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汉奸可恶,策动蒙古(第4更)

大同城街道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城外的烽火让这里更加混乱,巡抚衙门的衙役敲着锣环城行走。

“铛!”衙役敲了一声锣,叫喊道:“东虏犯境,大家当生死同心共守大同,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往衙门口集合。”

巡抚叶桂正在组织壮丁,想关键时刻能助守军一臂之力,商盟护卫及郭臻留在城内的亲兵统一听从杨巍调遣,随时准备协助守城。

城外的大火燃烧了两天,杜尔滚在焦急中等来了想见的人,往南巡逻的斥候带来了一个大明人入营。

那大明人衣衫破旧,露出的半边胸膛冻得通红,脚下是一双草鞋,头上戴着一顶斗笠,看上去极像一个逃难的百姓,进了清军大营一点也不慌张。

那大明人见到杜尔滚后,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柄匕首割开大腿内侧裤子上的补丁,从夹层中取出一片薄如蝉翼的布片,其上有米粒大小的黑字:“王爷,这是家主命小人送过来的!”

亲兵呈上布片,杜尔滚拿着细看,他自幼在黄台基的督促下学习汉字,读写都没有困难。

一看之下,杜尔滚大喜过望,将布片扬在手中,问道:“你家家主是谁?”

满清在漠南和大明的关系一直被岳拓掌控,杜尔滚并不了解其中详情。

那人垂着脑袋没有回答杜尔滚的话,低声说道:“我来的路上见大同镇参将郭臻的骑兵到达朔州,听说要前往偏关。”

杜尔滚没有继续追问,将布条小心折叠放好,冷笑一声,咬牙自言自语:“他想逃!”

“这小人就不清楚了!”

“你退下吧!”

那大明人得令,眼神恢复畏缩状态,神情举止就像一个朴实的庄稼汉,若他不有意显露,很少有人能看出他的真实身份。

杜尔滚暗自佩服晋商能派出这样的信使,晋商当中并非没有能人,只是不能为大明朝廷所用。

一个时辰后,清军收拾营帐,开始往东南方向赶路。

大同总兵虎巍看到清军走远,心里却丝毫轻松不起来,因为石拂岭就在东南方。

这场战争发展到现在,更像是一场心理较量,谁也不愿意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托克托草原东岸。

察哈尔骑兵和土默特骑兵相距六七十里驻扎,额哲和俄木布汗都想改善两部的关系,但面对相互仇视的牧民毫无办法。

四个骑兵从杀胡口出塞在郁郁葱葱的两山之间飞驰,狼山和老鸦山看上去悄无声息,实际上其中隐藏了无数大明人,丰州滩的明奴几乎全部隐藏在和林格尔山区。

信使一天一夜不停到达黄河岸边,面见额哲后呈上两封书信:“大明宣大总督邀请蒙古大汗共击东虏!”

一封信是徐弘基的正式文书,一封是郭臻的私信。

信使是郭臻的亲兵,熟悉草原:“东虏已深入大同,大汗只需截断张坝草原的粮道,宣大镇事后必有重谢!”

“怎么谢?”额哲看完后将书信折上。

“十万个精制箭头,另加两千柄弯刀!”这是郭臻私自做主许下诱饵,准备先解燃眉之急,等事后再找徐弘基想办法。

信使一句话拆成两半:“另外,我家大人愿意在君子津渡口建立专门为察哈尔人准备的集市!”

蒙古人从不是大明坚定的盟友,郭臻在草原时双方有共同的诉求,且每次与满人交战明部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一次完全将希望寄托在蒙古人身上,郭臻心中忐忑,不得不许下足够的诱饵。

“土默特人也会去吗?”

“当然!”

额哲进退两难,他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他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兼并的阿鲁喀尔喀部众。

去年冬天,额哲率阿鲁喀尔喀部落攻明为车臣汗报仇,翻过年立刻与大明联手攻击满清,根本无法说服新归附的部落。

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蒙古人、满人和大明都没做好准备。

无论这仗打不打,样子总是要做的。

又过了两天,在杜尔滚到达石拂岭下的同时,土默特一万骑兵向张坝草原方向移动,察哈尔三万人骑兵则缓缓西进至丰州滩,那里正对满清据守的德胜堡。

三月十七日,徐弘基收到斥候探报,说杜尔滚亲率大军往石佛岭杀来了。

徐弘基听到消息,背手皱眉,这让眼前的斥候有些局促不安,过了好一会,徐弘基才下令道:“令山西总兵王朴率部来石拂岭下!”

“遵命!”

传令兵急速下山,徐弘基走出营寨,再次绕山岭转了一周。

春天空气湿润,圆溜溜的大石头间隙中一些绿草在努力的生长,这让他想到自己的处境,这座山岭的背后就是大明的京师,他退无可退。

从杜尔滚率军杀向石佛岭开始,徐弘基命郭臻诱敌的计划,就基本上算是落空了,不过,他暂时还不准备让郭臻过早投入石佛岭战场,他要把郭臻所部骑兵当做一支奇兵。

徐弘基一路走过,四周的守军都是熟悉的脸孔,有从南直隶家乡过来追随他的,有在京畿南三府投军的,也有在郧阳招募来的,进入武毅军都是他麾下的好儿郎。

随着时间推移,斥候往返越来越频繁,马蹄声也越来越急促。

“报,东虏先锋到达百里之外!”

“报,东虏到达五十里外!”

“报,东虏到达关前十里!”

徐弘基站在石拂岭的山顶眺望,看见关前大道上旌旗招展,清军骑兵滚滚而来。

山顶上响起集合的号角,武毅军各自就位,火器营最后一次检查火铳、石炮,将火绳环绕在腰上准备点燃,弓弩手将弩箭盒摆在身边。

床弩是武毅军特有的装备,大明的火器制作低劣,鸟铳和三眼铳射速和射程均比不上弓箭,准星又差,两年前,徐弘基为了对付高祥的铁甲骑兵,特地找工匠制作了笨重的床弩,在中原征战中屡建奇功。

徐弘基到了宣大镇后,虽然十分重视火器,但床弩也一直保持了下来。

徐弘基挨个营巡视,一路喝骂:“都给老子醒一醒,别再糊里糊涂的,拿出打高祥的气势来,就像宣府守军在长城上干他们一样,莫丢了武毅军的威名!”

徐弘基的喝喊虽然粗鲁,但军中这样直接的骂声,往往更容易激发士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