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有所成就

饶是有种种外因相助,韦康能在短时间内办成事也不容易。

荀攸虽没有明说,可心里还是认可了韦康。

驴车出城之后,很快就是一片田野景象。

经历过旱灾、蝗灾、饥民,上雒各地田亩其实没剩多少收成。

若不是沈定从大户借粮,上雒、商县今年也好不到哪里去。

荀攸本以为在田野见看到的会是愁云惨淡,但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只见数不清的汉子打着赤膊,或是挥锄,或是担土,喊着号子,往来田间地头。

近处更有老弱妇孺围着土灶,烟火升腾。

没干活的汉子在灶前排队,秩序井然。

“这……这是……”荀攸终于变了颜色。

韦康此时却没有傲然之色了,只是面露感慨:“这是屯田营。”

他伸手在空中划了一圈:“这一片,都是无主的田地,被将军收为屯田。”

说着,韦康向前走几步:“左右今年没多少收成,将军便催促着我等兴修水利,为明年做准备。”

韦康转身看向荀攸:“荀公以为如何?”

荀攸默然,跟着来到韦康身边。

抬头远眺,这样的景象并非孤例,远处也能看到相似的场景。

他看了一圈,才转向韦康,话语竟有些低沉:“中坚将军不过三县之地,能否久据尚未可知,如此兴师动众,若要有所成就,非一日之功。”

他顿了顿,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若是一朝不慎,三县尽没,岂非劳而无功邪?”

韦康闻言,盯着荀攸的眼睛问道:“荀公此问,也是我的疑惑。”

荀攸没有回避,等着韦康的回答。

“我问明公,水利之功在数年之后,甲兵之利在旬月之间,何以弃甲兵而修水利邪?”

“何也?”

“明公答曰。”

韦康移开目光,注视着这一片他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土地。

“一日我曹身死,甲兵尽没,而水利不改也!”

荀攸怔然,久不能言。

过了一阵,两人重新上车又连续转了几处修渠工地,才返回县城。

进了城门,转过两个路口,沉默到现在的荀攸突然开口:“这不是去我的住处,也不是往县衙去。”

“对。”韦康没有卖关子,“荀公在县,左右无事,明公便着我安排荀公教授蒙生。”

“是么。”荀攸丝毫不感觉意外,但他很好奇,“是哪家子弟?”

“嗯?”韦康扭头。

荀攸重复一遍问题:“要我教授哪家子弟?沈中坚家的么?”

韦康面色怪异:“不是。”

说话间,驴车停在一处院落门外,韦康动作轻快地跳下车:“就在这了。”

荀攸见门口两名军士把守,微微点头,看来此处颇受重视。

穿过前屋进入庭院,刚转过院门,荀攸就站住了。

在这个院子里,二十多名少年端坐在胡床上,手里拿着数寸长的木棍,神情专注地在身前沙土盘中勾画。

除了这些少年,还有几个裹着腿脚裹了纱布的青年汉子,也是局促地坐在胡床上,低着头跟木棍沙土较劲。

原本在院内挨个巡视的文吏看到韦康,连忙疾趋而来,恭敬行礼:“参见明廷。”

“这是我衙中书佐。”韦康介绍道,“如今在此给县中蒙童授课。”

紧接着又指向荀攸:“此乃荀公,海内名士。”

见礼之后,荀攸指着庭院众人:“这就是我要教的?”

“然也!”韦康点头,“明公要求县内小儿尽皆学书习字,院内这些是特地拣选出来颇为聪颖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