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7

曹操刚去世,兵权在握的曹彰便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前来奔丧。曹彰此举是试探性的,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当他发现曹丕羽翼已成,自己闹事不会有好结果的时候,他解下军权乖乖回去“疗养”了。

三年之后,曹彰入京朝觐,暴毙于府邸之中,死因不详。对于一个三十多岁、驰骋疆场的猛将来说,曹彰死得太早了。何况死因不详,这就更引人遐想了。皇帝的亲弟弟,如果是正常死亡,有什么原因不能公开?

曹植、曹熊听说老爸死了,都没赶去奔丧,这也不合乎情理。按说,父亲死了,当儿子的必然什么都不顾了,立马赶去参加丧礼。曹植和曹丕曾有过节儿,不敢前去也算情有可原。以曹熊的位置,他基本上不可能对曹丕造成威胁。曹熊不去,说明曹丕这个大哥在兄弟们当中很不受欢迎。

两个兄弟不来奔丧,倒是正中曹丕下怀,他借机发难,派人前去问罪。曹熊惧罪自缢身死,曹植则被押回了京城。

曹丕既然能够逼死曹熊,没有理由对曹植这个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可能还会继续增加自己心理负担的兄弟手下留情。曹植本是在劫难逃,不过,有一个人不答应,她就是曹丕、曹植两人的母亲卞氏。

卞氏听说一个儿子曹熊已经死了,另一个儿子曹植在押,曹植的亲信丁仪等人已经被正法,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出面,这个儿子命也保不住了。她连忙召曹丕相见,声泪俱下地请求曹丕放过这个弟弟。

虽然母亲出面了,可曹植能力出众,声望又高,留着他对自己总是个潜在的威胁,曹丕于是以试探曹植文才为名,出了一道题难为他。

曹植是汉魏期间的著名才子,文章诗赋冠绝当时。号称“江左第一”的南朝诗人、中国山水诗歌的开山鼻祖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十斗,曹子建占了八斗,我自己有一斗,其他人只分得了剩下的那一斗。”

这样一个大才子,流传最广的作品却是一首毫无文采的七步诗,这要感谢曹丕,没有他逼迫自己兄弟七步成诗,也就没有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虽然曹植侥幸过关,却没有免于被贬黜的命运。郁郁寡欢中,曹植开始酗酒,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

诸葛亮是贤臣吗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

以形象而论,张飞理应当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赵云、关羽的形象太“温柔”了,张飞则不同,他“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威猛的形象,往往尚未开战,对方就先怯阵了。

张飞最出彩的一次演出是单枪匹马挑战曹操百万大军,曹操早听说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生怕张飞看到自己。连忙让人把有自己身份标志的大号“遮阳伞”去掉。张飞三声暴喝,不但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把一个久经战场的大将夏侯杰震得肝胆俱裂。虽然早些时候号称“小霸王”的孙策也有过类似“演出”,不过,对方是在纵马飞驰时受惊落马摔死的,而夏侯杰则完全是惊吓致死。显然,孙策的威慑力远远比不上张飞。

文臣之中,作者倾全力打造诸葛亮。作者之所以把诸葛亮推到神一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从《三国志·诸葛亮》中的描述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不过是维持刘备留下的家底而已。管仲、王猛的成就要远远高过诸葛亮,但他们的知名度却远逊于后者。

诸葛亮之所以名声这么大,与历代帝王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做皇帝最怕的是被人赶下台,而那些潜在的篡位者往往就在他们周围。所以,皇帝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忠心,只要大臣人人忠心耿耿,皇帝便可高枕无忧。以此标准来找榜样,诸葛亮再适合不过了,他完全符合帝王对大臣的要求——鞠躬尽瘁、辅佐幼主。

先主临终已发话,接不接班由诸葛亮自己决定,诸葛亮仍然能恪守臣道,从一而忠,实在是楷模,值得大力宣传。

在官方轰轰烈烈的宣传中,诸葛亮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坛。在这种大环境下,熟读史书的罗贯中也只能选择媚俗,篡改一下历史了。

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引用的史实太多了,以至于很多读者把它当成了报告文学。引用史实过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同作者力图塑造的人物形象会产生分歧,这也必然会损害人物的整体性和小说的艺术性。

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就没能避免这种情况,虽然诸葛亮的过失大多被一语带过,甚至被加以美化,但前后矛盾的地方仍然不少,许多作者未曾留意的细节也揭示出诸葛亮“臣子楷模”的称号并非名副其实。

第一,先来谈谈诸葛亮能力方面的“水分”。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实在太有才了:“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事实上,三分天下的预言并不应该归在诸葛亮名下,早在诸葛亮见到刘备之前,鲁肃对初次会面的孙权就有过同样的论述:“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将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一概塑造成弱智,即使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也像是变了个人,只会发脾气,不会用脑子。诸葛亮假设他们怎么做,他们便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动,好像他们的思想完全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似的。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他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精通兵法”、“擅长奇谋”这种评语同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随机应变是名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说明其个性适合治国,不适合带兵临敌。

魏延建议采取奇袭兵出子午谷,诸葛亮没有采纳,司马懿知道后松了一口气:“大魏皇帝之洪福也!”司马懿显然很清楚自身的“软肋”在哪里,他怕的就是对方不走寻常路。正面交锋从根本上来讲是比拼内力,当时蜀汉人口不足百万,而曹魏人口超过了四百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蜀汉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只有出奇兵才有可能取胜。

如果诸葛亮确实具有雄才大略,那蜀汉政权的发展道路就很令人费解了。刘备生前事业蒸蒸日上,地盘越占越多,手下能人越聚越多。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实际上落入了诸葛亮一人手中,这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干预他的决定,正应该是他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之时。刘备一意孤行兵败的事不会再发生了,统一全国应该指日可待。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蜀汉不但外战外行,内政也是一塌糊涂,反衬出来的只是诸葛亮一人的高大形象。看来,诸葛亮的领导能力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他不但缺乏创业的能力,守成也是勉为其难。

诸葛亮被后世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舌战群儒,气死周瑜,骂死王朗,一封信气死曹真,这只是他口才的部分表现。诸葛亮提高身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自我吹捧,他动辄就说:“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即使在向孙权寻求合作时也是如此。既然你有这么大的本事,干脆先灭曹操再吞东吴,统一全国得了,何必大老远地跑到别人家里当说客?还是孙权有涵养,只当没听见。

赤壁破操主力是东吴,事后,诸葛亮又将功劳揽到自己名下,到了阵前总是自吹自擂:“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

在玩阴谋诡计方面,诸葛亮倒是把好手。他曾取笑曹操虽知兵法,却不知诡计,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第二,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忠心。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大臣不只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李严武功高强,他在刘璋手下服务时,曾经同黄忠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照此看来,他的功夫完全可以和关、张等人并列。对李严的能力,诸葛亮相当清楚。孟获叛乱时,诸葛亮亲自前去平叛,刘禅怕东吴乘虚而入,诸葛亮给他吃了一剂定心丸:“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这样一个帅才,同时又是托孤重臣,没能留在“中央”辅佐少主,却被诸葛亮调整去做后勤工作,负责运送粮草物资,实在是浪费人才。

司马懿评论马谡时说:“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说诸葛亮不会看人是小瞧他了,他之所以不用能力出众的人,是怕别人分走他的权力。刘禅刚登基时,蜀汉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如赵云、魏延等名将,可这些人后来都被诸葛亮一一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

邓芝担任蜀汉“外交大使”到东吴洽谈两事合作的事宜时,孙权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孙权是东吴的“国家元首”,他此时最大的担心是怕刘禅年纪太小,性格不稳定,可能会不按“合同”办事。可邓芝却回答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邓芝不但只字未提自己的“国家元首”,反而将“二把手”诸葛亮搬了出来,同孙权这个“一把手”相提并论。

诸葛亮的专权,在他对待刘禅这个顶头上司的态度上也可见一斑。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秋八月,曹魏兴五路大兵攻打西川,蜀汉得到消息后人心惶惶。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亮不知为何,连续旷工数日。刘禅坐不住了,派人去召丞相,可得到的答复是:“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诸葛亮的架子够大,连皇帝的专使说不见也不见。

刘禅没办法,只好亲自登门拜访。没想到,丞相门卫对刘禅也不客气,只让刘禅一个人进去,其他人一律挡驾,而且口气相当强硬。刘禅只好下车步行,独自前去拜见相父。进去一看,诸葛亮他老人家正兴致勃勃地在花园里观鱼,哪像是有病的样子!听了刘禅的担心,诸葛亮哈哈大笑,根本不当回事儿。敢“忽悠”皇上,这哪是丞相,完全一副太上皇的派头!

第三,为了成就个人功名,诸葛亮丝毫不顾及亲情。

这一点,从他对待刘表一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不是荆州当地人,他的祖籍在琅琊阳都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姐弟三人被叔父诸葛玄收养。诸葛玄和刘表交情不薄,丢了饭碗之后他带着诸葛亮姐弟三人去了荆州。

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描述,诸葛亮是个美男子:“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却是一个丑女。他们这桩婚姻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黄月英的家庭背景。黄月英的父亲是襄阳名士黄承彦,她的母亲与刘表的后妻蔡氏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做了黄家的东床快婿,社交圈子立刻就不同了——姨父是刘表,在当地也属于社会名流了。

诸葛玄病逝时,诸葛亮只有十七岁。在之后的十年中,诸葛亮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外来人员,混成当地的知名人物,如果没有刘表的支持,这是不可能的。

可诸葛亮报答恩人加亲戚刘表的方式却是联合外人来谋夺他的基业,诸葛亮连自己的同胞兄长诸葛瑾都可以拿来开涮,又哪会在意刘表这门远房亲戚!刘琦的早逝很可能同他有关。

最后,再谈谈诸葛亮的人际关系。

走出隆中之后的诸葛亮没有朋友,这不是高处不胜寒能够解释的。诸葛亮在微末之时朋友还是不少的,并且都是当时的名人,如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等人。可是,当诸葛亮成为蜀汉权臣之后,却把这伙老朋友忘了个一干二净。徐庶能推荐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向刘备推荐其他人呢?

当诸葛亮听徐庶说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自己,当即拉长了脸:“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下之意便是“拿我做人情,你有这么大的面子吗!”说罢,拂袖而入。这样对待朋友的好意,诸葛亮太不知好歹了。

对下属,诸葛亮同样不懂得以诚相待。即使面对关、张、赵等人,诸葛亮也总是动心眼儿。连自己人也算计,上下级之间缺乏信任,也就更谈不上友情了。

中国历史上滑头的高官不少,但没有几个人能混到好名声。像诸葛亮这样诡诈、弄权的人,却能够成为模范大臣的,几乎没有。

权力追逐的游戏

三国时期内部斗争最激烈的是蜀汉阵营。虽然作者把诸葛亮捧得很高,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其实很受压制,他甚至不如后来“加盟”的法正和庞统受重用。庞统率兵攻打西川,以刘璋的能力来说,庞统必然可以马到成功,诸葛亮却写信说主将此行凶多吉少,庞统哪会相信这种说法,他认为诸葛亮的真实目的是想以此阻止自己建功立业。

以诸葛亮的表现来看,庞统的担心并非是无中生有。庞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而且他的个人背景比诸葛亮简单得多。诸葛亮在荆州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同刘表和蔡、蒯两大世族也是姻亲,潜在的能量不小。何况,对一个帮助外人谋夺自己姨夫基业的人,刘备无论如何都会有所防范。

庞统则不同,他为人坦率,同刘备说话直来直去。虽然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比诸葛亮晚,可是庞统入伙不久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和诸葛亮享受同样待遇。在书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地位,把其他人的地位都降低了,庞统的职务前面就多了一个“副”字,低了诸葛亮一级。

刘备走到哪里都把庞统带在身边,可见,他对庞统的信任程度要超过诸葛亮。如果说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对此毫不妒忌,那是不可能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