,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

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

而要博施济众就不能只靠嘴皮子,最关键的便是让百姓有“利”,所以真正的君子,也要“喻于利”,否则便是假仁义。

回到驿站之后,怀泽狠睡一通,一直到第二天一大早才醒过来。

因着距离考试结果公布还有五天时间,所以怀泽一行人决定,先在应天府逛逛,体验一下当地特色。

说起来,这还是怀泽这一世第一次来到北方,觉得一切都是这么新鲜,怀泽躺在河畔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河畔有不少结伴同游的学子,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忽然不远处有几位学子争得面红耳赤,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他们争论的内容正是制艺一项。

大梁科考仕进虽不至于像八股文一般要求死板,但在时政一项上也有鲜明的格式要求,考生作答时必须有破题、承题、起文、束文四项,但对句数和句型没有太严格的规定。

从制艺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着争议,毕竟读书求学为的是大义,但如果要仕进就必须学习制艺,这就想到于平白加了一个模子,这么多年不知道有多少文人抨击过这一点。

之前在陈家学堂的时候,何先生就多次嫌弃过制艺一项,可是为了科考,又必须捏着鼻子教学生,简直是异常纠结。

怀泽倒不怎么抵触,毕竟朝廷科考的最终目的还是选拔人才,朝廷的规矩法度可比制艺要难多了,他曾经看过老爹的奏章,屁大点小事就能洋洋洒洒写几千字。

所以怀泽时常觉得制艺就是朝廷驯服读书人的手段之一。

河畔上的争论逐渐进入尾声,转而开始比拼起诗赋,颇有一种临时版诗会的感觉,怀泽听着听着,就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被频繁提及,观翁先生。

因着这位老乡被流放,怀泽已经许久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毕竟流放的地点距离江南实在太远。

“观翁先生高才,却屡屡不中,可见这制艺一项着实不妥。”

这话一出,周围人都齐声附和,毕竟观翁先生的许多“佳作”太过出圈,如今在大梁也算打出了知名度。

“贤弟此话差矣,科考一项在于选拔官吏,而不在于选拔文豪,观翁先生高才,自有别的出路,也无需执意于科考一项,之前西北传来消息,常家已与陛下求情,先生不日便可返京。”

听到这里,怀泽眯着的眼睛微微睁开,常家,莫非这位先生和常青有关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