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终下决心,旧党质疑

随着赵昱喊出让众人不要争论,众人纷纷停下话语,将目光集中过去,这盖棺定论终究要由赵昱来做出决定。

不过,无论新党、还是旧党的同考官,此时都是心中笃定,认为大局在握,旧党觉得赵昱会有所让步,不然就做的太过了。

而新党本来知道这次在名次上要有妥协,有些不舒服,结果却出来一篇引得众考官侧目的策论,而内容又倾向新党,这给了大部分新党同考官底气,觉得有望打破阻碍。

赵昱感受着众人目光,深吸一口气,他在朝堂上、皇帝前都能侃侃而谈,更何况是面对一众同考官:“诸位,科举本意是为国取士,只要有才之人被选出来了,那便足够,至于名次如何,反倒在其次……”

听到这里,旧党同考官心头大定,露出笑容,而新党同考官则是面色凝重,神色微变。

没过多久,赵昱继续说道:“只不过,我等考官行事,既要对得起江山社稷,也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所取之人,不光是一科之贤才,还关系着往后朝政,更进一步来讲,还事关后人评论。”

“我等受皇命在此担任考官,就该谨记公正,不因私废公!”

说着,赵昱的目光落到了郭臻的那份考卷上面,他的这番话、这个动作,令房中气氛逆转,在场众人如何还听不出来,这些话只是前奏。

果然,就听赵昱接着说道:“这份考卷,当点为头名!”

这下,知道内情的张轲、罗山、王陵等人,脸色齐齐大变。

众多旧党同考官更是瞪大了眼睛,他们不信赵昱会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一次科举,好处全被新党占了,新旧两党很可能撕破脸皮,到时就算皇帝要平衡派系、异论相搅,也要理亏。

紧接着,有人拍桌而起,却是名旧党同考官:“赵次辅,你莫要欺人太甚!”

他这话可谓犯上不恭,但赵昱并未追究,只是淡淡地挥了挥手。

赵昱知道,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就必须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可能到来的反击,可为了显示出对郭臻这份试卷的重视,他还是决定坚定想法。

若是事事妥协,这法也不用变了,这样的想法,赵昱早就有了,如今不过一个契机,新党渐渐站稳,也是时候试探对方的底线了。

是以,赵昱不顾重压,斩钉截铁地说道:“去取原卷,开封填名!”

“这……”诸同考官面面相觑,弥封官则是转身离开,而今名次已经定下,就要准备名单,好传于礼部,放榜天下。

但还有许多旧党同考官不愿认输,先是拿眼去看张轲,发现后者并无出面的意思,终于有人忍不住指责起赵昱来:“赵次辅让我等秉持公正,自己却是私心作祟,才做出这等选择!”

“嗯?此话怎讲!”赵昱眼睛一眯,有无形威压散发出来,这是养气养望而成的气场。

那说话的同考官年龄不大,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不过能成考官,至少也是进士,而且多为学士,这男子便是翰林院学士,名叫曹达。

面对赵昱质询,曹达不见半点退缩,梗着脖子说道:“这张考卷纵然所写不凡,可太过偏颇,我大明立国数百年,历代天子励精图治,可到了这考生口中,天下间竟是漏洞百出,江山仿佛即将倾覆。”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历代君臣,越是治理天下,天下就越乱?”

“古时民风质朴,万世秩序更易展现,所以先贤所言,才能贴近本质,这是行之于四海皆准的道理!”

“大明立国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一样能去繁琐、见本质,立下的规则章程架构天下轮廓,经过几代君王的治理、发展,人道只能越来越好,但照着这考生的说法,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曹达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赵昱听了后,却是摇头说道:“你这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初始之时,前人搭好了架构,后人只要完善,就必然是在发展,但你又如何知道,前人所说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赵昱见曹达要出声辩驳,却是摆手道:“你且不要争辩,我只问你,前人所言,你真看懂了么?真的看明白了么?又或者说,真的看过么?若是没看懂、未看明,甚至根本就没看过,便说今时已达到人道巅峰,未免有些武断。”

大明的诸多学派,以前人之言为本,各自解释,然后收集今时情形去完善人道,对此多有争论。

曹达的脸色冷了下来:“赵次辅这是倚老卖老么?欺曹某看的书少?”

赵昱皱起眉头说道:“你既然指责,至少要言之有物,而不是依着自己的感觉。”

“就如江南之人去了辽东为官,不管是地理风貌还是习俗都迥然不同,是否就要加以指责、责罚?”

“你不去了解、引导,只认为心中之念才是对的,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就是错的,非黑即白,如何牧养一方?”

赵昱这话中已经有了一丝火气,这些天被考卷弄得心烦,是以此时的话也没有丝毫客气。

那曹达正是出身江南,中进士后居于京城,最近有传闻,说他要外放辽东战乱之地,不知真假,赵昱的这话显然隐含警告,给其他跃跃欲之人当头浇了盆冷水,让他们意识到赵昱并不是好欺负的。

或许民间有人说赵昱为人耿直、不记私仇,但能进入内阁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的,岂是易于之辈?

那曹达激愤之下,才能初生牛犊不怕虎,听了这话后,心里却是凉了半截,终于冷静下来。

正巧这时,王棱、夏震等弥封官带着考卷回来,打断了屋中尴尬。

这些考卷是从几千份里挑选出的,照所属省府划分,分门别类,发动诸多人手按名次对应抽出,才能在短时间内整理出来。

接着就是拆封,将名字按名次填进去,有专门官员负责读名,赵昱也不耽搁时间,试卷一来,便催促众人动手。

读名的过程不长,却勾动人心,因为一些考生和在场考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一个个名字被念出来,多少都有人为之动念。

从后往前,依次排列。

“第三名,江西省,刘靖!”

这个名字被念出之后,众人神色微动,他们多少知道刘靖的名声,也知道刘靖善于揣摩人心,怀疑那篇策论出自他手,却没想到现在就听到了他的名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