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

“相信大家对谥号并不陌生”

曹七七忽然说道:

“谥法,是指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

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关于谥号,中国的谥法(本作諡法),产生的年代有许多的看法:有周公制谥说。

周公制谥: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关于谥号,有“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之区分。

《明会典》记载最早出现了谥号固定的排序。

文官谥号: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唐朝时,谥号最好的为“文贞”

宋朝时候,为了避宋仁宗名讳(赵祯),将文贞改为文正。(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宋到明清以“文正”为尊,

清只有八个人表了“文正”(但只表汉族官员(譬如:左宗棠),满族的一般最高荣誉是配享太庙)。且文正只有皇帝圈定。

清代仅次于‘文正’的谥号为:‘文忠’、‘文襄’

清朝赐文,最低门槛入过翰林。

武将谥号: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明朝武将最好谥号:‘武宁’,譬如:徐达:徐武宁王。

此外,

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法。

通谥:文臣武将皆可用的‘忠’字谥号:

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另,宋朝文正的谥号也是最高的,譬如:范仲淹-范文正公。

此外,最重要的是:

谥号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褒贬之分。

Ps:《大清会典》规定的“群臣谥字”为:

“忠孝纯诚文献成宪宣昭明哲度武烈勇壮刚果威恒毅恭敬庄端恪钦穆厚安泰敦裕良康惠和顺温正肃简靖清介节悫僖平贞确质洁思慎密定直义勤襄景敏理通达荣隐愍懿”。

官员谥号均为一二字,明清二字。

唐之前,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谥号等级体系。

“那谥号和年号怎么方便区分呢?”

忽然有水友问道。

曹七七想了想说道:

“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康熙。”

庙号、尊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庙号是帝王在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2、本质不同

庙号: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那末代皇帝怎么办呢?”

有水友脑洞大开。

“通常,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

曹七七道:

“末代皇帝的谥号大多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正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哦哦,这样子哦”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改元】的年号呢?”

曹七七看了看这个问题,道:

“以年号纪年,是从西汉武帝刘彻时开始使用的,一般每换一个皇帝改一次年号,该年号称之为“改元”。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间改好几次年号,比如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

准确的来讲: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取消原年号和启用新年号的原因,常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根据自然界发生的自然现象。比如公元前134年,出现彗星,汉武帝就在这一年改年号为“元光”。

二是根据帝王的活动事迹。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带领群臣在郊外狩猎时,得一角兽,原来从未见过这种野兽,感到很吉祥,于是这年就改年号为“元狩”。

三是为皇帝歌功颂德。如唐代的武则天,在位二十年,改了17个年号,什么“天授”“如意”“长寿”“万岁通天”等等。

四是附会一些荒诞无稽的现象,以体现所谓的天意。比如宋真宗第三次的年号为“大中祥符”,说是这一年的正月,号称“天书”认为是上天降下吉祥,于是大赦,改元。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