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三人表态,御史弹劾(第4更)

张煌往前迈动半步,虽然郭臻的眼睛一直盯着手中茶壶,但他总能感到郭臻的眼睛在看他的脸。

张煌刚想开口,郭臻端起暗褐色的茶壶,一缕淡黄色的茶水冲破水雾,注满三个白瓷杯:“三位,请用茶!”

郭臻嗓子有些沙哑,声音有些沧桑:“二十年前,本王荣登状元之位,受先帝密令前往草原合纵连横。”

“本王本是一介书生,出入杀戮不断的草原,也只是想为大明抑制后金崛起。”

“本王在蒙古十年,没睡过几次安稳觉,漠北朔风寒冷,满人如利剑一直横在本王的咽喉,那种滋味天下几人能懂?”

郭臻微闭双目,似乎在回忆那青春年少、金戈铁马的岁月:“之后本王追随岳父魏国公征战宣大,虽然有心除贼拒敌,奈何朝廷腐败,奸人当道,以致魏国公惨死,而本王也不得不远走江南。”

“不得不说,江南的富庶安逸比之草原征战的艰险困苦,简直如天上仙境。”

说到这里,郭臻稍作停顿,摆手示意三人不要拘束,取杯饮茶:“魏国公对本王说过一句话,‘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所以这些年来,本王不敢有一丝懈怠,魏国公之初心为大明,本王之初心为天下百姓!”

郭臻说话的时候,杨巍起身上前,姚启和张煌紧随其后,恭谨端起小小的白瓷杯饮完茶水。

这些年,杨巍一直追随在郭臻身边,对郭臻说的每一步经历都深有体会,姚启和张煌则听的入神。

“东虏南下,破国灭家时,本王也曾感到彷徨,直到剃发令后,本王与江南诸位齐心协力收复江南,本王终于知道自己能改变这个时代!”

郭臻在笑,自信的笑,收复江南奠定了郭臻在大明朝堂的地位,对面三人听到这里,都以为郭臻想说以他的功劳封摄政王理所当然,那确实是郭臻最辉煌的时刻。

郭臻将三人的神色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暗暗摇头:“唉,我的追求有谁真正能懂呢?”

往昔郭臻曾因此感到孤独,现在他已经习惯,身为大明宁绍总兵时不同于在塞外流浪,身为大明楚王时,又是一个境界。

三杯茶饮尽,三个茶杯归位,张煌先前准备说话,被郭臻突然开口堵住。

郭臻召回的三个督抚,就张煌没有表态了,他斟酌词语,轻咳一声拱手道:“王爷力挽大明江山,天下无人能及,理当登上摄政王之位,只是……只是如今天下未定,延平王在闽粤蠢蠢欲动,王爷此时登上摄政王之位,下官担心会授人以柄,使天下民心动荡!”

他硬着头皮说完这些话,双腿已经僵硬,他担心引发郭臻的怒火,毕竟有再充分的理由,在这时候说出反对的声音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张大人此言差矣!”杨巍先站出来反驳:“南京是大明留都,朝堂上尊卑有序,难道王爷晋升摄政王,还需延平王恩准吗?”

“郑氏领闽粤二地,本答应向朝廷进贡田赋,但我听说今年郑氏以粤地受灾为借口,截留了五成田赋。”

“粤地风调雨顺,这般拙劣的借口只能欺骗朝堂诸公,这说明延平王早有不臣之心,如今闽粤等同藩镇,张大人反而要纵容郑氏,恕我不敢苟同。”

姚启与张煌同是浙东人,说话口气要舒缓许多,也站出来道:“郑氏蠢蠢欲动,朝廷理当针锋相对,不可露出怯意,依我看郑珑此人没有雄心壮志,做大事而惜命,朝廷要是足够强硬,郑氏不敢轻举妄动!”

张煌见身边两人同时驳斥自己,显得他先前的反对非常不合时宜。

杨巍冷声道:“王爷夙兴夜寐,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朱家江山,魏国公死在小人之手,王爷在南京也屡遭险境,朱家还有什么脸面立在朝堂之上。”

他一向充满了斗志,胸中如有烈火燃烧。

郭臻停下泡茶动作,靠在舒适的椅子上,直视张煌道:“张煌,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也知道,延平王本已安安稳稳过了两年,为何今年会蠢蠢欲动?如今陛下与本王,只有一个人能在朝堂上说话,你以为谁更合适?”

张煌惶恐,跪地叩首:“下官愚钝!”

“浙东义士,江南诸生,为反剃发令而起,不是为了维护朱家江山而起,也不是为我郭臻而起,你们下去再好生想想吧。”

漫长的会谈后,三位督抚退出楚王府,在南京朝臣眼里,这三人俨然成了楚王郭臻最忠实的爪牙。

送走三人,郭臻起身前往厢房,他突然很想去看看那两只海东青。

年初起兵过江发动江北战事后,郭臻前次返回南京匆匆忙忙,这次回到南京也是忙忙碌碌,再无闲情雅致去喂养那两只海东青。

能臣如鸟,鸟如能臣,驾驭群臣之术,郭臻已是了然于胸。

姚启说郑珑做大事而惜身,江南士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初剃了发的人,没有脸面再来直谏反对他,没有剃发的浙东人早已投在楚王府的帐下。

前几年,郭臻让陈珑执掌大权,又限制能与陈珑抗衡的杨巍,势单力薄的浙东士子为了在朝堂站稳脚跟团结一致,彻底投靠楚王府。

而复兴社士子呢,当初满清攻破江南时,有几人没有剃发?

七月下旬,大明三地督抚联名上奏,请封楚王郭臻为摄政王,内阁首辅马英附议。

工部尚书张维闭口不言,刑部尚书张肯、户部尚书堵锡愤而递交辞呈,吏部尚书陈珑还躲在家中养病。

与此同时,都察院十三名御史联名上奏楚王郭臻飞扬跋扈,不尊朝纲。

内廷反应迅速,小太监传旨,十三名人被撤去职务,贬至湖广军中效力。

御史弹劾楚王郭臻引发的反应可当做郭臻对反对者的处置方式,因为从种种迹象表明,皇帝的玉玺虽在宫中,但没有掌握在隆武皇帝手里。

朝堂内外群情汹汹,次日,又有四个不怕死的御史再次上书弹劾。

这次朝廷的惩罚极为奇怪,内廷传旨,将这四人驱逐至海外岛屿,不遇赦令,不许再返回。

结果如郭臻料想的那样,朝堂虽然还有不同的声音,但却无人再上书弹劾他。

对在南京城中为官的朝臣来说,海外岛屿瘴气丛生,远离故土,骨肉分离,被贬到那里是仅次于斩首之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