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第138章

那些大兵昨晚折腾了一夜,从黄昏就开始入户,见鸡就抓,见羊就牵,见猪就捉,后面跟着计账的,说是革命军不白吃白喝老百姓的家禽,事后一并算账。晚上鸡飞猪叫的。新宅外面宽敞的地上到处都是血腥腥的。

大年二十三整个遥镇静悄悄的,连鞭炮都没人敢响。

第二天半晌,有个称呼连长的军官带着人去找村长,让他把遥镇的地主、土豪统计一下,然后给出个数目,凡有地的都算,按地亩出粮,支援革命军。

栗永禄的家门口十几个保卫队(村民团)拿着几条长枪(剩余的拿着朴刀)在门外转悠,那连长看到后对着身后的一位士兵喃喃了一句,不一会来了几个士兵把保安队的枪和刀都缴了。

保安队的小队长性格怪强,跟那些收枪的兵“怼”了几下,忽被几个围上来将他捆绑起来,正好村长跟着那个连长出来,见状满不叠地求情:“长官老总,有话好说,有话好说。”

一个拿着手枪的士兵耍着那枪在十指上打着转转骂道:“兄弟们在前线舍身取命,只是来讨个百姓支援,有反抗的等大队伍过来,按军法处置!”

这时村长忽然想起栗旗书问过有袖标没有的话来,发现他们没有什么袖标,便问那连长:“敢问长官是那一个部队的?”www.lawace.cn 盘古小说网

还没等那连长开口,拿着手枪的士兵就朝他走过来用枪头顶他一下说道:“还想查户口不是?”

跟在村长身后的栗旗书急忙上前朝几个村闾长说道:“耽搁啥哩,还不按照村长的吩咐集中百姓来大场听会按数目交粮支援革命军咧!”

村闾点点头各自去了。

半个时辰后被村闾通知到的村民陆续来到大场上,因为敲锣的一个劲地满街吆喝:“若到时不去就要吃洋枪子受军法处置。”哪个百姓敢跟洋枪抗衡,这可不是催皇粮,今天没有明天给,明天没有后天给,总有个期限。这不行,子时不等卯时。

有粮食的都想早交了图个清净,去大场集中的时候就将粮食背在身上到大场集中,没有粮食的,也不敢躲避,人起码得到场,听个说法。

那些地主大户按地亩交,都得赶着车装上麻袋拉着去,就先到大场集中,听听风声再说。

“革命军”来了跟土匪来了是两码事,若是早年土匪来村是得跑则跑得躲则躲。昨天后晌这些“革命军”刚进村就沿村宣传,特别是对那些大户,专门进你家门给你下话说:“革命军来村征粮,准备好,有了数目明日来收缴,支援革命军是全民的义务,若故意躲避,军法处置,洋枪不长眼。”

正午时分,村民都齐集在大场上,由那个连长站在高台上又重复昨天挨户说的那话,最后让大家各自回家准备,天黑前交齐,否则后天大军过来加倍。

连长讲罢,说是要大家跟革命军到一块吃顿饭,联络感情,随即派兵从场外牵过一头牛来,那牛“哞哞”叫着被拴在一根槐树上,然后那连长从腰间枪盒子里抽出带着红绸子的手枪,对着那拴着的牛“叭——”一声,那牛头上像是钻了个窟窿,血从牛头上冒出来,应声倒地……

没有扛过枪的哪有见过这枪子的厉害,一头牛是这样,一个人呢……

实行了“村本政治”后,按照在册的户名,没有一户能逃脱的,有地的交粮没地的交钱……

黄昏前如数收齐,大户们赶着自家的牲口车把粮食亲自送到大场上,然后领到了“革命军”的收条,自顾回家。没能力交的那些困难户也不敢私自溜走,当等发落。

到晚上,那些兵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大马车,让那些没有交的户口打点粮食装车,然后跟着马车送到他们指定的地方,返回时,大兵问他们:“你们可以回去了,知道回去有人问起来该怎样说吗?”

有的说没交,老总不收了;有的说搬运粮食顶工了,老总开恩给免了;还有的说交齐了,一分没欠。

前面说的那些村民吃了大兵几枪把子,大家才知道应该照后面说的:“交齐了,一分没欠。”

当晚,除送粮食的,剩下的大兵在新宅吆五喝六将晌午枪杀的那头牛给吃了,天刚麻亮就全部撤走了。

最倒霉的还是刘福禄的新宅,被这些兵糟践的一塌糊涂,村长派自己的民团帮助给收拾了大半天,临了,刘福禄让村长将师爷请来,说是:宅子进大兵了,就像是进了贼一样,破坏了风水宅气了,要师爷收拾收拾镇镇宅气。

师爷已是七十多的老耋了,走路跌跌闪闪的,口齿还伶俐,一说一套套的,刘福禄发现他的辫子还在后脑勺一甩一甩的,问他:“您老的辫子怎没舍得剪呢?”

他说:“本来我就不想进民国来,就想跟着清家老佛爷走哩,结果老佛爷托梦不让我走,还要我守着清家的规矩活两天哩。”

刘福禄忽然想起他在县城见到的那个相面先生,原来他们这些人对清家的念想还在,还以为清家还会回来呢。

师爷对来的这伙大兵还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这些黄皮子兵,什么革命军,倒是冒充革命军来抢劫哩。听说河南的百姓又开始往我们这里涌呢,那里的兵痞子多着哩,糟践的地主都不能活了哩,三天两头有大兵要钱要粮,也说是革命军哩。”

三日后,栗旗尚领着几十号身穿清一色军服的大兵回来遥镇,说是地地道道的“晋军”,是派来剿灭这些黄皮子的,想不到他们还不到两天就撤了。

栗旗尚还带着县府的口谕告诉村长:“村村务须增加民团,加以整训,添置武器,保民安境。”

村长是栗永禄死后栗旗书兄弟两个推荐的,名叫栗尚武,跟他们是一本家,旗尚旗书兄弟两个在黎城县城还是说一不二的,推荐个村长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最终也没弄清那些黄皮子到底是“土匪”还是“兵痞”。总之不是什么革命军,要是革命军,开初吃了村民的那些猪、羊,说不白吃,要还,怎没还哩!

那些冒称“革命军”的大兵可不是刚刚撤走的这一拨。听说挨着直隶、河南的地方都有冒称“革命军”的,他们有的是“响马”,有的是“兵痞子”,还有的就是那些打散了的新军。

挨着县城近的那些村庄没有什么“革命军”进来,他们也怕县城驻扎的晋军、民团。

村里的地主被收刮的不能活了就给佃农长地租,那些佃农收来的粮食还不够交地租。土豪绅士们到处拿着银子托关系找庇护,结果是各地的武装旋起旋灭,胜败频繁更替,到处投资扔钱,无济于事。

从河南逃难上来的难民逐渐增多了,又像大灾荒的时候,村里村外的庙宇都住满了逃难的,进来的难民总不能眼看着人家饿死冻死,刘福禄这个村长又该忙活着帮助难民安家落户了。

有给孤寡老人做儿子的,有给女儿找婆家的,这样最起码是有个落脚处了。没有这个条件的难民就在村里给他们找些破旧房子,修补修补,村民自愿捐些锅碗瓢盆,米面油柴,衣服被褥,就凑活着把他们安置下来了,算是有个落脚处了。

听说游风约一带从林县、武安上来的难民更多,那些难民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响马,在铁瓦岭又开始发鸡毛传贴,举着“官逼民反”的大旗,各地群众纷纷响应。

刘福禄一听又是“鸡毛传贴”,头嗡地炸了,他是担心三儿子刘保顺。如今可不比以前了,县里有保安团,各村有民团,还有晋军来回驻扎,不是发发传贴,大家拿上农具围攻了县府,县长就会出来给大家主持公道了,再说现在女婿张云虎是县府保安团团长。

他给他们定下的那两房媳妇还在家里守活寡,连房还没圆,他曾到过游风约找过赤岗,让赤氏有机会嘱咐赤岗告诉他保银、保顺已经定亲过门了,就等他们回来圆房了。至今都没有个音讯。

刘福禄亲自去了一趟铁瓦岭,他要到那里直接找到保顺拖也拖他回去,他不管他还是不是头领,总之这事情是不能再干了,上一次是宝库给他报的信,幸亏人家县长没有跟他计较,胳膊拧不过大腿,他算是悟透这个理了。

从两个女儿参加义和团最终落到这个地步他就悟透这个理了,啥时候都是老百姓吃亏,官府说你对你就对,不对也对,说你不对你就不对,对也不对。当初想她们是杀洋人保家卫国,是好事,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最后还成了“匪”。

两个儿子上游风约乡学读书,那是大清取消科举了才让他们走上不归路,要知道会这样,当初就不让他们寒窗苦读科举成名了,只要会识几个字帮他经营那些生意再置些田地就是稳妥之举。现在说什么也迟了,他们是越跑越野气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