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

在罗贯中看来,正宗的皇帝应该是刘家人,因此,他对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政权着墨最多,并且捧出了几位明星,关羽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位。斩颜良、诛文丑,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伤,“忠义”二字在关羽身上得到了极致地表现。长期跟随关羽的人也受了传染,都有从一而忠的信念,得知关羽的死讯,王甫跳楼,亲随周仓抹了脖子,坐骑赤兔马也不认马忠这个新主人,绝食而死,想当初,这匹马跟随吕布时可没这个气性。

汉室垂危之际,不同于一般百姓和中级官员,那些地位显赫的重臣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这些封疆大吏大多是自己辖区内的“土皇帝”,他们不想失去已经获得的一切而成为一个没落政府的陪葬品。他们不想背上“”的恶名,但也不为“政府”出力,明哲保身并借机发展自身势力是他们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虎头蛇尾,最终草草收场的原因。

这些诸侯之所以结成联盟,名义上是匡扶汉室,其实是在寻找机会。在他们之前,董卓抓住了机会,一个人独享了胜利果实。有这么一个榜样,其他人很有些“见贤思齐”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打倒了董卓,自己无论在政治资本上还是实利上,都会有极大收获。既然只想捡便宜,自然是出工不出力,因为没有人想拿自己的家底去同董卓“死磕”。十八路诸侯的联盟解散之后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前,导致天下战乱不断的正是袁氏兄弟、公孙瓒、孙坚、曹操、张杨、马腾、张邈、陶谦等地方诸侯。

十八路诸侯的救驾之举虽是雷声大雨点小,做样子的成分居多,其中还夹杂着捡便宜的心理,但毕竟这些诸侯名义上还是拥护“政府”的,听到有人号召就跟着站了出来。还有不少诸侯连姿态都懒得做,刘焉父子和刘表就是其中的代表。

益州牧刘焉是汉景帝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在汉灵帝时代他毛遂自荐去治理益州。临行之前,汉灵帝特别召见了他,对他说了不少推心置腹的话,无非是希望这位亲戚将来能够为政府出力。可是,刘焉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上任之后他同“中央”断绝了来往,在“政府”最需要他的时候玩起了隐身把戏。刘焉死后将位置传给了儿子刘璋,完全把益州变成了自家的“自留地”。

刘表同刘焉一样,也是汉室宗亲,同样是鲁恭王刘余的后代。身为荆州刺史的刘表地盘很大,“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在汉末地方割据势力中,刘表算得上是一个“大军阀”了。

如果刘表、刘焉、刘璋等人能够坚定地支持“中央”,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相信当时很多“墙头草”也会跟着响应“政府”的号召。可惜,这几位皇亲觉悟都不高。

社会动荡时期,考验人的机会多,人性的弱点能得以充分暴露。

三国时期反复无常的代表当数吕布,三姓家奴的称号不是白叫的,数数吕布跟过的人,一只手都不够用。在《三国志·吕布传》中,陈寿是这样评价吕布的:“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吕布生得一表人才,器宇轩昂,极有男子汉气概。不过,相貌出众的人往往爱慕虚荣,吕布也有这个毛病。他的老乡李肃对此十分了解,知道对自命英雄的吕布来说,名马的诱惑力是难以抵挡的,因此在“策反”吕布时主张送以赤兔马。果然,吕布见马之后大喜,爽快地用义父为筹码做成了这笔交易。

一匹好马可以大大提升武将的自信心,关羽斩颜良、诛文丑,都是因为马快,对手反应不及。何况,有了一匹好马,即使吃了败仗,三十六计走为上,跑得也比追兵快,保命是没有问题。正因为如此,吕布后来被困在下邳时也不在意,说自己有赤兔马,啥都不惧。

识时务者为俊杰,吕布觉得跟丁原混没有前途,转而去投靠董卓,这在乱世本也无可厚非。不过,拿旧爹的人头给新爹做见面礼,这戏就演过头了。当时的另一位名将徐晃就没他这么无耻,他投靠曹操时,满宠曾劝他杀了上司杨奉、韩暹,徐晃毫不含糊地拒绝了。

如果吕布能够一直跟着董卓,他们之间的强强合作很可能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十八路诸侯联手伐董卓尚且输了,相信至少有一段时间,这些诸侯不敢再大着胆子单独上门挑衅。当时的形势对董卓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散伙之后的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开始另辟战场自相残杀。董卓躲在长安高筑墙、广积粮,并无消灭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的意思,袁绍等人也无意去和他死磕。这种情况下,吕布本该享受风花雪月的好日子,可他却好像脑子“短路”了,为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亲手扳倒了自己的靠山。

即便要收拾董卓,至少也要体现出忠君爱国的境界,而不是停留在争风吃醋的层面上。吕布完全可以同王允先协商好事成之后的分赃条件,而不是像一个被抢了女人的毛头小伙子般血气十足,不管不顾。

以当时的情形来说,李傕、郭汜等人本来就惧怕吕布,董卓一死,吕布完全有机会接替他的位置。铲除董卓,吕布是最大的功臣,理应受奖。将所有的罪名推到董卓身上,吕布以义子的身份出头安抚他的旧部,这才是稳定局势的上策,可吕布没有这种眼光。这下麻烦大了,从天子的救星到乱军土匪,是吕布一手造成的,董卓的旧部无不把他恨之入骨。

杀了两个干爹,吕布可以凭此名留青史了。在被董卓旧部赶出长安之后,吕布去投靠袁术,袁术早就听说了吕布的事,不敢引狼入室。接下来,吕布先后投靠了袁绍、张杨、张邈、刘备——换主子比换衣服还快。

被曹操在定陶打得一败涂地,吕布没有办法,只好去投奔刘备。刘备被曹操支开去打袁术,吕布趁机“鹊巢鸠占”,坐了刘备的位子。当时,刘备刚刚接手陶谦的产业,自封为徐州牧,俨然一副“大军阀”的派头,这一下又被打回了原形。从来都是“借鸡下蛋”的刘备这次却被吕布算计,自己积攒下的“蛋”被他一锅端了。刘备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设想了一系列报复吕布的计划。最终,在白门楼上,面对求饶的吕布,曹操向刘备征询意见,刘备只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如此精练而睿智的话,应该由郭嘉或贾诩说出来,而不应出自缺乏语言天分的刘备之口。如果不是刘备早在心中默念多时,绝不可能脱口而出。

不过,曹操最后杀吕布,绝不仅仅是因为刘备这句话。从曹操对待张辽的态度来看,曹操的态度很清楚,他之所以征询刘备的意见,是想看刘备如何表现。

与吕布乞命求饶获得的结果不同,张辽反而因为大骂曹操受到礼遇。看来,做武将的兵败被俘,即使要“投诚”,也要讲究方法,不能太没骨气。沉得住气的像文聘、黄权等人,说他们忠心也好,有心计也好,不管怎么说,不仅没有背上弃主骂名,名声反而因投降变得更好了。

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投降曹操不久的庞德从容就义,而跟随了曹操几十年的于禁却贪生怕死,屈膝投降。关羽对这种软骨头自然不会以礼相待,只有取笑:“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关羽兵败,于禁也被当做战俘移交给了东吴。曹丕称帝之后,孙权怕受到魏、蜀两国的联手攻击,主动示好,把于禁遣送给了曹魏。曹丕没有当面批评于禁,而是让他去拜祭曹操的陵墓。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主从一场,几十年的交情,应该去看望一下老主人。于禁到了曹操的陵墓前,才领教到曹丕的阴险用心,原来自己在关羽面前可怜求命的丑相被制成了壁画供人参观,这下人丢大了,于禁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不久便羞愧而亡。

几十年的乱世,大浪淘沙,最后站出来重整山河的是曹操。曹操是做大事的人,不像董卓一样没文化,他知道,如果不树立良好的形象,自己的江山是坐不稳的。如果下面的人都像董卓、吕布一样缺乏忠心、反复无常,自己的位置也坐不稳。因此,曹操虽然对异己毫不留情,但是,对忠义之士还是很宽大的。王修哭袁谭,曹操没有加罪,反而待为上宾。脂习哭孔融,曹操虽然不开心,也大度地放过了。对沮授,曹操更是宽大,虽然沮授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被俘之后也不低头,但曹操也没有为难他,甚至还想重用他。直到沮授铁了心逃跑时,曹操这才无奈地把他杀了。

对卖主求荣的人,曹操正好拿来做反面教材。张鲁手下的谋士杨松本来帮了曹操不少忙,张鲁投降之后,杨松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给他定了个卖主求荣的罪名,将其斩首示众,同当初刘邦对丁公的做法如出一辙。

汉奸的下场,在蜀汉和东吴也都有代表人物,一个是蜀汉的黄皓,一个是东吴的岑昏。司马家的人应该感谢这两个人,没有他们,西晋是否能够统一中国很成问题。东吴被灭亡之后不过短短三十年,就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假如蜀汉和东吴能够挺过难关,司马炎一死,西晋很难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不过,司马昭对黄皓的“报答”方式却是以“蠹国害民”的罪名,将其押赴市曹凌迟处死。岑昏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这种特殊待遇,就被义愤填膺的东吴人民自己解决了。

能成大事的奸雄刘备

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不仅使短短几十年的三国历史脍炙人口,更使曹操背上了千载骂名,以“白脸奸雄”的形象名留后世。不过,这种评价对曹操很不公平。汉室倾颓,始作俑者并非曹操。在曹操走到历史舞台中央之前,东汉政府早已名存实亡。皇帝被人当做印章一样抢来抢去,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被人欺负得只能暗地里哭鼻子。到了这个地步,所有诸侯都已不再对汉室存有一丝忠心。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手段来看,如果没有曹操,汉献帝连善终都难。

后人之所以对曹操缺乏好感,多是出于书中曹操的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单以常识来看,说这种话的人一点儿也不奸,倒像个愣头青。这话传出去,一定会坏了名声,哪还有机会耍奸称雄。

如果要推举三国第一奸雄的话,刘备倒是个合适的人选。刘备同他的老祖宗刘邦有许多共同之处,《三国志》上说“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完全是一副纨绔子弟的形象。不过,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只要有机会就靠上去。他一副善人面孔,别人一般不怎么对他起戒心。细算刘备曾投靠的主子,丝毫不比吕布少。虽然刘备是个灾星,投靠了谁谁倒霉,大半生都在走下坡路,可他却总能在别人的地盘里重新拉起一支队伍。自出道至“赤壁之战”后,获取荆州长达二十四年的时间里,刘备屡败屡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汉末天下大乱,刘备不甘寂寞,他积极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刘备出道之后先投靠了幽州太守刘焉,刘焉是汉鲁恭王之后,同刘备是远亲。刘焉对这个拜在自己门下的干侄子并不信任,让他卖命时,只给了他区区五百人,并且还安排了一个亲信邹靖压在他头上。刘备觉得没有出头之日,想起了以前的老师卢植官居中郎将,于是转而前去投奔他。卢植还是很信任这个弟子的,一见面就给他增派了一千人,并且让他去同皇甫嵩、朱隽打交道。虽然得到的兵马不多,但刘备还是很满意,他知道同“军界要员”搭上关系,对自己日后事业发展大有帮助。

可惜,这个靠山刘备没能傍多久,卢植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押解回京治罪,刘备只好自叹命薄。他本想保存实力,带兵回家等待时机,可半路上凑巧救了卢植的继任董卓。刘备以为董卓多少会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有所表示,可没想到董卓是个势利眼。董卓见刘备是个平民百姓,不愿意自贬身价折节下交,就端起了臭架子,一点儿都不领刘备的情,刘备失望而去。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公孙瓒行军途中经过平原,时任平原县令的刘备不想放弃这个机会,连忙跟去凑热闹。刘备很清楚,太守、州牧、刺史都走马灯般换个不停,他一个小小的县令,职位更是朝不保夕,因此他并没有把县令当“铁饭碗”,而是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机会。这一回,刘备兄弟三人很露脸,虎牢关前三打一赢了吕布。可是“盟军”联合“军事行动”的目的却没达到,没有把献帝抢到手中,那些“大老”自己没捞到好处,哪有心思提拔一个无名小辈,刘备只好回去再当他的平原县令。

虽然刘备前几次投机革命没有实质性收获,仅仅是跑了几回龙套,但却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余党围攻时,指名道姓向这个小县令求救。孔融之所以首先想到刘备,除了刘备的声誉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融的北海郡太偏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相隔只有几百里的平原县令刘备是距离他最近的救星了。

对刘备来说,这又是个好机会,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当初,刘备兄弟三人出山第一战便以五百士兵将程志远的五万黄巾军杀得一败涂地,博得了一个满堂彩,这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值得夸耀的胜利。有了这样辉煌的战绩打底,刘备对付黄巾还是有心理优势的。何况,孔融的北海郡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刘备欣然出兵。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