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兵事革新,大佬围观

郭臻论了北疆兵略后,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继续写道:“当今之事,兵锋不可轻起,盖因财与器不足。”

这话一写出来,立马让朱常英神色一凝,不由想到了与赵昱讨论兵事时赵昱的论调。

朱常英支持赵昱变法,大部分官员、百姓都说他们是君臣一心,可实际上,两人也有分歧。

在朱常英看来,大明与后金交锋渐渐处于下风,这是大明军队积弱所致,是以在他心中当务之急是强军。

这也是朱常英所处地位决定的,身为皇帝,代表整个大明,但从继位时起,不但边疆常有战事,国内也有叛乱,除了征剿农民起义时多有胜仗,在对外战事特别是和后金的战事上,大明军队败多胜少,搞得越来越被动,不得不放弃一些土地。

这些放弃的土地尽管大多贫瘠,不利于耕种,但在皇帝眼中,却有耻辱之感,心中悲愤,这才迫切想要变法,要等强军之后洗刷耻辱,恢复大明太祖时期的疆界,甚至期许重现万国来朝的局面。

而赵昱的看法却是不同,这位新法掌舵人认为:国之大政在农兵,以农事为急,不可在兵事之后。

由此发展出一个观点,即财政是一切的基础,朝廷的财政局面如果能够改变,那兵事问题自然能够有所改观。

在赵昱看来,大明的主要问题不在积弱,而是积贫,后者是因,前者是果。

赵昱曾言“太祖知不废农事,方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以他施行新法的步骤,是先着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等国家富足了,军事自然强盛。

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和朱常英迫切想要改变屈辱局面的目的,并不统一。

只不过,当前大明有志变法,又足以坐镇中枢,且不惧其他重臣攻讦之人唯有赵昱。

朱常英没有选择,便顺着赵昱性子,一步一步施行变法,但毕竟要施加影响,所以在市易法等新法尚未正式施行时,就开始考虑兵事改革了,也催着赵昱尽快施行,与其他新法并列。

只是皇帝的这种想法,难免要受到抵制,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知晓军队不可轻动,不然就是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没有多少人应和,更无人上禀切实可行的方案。

如果不是新加入新党的几人,急功近利想借兵事革新之机,将手伸进军队,朱常英的这个想法根本别想拿出来,更不要说被放到殿试上成为考题了。

大明皇帝看似尊贵,一言能定人生死,但归根结底,这个地位的权力来自治下众人,一旦满朝官僚联合起来,便是皇帝也要被架空。

皇帝接触的是官,而真正治理天下的则是官与吏,这也是历代不少皇帝引入宦官或者外戚,来平衡朝政的重要原因。

臣子面对皇帝,不管当面表现得多么恭敬,一旦涉及到利益,少不了一番争论,有的时候,也有朝臣当着皇帝的面争论。

这种局面下,朱常英在殿试中抛出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要从朝中反对势力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则是借势为之,聚集民愿民望来积蓄大势。

当然,在这里面,朱常英也有一点期待,希望能在考生中发现一二对自己胃口的见地。

在看到郭臻对北疆战事的预测、分析时,朱常英只是惊异,而当郭臻言及兵事,写出来的话明显与赵昱相近,才真正让朱常英上心起来。

皇帝的面色变化,逃不出旁人的关注,几位内阁大学士给足礼仪后,便也走来站到朱常英身后,随即把目光投注过去,待看清纸上所言,表情顿时各异。

“这郭臻竟然反对边军出塞主动决战?这个决策倒和兵部的看法相似。”陈缜一愣,视线不动声色地在赵昱、常衡脸上扫过,猜测是不是二人事先指点,但注意到两人的惊容,又是一愣。

王朗曾在‘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督导战事,对兵事所知不少,看了郭臻所言,细细一想,觉得有理,不由暗暗惊奇。

跟着几人看到郭臻的那句“财与器”,更是脸色皆变,尤其是赵昱,心弦一动,将心神集中起来去看。

接下来,郭臻毫不顾忌地谈到了新法,称若单纯为增强军力,那新法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渐渐废弛,由理财转而为敛财。

朱常英在场,又位于考场之上,几位内阁大学士之间虽有龃龉,还不至于爆发,但从陈缜的眼神中,还是能看到一丝冷意。

陈缜故意轻咦一声,接着看了赵昱一眼,露出嘲讽之色。

实际上,变法开始不久,陈缜就说过赵昱沽名钓誉,所谓变法,看似为国为民,其实惠民只是附带,本意还是充盈国库,等于是与民争利,不过是逼迫利益团体让出部分利益给百姓,让民间暂得好处,以此来怂恿民意支持变法。

所以,陈缜这一眼就是嘲笑赵昱,暗指郭臻也已经看出了这一点。

对于陈缜的嘲笑,赵昱没有回应,他皱眉看着考卷,想着那一句“财与器”中的“器”代表着什么。

莫非是指代兵刃、火器?

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王朗、常衡心里。

至于朱常英,则是眉头紧皱,眼中矛盾之色越发浓郁,既有针对郭臻的,也有针对兵事的,这革新兵事正是他这位皇帝在背后推动的,可看了郭臻的文章,又将心中担忧给放大了,所以就在想那“器”中是不是能有转机。

接下来,郭臻没有让几人多等,他笔走龙蛇,一个个字迅速成型,构成句子:“有财方能养器,可分为人心之器与军阵之器。”

一句之后,洋洋洒洒几百字一气呵成,阐述了心头之念。

原来,那人心之器是说,要在天下人心中树立一种观念,具体的方法,并非是要用政策律令去强行推广,而是通过招募、后勤等诸多方面,还有在民间倡导一些看似简单的口号,以此来实现目标,这里面甚至提到了练兵与军纪,却唯独没有提到具体的兵法战术。

而后,那军阵之器就容易理解,指的就是战场利器,郭臻还提到了改良火器以及火器用法的点子,令朱常英、王朗看了之后深受启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