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学习

“乡亲们,朝廷现在开展扫盲运动,这对咱们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不认字的话那是文盲,将来出去找活儿和别人签订工契你们都看不明白,被人卖了还要给别人数钱,只要咱们认字,就不必担心这种事情了!

而且识字也是个技能,你有了这个技能,往后村里乡里需要人手做些事情,也会优先考虑识字的人,你们若是不识字,那也就没有这个机会,那时候可别怨村里乡里不给机会。

再者说了,你们识字了,别人总会高看你们一眼不是,朝廷对扫盲这个事情是坚决的,以后读书识字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等到以后这事儿普及起来,那文盲免不了要被别人鄙视。”

广阳治下小小的村子里,村长叫来所有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就开始宣扬朝廷的扫盲政策。

玄夏已经正式立国,不论是百姓还是村长,都在适应各自的新身份,他们都知道如今自己已经不再是大汉的子民,而是玄夏的子民。

对此,所有的百姓都欢欣鼓舞,玄夏的确立,让绝大多数百姓都为之振奋。

玄夏确立之后,也确实带来全新的气象,即便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感觉到周围发生的变化,首先是原本的什长变成了村长,然后是各种新的政策开始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比如军政分离以后,地方监督的机制就不再是督卫兵,而是摇身一变成为教察员,教察员定期来到基层监督各级官吏,一旦官员犯错,就要接受教会审查。

百姓犯罪的话,也不再由军事系统进行惩处,而是由县衙依据民律刑律进行处置。

百姓刚刚适应这种新变化不久,如今就听到村长开始宣传扫盲运动,朝廷倡导百姓识字读书,多数百姓对此都是比较茫然的。

其实对于一辈子种田的老百姓而言,认字算是一种没什么用的技能,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识字也没地用去。

但是听到村长一顿分析,他们又觉得学了认字似乎也不错,说出去至少也有几分面子。

只不过就算有心想学,这怎么学也是个问题,不多久就有人提出了这个疑问,而村长回答之后,他们才知道这场扫盲运动,更多需要依靠他们自觉。

扫盲运动实际上不是现在才开始,而是在黄巾奔走之初许辰就已经开始了。

军队作为一种具备极高组织性的群体,就是扫盲的开端。

五六年过去,黄巾基本上实现了全军扫盲,士兵们最起码认字能认个七七八八,其中聪明好学的人,知识水平就更广泛一些了。

现在玄夏就是要依靠大量回归家乡的预备役士兵们,把扫盲运动往民间扩散。

普通百姓不需要学习太多太杂的知识,只要能认字就可以了,而且难度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这是扫盲可以实现的基础。

士兵们学习所用的教材,也可以为百姓所用。

这样的扫盲运动好处在于玄夏朝廷不必花费额外的成本,全靠百姓自觉学习,坏处就是成效不会很好,最终能够脱盲的必定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群。

这一点玄夏朝廷当然也是明白的,朝廷也没真的指望过靠这个实现全民扫盲,这只是一个补充手段,能提升一点识字率就是一点,毕竟本身就不需要朝廷付出额外的成本,不管是怎么样的效果都可以接受。

要实现真正的全民扫盲,实际上希望在青少年一代,依靠教育系统完成知识的全民普及。

“扫盲是好事,爹可以学学,就算俺去蓟县正式入教入伍了,等咱们县里乡里的学校建起来,小弟小妹们学了之后也能教你。”村长在上面侃侃而谈,下面的马炎却和自己的父亲老马私下聊了起来。

老马皱了皱眉,似乎有些不太情愿:“让娃娃读书这是好事,但男娃娃去不就成了,女娃娃将来都要嫁人,有什么好学的!”

马炎顿时叹了口气,无奈劝说起来:“爹,俺们玄夏人人平等,男女都一样,都要接受教育。”

老马撇了撇嘴:“俺家的女儿,俺怎么安排轮得着别人管?”

马炎一阵头疼,又道:“爹,这不是你说了算,咱玄夏不论男女只要适龄就必须入学,这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你若是不依,到时候被县衙抓去打板子的话,俺可没法救!”

老马缩了缩脖子,还真有点心虚,最后很不满意的道:“咱玄夏什么都好,就是管的太多了些,这是俺们百姓的家事,哪儿能这么办的!”

多年的治理,黄巾已经在百姓心里树立起了威信,官府的规定法令对百姓极有约束。

若真是触犯了规定法令,老马相信马炎说的一定会变成现实,黄巾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的执行力,从来都是说到做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