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

周瑜此时也太过大意,他认为诸葛亮在劫难逃,也没有细想。诸葛亮已经透了口风,让他第三天派五百人到江边搬箭。草船借箭的事,当年孙坚跨江击刘表之时已经有了先例,周瑜不会不知道,怎么这会儿脑子不开窍了?更何况,鲁肃回报周瑜时,虽然没有提起借船之事,却说了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造箭却不用原材料,那只能是去抢、去骗了。

虽然躲过了两次致命陷阱,诸葛亮还是有些坐不住了。他知道周瑜不杀自己是不会罢休的,于是装神弄鬼借东风,还特意把地点选在了江边。东风刮起的时候,正是战斗打响的时刻,此时,周瑜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战场上,诸葛亮趁机溜走不是难事。

隔江对峙的曹操虽然也想给周瑜下套,无奈行骗并不是他的专长。曹操也太低估对手了,派蔡中、蔡和诈降,却没让他们带家属随行。周瑜能利用蒋干杀了蔡瑁、张允,看穿这种小把戏还是不难的。周瑜将计就计,反而利用蔡中、蔡和二人给曹操提供假情报。

曹操上了一次当还不过瘾,派蒋干二次过江,这确实令人想不通。已经知道蒋干是来刺探军情的,周瑜对他的防范肯定比防贼还严,在这种情况下蒋干竟然能把一个大活人带回来,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凤雏,世界真奇妙!可曹操竟然又一次相信了蒋干,以为他带回来了个宝。曹操采纳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全部捆绑到了一起,为火灾提前做好了准备。

同样是诈降,周瑜设计的场景就逼真多了,可见,这二位的骗术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赤壁之战”结束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周瑜先去攻南郡,攻不下再由刘备一方去攻。周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损兵马,费钱粮,几乎连性命都搭上,结果却是便宜了刘备,成全了诸葛亮的名声。这个当上得太大了,周瑜气得箭疮迸裂,昏迷不醒。

被人耍得如此彻底,鲁肃竟然还要去同对方讲理。他也不想想,江东众多名嘴一起上阵,尚且斗不过诸葛亮的一条舌头,自己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对手?果然,见面之后,诸葛亮避开双方当时的约定,把刘琦搬了出来,鲁肃脑子不会拐弯,总是跟着诸葛亮的话头走,结果再次被愚弄。

看到刘琦之后,鲁肃重新燃起了取得荆州的希望。刘琦当时面色羸瘦,气喘呕血,看起来像是很快要去和老爸团聚了。鲁肃不是好战分子,能够和平收复荆州当然好,他答应等刘琦死后东吴再接收荆州的建议。

刘琦的身体状况很令人费解,他当时正当盛年,三十六七岁的年龄,无论是体力和心智,都处于壮年。“赤壁大战”之前,刘备无家可归,刘琦前去接应他时,一身戎装,一副少年英雄的模样,怎么时隔仅仅数月,就变成了这副样子?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刘琦并非酒色之徒,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可怎么他一到了诸葛亮和刘备的保护之下,就变成这副模样?

刘备这个当叔叔的显然没有尽到责任,对刘琦个人生活关心不够,但诸葛亮也该多用些心啊,好歹,刘琦也是诸葛亮的表哥,关系比和刘备近得多。鲁肃一见面就看出来了,刘琦酒色伤身,将不久于人世。诸葛亮和刘琦在一起的日子可不短了,岂能看不出来?

此时,刘备虽然暂时没有了被人追杀的烦恼,但他仍然没有自己的地盘。荆州在刘备的眼里是最现实的目标,不过,刘琦却是他占领荆州最大的绊脚石。

刘备之所以能够被东吴高看一眼,当成盟友,靠的其实是刘琦。东吴从孙坚被黄祖杀死到“赤壁大战”之前的十七年时间里,一直拿荆州没办法,这说明荆州相当有实力。刘备初到荆州,兵不过千,将只有关、张、赵,就这点本钱,东吴哪里会把他放在眼里?东吴看重的是刘备控制下的刘琦。虽然没能成为刘表的“法定继承人”,但作为他的长子,刘琦在荆州还是很有根基的,同情他的人不少,尤其是在弟弟刘琮投降曹操之后,坚持斗争的人都跟了刘琦。刘琦手里握有荆州近一半的武装力量,比刘备的实力强多了。如果刘备强取荆州,即使成功了,荆州的实力也会大损,这对他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因此,刘琦自然死亡,是再好不过了。

好不容易等到刘琦去世,鲁肃一相情愿地以为对方会遵守当初的君子协定,于是跑去“收债”。没想到诸葛亮这时候变了脸色,耍起了无赖,他不仅不认账,反而倒打一耙,把鲁肃打得晕头转向。诸葛亮紧跟着抛出一根“胡萝卜”,答应取得西川之后再把荆州归还东吴。这一次比上次正式了不少,不只是口头约定,双方还立下了字据。

这样的字据,不过是“白条”一张。如果刘备得了西川,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怎么可能再将荆州让给东吴?难怪孙权要对鲁肃大发脾气了。周瑜见荆州要不回来,又想用计骗杀刘备,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虽然喜欢耍小聪明,但“厚黑”的程度远逊诸葛亮,被骗了多次,最后终于被活活气死了。诸葛亮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算出周瑜要死,去了一块心病,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刘备。诸葛亮也太小肚鸡肠了,缺乏容人之量。看看鲁肃的心胸,庞统这样的人才,在孙权面前没受到赏识,鲁肃知道了,亲自写了封推荐信,让他到刘备那里去讨个好前程。

即使是自己的老哥,诸葛亮同样是骗起来没商量。明知老哥家属被“拘留”,还有心情设计、演出了一场好戏。让刘备唱白脸,扮成一个不要江山要美人的情种,为老婆被骗走之事和东吴算账。自己唱红脸,为兄长一家人的性命哭求刘备。

诸葛瑾也是个老实人,被这两人搞得没了主意,再次中了缓兵之计,拿着刘备打的“白条”去找关羽,关羽“招待”诸葛瑾的只有一顿臭骂。

是什么让手足相残

“愿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家”,这是十岁少年刘子鸾的临终之言。作为宋孝武帝刘骏的爱子,新安王刘子鸾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其母殷淑仪是刘骏的至爱,刘子鸾因此也跟着沾了不少光,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关爱远超过其他兄弟。刘骏几次想把刘子鸾立为太子,因为大臣们再三劝阻才没有成事。对此,身为太子的刘子业对刘子鸾恨之入骨,刘骏活着的时候,刘子业无可奈何,只能暗中发狠。刘骏一死,刘子业的机会终于来了,登基伊始,他便迫不及待地将刘子鸾及其胞弟、胞妹赐死。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养了三十几个儿女。他死后,他的这些儿女均在二世胡亥的安排下,早早赴阴间同他团聚去了。

胡亥因为自己不是“法定继承人”,生怕哪位兄弟也像自己一样变戏法般地拿出一份老爸的遗嘱,干脆向兄弟姐妹挥起了屠刀。根本无须要理由,胡亥分批分次,将老爸的三十几个骨肉清理得一干二净。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聪明一点儿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在劫难逃,干脆豁出去了,主动上书胡亥说愿意为父亲殉葬,以此来换取家人平安。胡亥很高兴——这个兄弟真是善解他意。他马上批准了申请,甚至还赏赐了公子高一大笔“奖金”。

做大事的人必须能够抛弃私人感情,刘邦就是一个例子,不要说兄弟,就是亲生父亲他也不在乎。“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那是指身处低位,需要有人帮忙向上爬的时候。等到了自己当权的时候,自家兄弟往往比明处的敌人更可怕。如果自家兄弟给自己带来威胁,那“手足”比“衣服”断得还快。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也因为兄弟相残被后世诟病。

三国中主要人物的子弟几乎没有和睦相处的,袁氏、曹氏、刘氏、孙氏,每个家族都有一段“相煎太急”的故事。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司空袁逢。虽然袁绍是大哥,可他的母亲却不是袁逢明媒正娶的太太,身为嫡子的袁术因此很瞧不起袁绍,时常称其为“家奴”。况且,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袁成的官没有袁逢大,袁术因此更不把袁绍放在眼里。

不过,有了分一杯羹的机会,袁术也不会放过。听说袁绍得了冀州,他也想跟着沾点光,派人去要一千匹马。袁绍不想“割肉”,兄弟两人自此关系不睦。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讨伐董卓时,袁术先斩后奏,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事后才向“中央政府”发了份“通知书”。当时,袁绍是讨董同盟的“盟主”,他没把献帝放在眼里,总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对袁术这种目无组织纪律的行为十分不满,自己做主又任命了一个豫州刺史,袁术可没把“家奴”袁绍当成“盟主”,他赶走了袁绍派来的人,兄弟俩的矛盾开始激化。

董卓通过废立之举坐上了“摄政王”的宝座,这让袁绍既愤恨又眼红。既然无法从董卓手中抢到献帝,袁绍干脆表示要立幽州牧刘虞做皇帝,另组朝廷。袁术当然不会答应,刘虞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如果他当皇帝,那袁绍岂不成了太上皇?袁术大发侠义帖,搅黄了袁绍的好事。

如果没有曹操的异军突起,袁氏兄弟很可能会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当时,袁绍占有冀、并、幽、青四州,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袁术的势力虽然没有袁绍大,但地盘也不小,他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带,俨然是南方的霸主。如果两人联手,处在中原地带的曹操很难两头兼顾。但这兄弟两人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结果被曹操各个击破。

曹操东征刘备时,许昌老巢空虚,正是袁绍打击曹操的绝佳机会。偏偏此时袁绍的小儿子染上了皮肤病,身上长满了疥疮,奄奄一息。袁绍充分展示了慈父的形象,形容憔悴地守护在儿子身边。谋士劝他去攻击许昌,袁绍说,机会难得,这道理我懂,可是,我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这个儿子,如果他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占领许昌又有什么意思?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被他轻易放过了。

袁绍的几个儿子既没有创业的本事,也缺乏守成的能力,可搞内部斗争的劲头却比父亲还大。

本来,长子袁谭应该是继承人,可是,袁绍也犯了大多数老年人都有的毛病,喜欢小儿子。小儿子袁尚是个帅哥,由于他母亲刘氏是袁绍的新宠,因此袁尚在同兄弟们争继承人位置时占有优势。最终,他挤掉了老大袁谭,接手了袁绍的基业。

袁谭身为大哥,并不甘心向兄弟低头。袁绍一死,袁谭、袁尚兄弟二人马上开始了明争暗斗。袁谭摆出了鸿门宴对付兄弟,袁尚不是傻瓜,干脆翻脸,直接刀兵相见。兄弟相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蜀汉政权的刘禅即位时只有十六岁,他两个弟弟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当时年龄更小。随着两个弟弟年龄的增长,刘禅对自己的兄弟也渐渐起了防范之心。即位八年之后,刘禅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赶到了“边境线”上,没事不准他们离开封地。此后,兄弟感情日渐淡薄,甚至十多年不见面。

东吴孙氏兄弟看起来关系很和睦。孙策英年早逝,临终前让兄弟孙权做了继承人,手足情深的场面颇为感人。这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孙策知道,自己的儿子太小,即使传位给他,也只会害了他,因此当面嘱咐几个弟弟:“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嘱咐完了家里人,他还怕在外面没有回来的周瑜不听话,接着又叮嘱妻子乔夫人,让她告诉妹妹一定看好周瑜,不要起异心。真诚换来的结果,是孙权不好意思对孙策的后人下狠手。

事实证明,孙策的决策很英明,这一招不但稳固了自己的基业,也保住了自己的儿女。孙权可没有他哥哥那么大度,虽然接手了哥哥的家产,但是他对侄子们却很吝啬。他称帝后,追谥自己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对孙策,却只追谥为长沙桓王。孙坚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是在袁术的支持下做了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豫州刺史,只有程普、黄盖等几个老兄弟,也没有牢固的“根据地”。孙策凭着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三千兵马起事,尽得江东,不但有了“根据地”,还网罗了周瑜、张昭、张纮、蒋钦、周泰、太史慈等众多人才。可以说,江东的基业是孙策创下的。

晋武帝司马炎夺过曹魏江山称帝后,还能记得自己的伯父司马师,追尊其为景帝。同他相比,孙权就显得比较无情了。他的儿子个个封王,孙策的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享受这种待遇。以此推测,孙策真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权多半会让侄子“退居二线”或“永远消失”。

三国中,家业最大的是曹氏,曹氏兄弟之间的斗争也是最无情的。曹操的正妻卞皇后共为他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在这四个儿子当中,曹操最喜欢曹植。

杨修之死同曹氏兄弟争权关系很大。杨修是曹植的亲信,曹操杀他是为了保持集团的稳定,好让自己死后不让曹植有机会闹事。如果郭嘉当时健在,杨修多半还是有活路的。郭嘉的能力远在杨修之上,帮助曹丕稳定局势不成问题。可他却英年早逝,以致曹操托孤无人。当时,曹操手下的几大谋臣都无法担当托孤重任,荀氏叔侄同情汉室,刘晔本身就是皇亲,贾诩“加盟”太晚,程昱比曹操大了十四岁,曹操临终的时候,他已经快八十岁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好自己动手为儿子扫清障碍,为此他清除了不少资深望重的手下。

对付外人可以采取雷霆手段,对自己的儿子,曹操就无法狠下心肠了,只能由哥儿几个自己解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