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郭臻北上,姚启汇报

两淮区域自古以来与南北皆不同,两淮盐场天下闻名,因此造就了富庶扬州,同时也养活了一群走私盐枭。

但两淮多年来苦于淮河洪水泛滥,常有饥荒发生,凤阳、盱眙都在此列。

两淮宗族势力极强,民风剽悍,百姓穷则思变,当年明太祖靠着两淮一帮凶悍之人起兵驱走了蒙古鞑虏。

明军在淮扬开辟战场,与本土豪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所以郭臻才在开战之前公告天下,免除各地三年的税赋。

所谓豪强也是墙头草,谁对他们好,他们也就倒向某一方。

郭臻盛怒之下把呈文送到兵部,王逝没有急于做出举措,果然不假,半个时辰不到,徐炳又气喘吁吁的跑回来道:“王尚书,摄政王传令此事暂且缓一缓。”

王逝口中答应着,回头把捷报放入抽屉的最下一层。

大战才爆发,郭臻不会随意处罚大将,郑谦即使有过,但也攻下盱眙拿下首功,朝廷对武将苛刻会让将士心生不满。

如果北伐战事进展不顺利,过几个月郑谦难逃责难,反之,这件事不会再有人提起,为防引发争议,他把此战的主功记在孙敬身上。

淮扬之战是一根引线,很快要引爆大半个大明,郭臻原本想在南京坐镇,但盱眙的变故让他对那里的局势有些不放心。

郭臻熟悉军中结构,郑谦在盱眙斩杀数千百姓的消息肯定隐藏不住,但绝没有可能这么快出现在军报中。

从急报上标注的日期看,收复盱眙在三天之前,郑秋正在淮安城外与齐尔哈朗对峙,没有机会踏足盱眙城,郑谦不会在军报中提及自己滥杀无辜,那么一定是孙敬给郑秋上的密报。

军中争功是常有之事,但这件事一旦被郑谦知道,看似亲密的兄弟之交很可能会反目成仇。

郭臻思虑了两天,觉得自己有必要到江北坐镇。

大明摄政王出行,不像从前那样便利,足足费了三天时间准备,摄政王府亲卫队总兵吕毅率三千兵马护送摄政王郭臻离开南京,过江进驻扬州。

明军首胜,摄政王郭臻突然来扬州压阵,让淮扬诸将绷紧心中的弦。

沿途所见,扬州府运河两侧稍现活力,但远不如从前的繁华,盐商遭打击后,这里很难再恢复往日的景象。

扬州府现在到处是难民,北民不断南逃,除了少数手艺人,多数人只会种田,江南人多地少,这些人到了江南也没有生计来源,造成这几年苏松等地盗匪乞丐渐多。

杨巍在任南直隶总督时,命江防水师严防北民南渡,并把苏州和松江等地的乞丐驱赶到江北,姚启到南直隶后延续此策。

明军收复扬州后,曾没收委身满清乡绅的土地分给北民,但只是杯水车薪。

盱眙县令朱则正拼死守城,恐怕也是担心明军收复盱眙后没收他家所有的田产吧。

募兵也是难民的一个去处,但更多的人还是指着南直隶府开设的粥棚为生。

听闻摄政王郭臻驾临扬州城,姚启抢先一步过江,安顿接待事宜。

郭臻骑马不乘轿,他虽然命府兵驱走沿途的大部分难民,但很多东西还是逃不了郭臻的一双锐眼。

郭臻本为监督战事而来,到了扬州后才发现江北的局势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他去年在江岸斩首杜铎并四千满清俘虏祭祀扬州死难百姓,在扬州的名声很好,扬州本地人多设生祠供奉。

姚启在运河边接上摄政王大驾,一直陪在郭臻左右,他以前不会骑马,江南文人没几个会骑马。

就是知道郭臻不喜乘轿,他特意学了骑马,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他是干练的官员,从安庆到湖广再到南直隶,没有一处让郭臻不放心。

郭臻在路上没有多问,一直等入城安顿下来,才问:“扬州府的难民是怎么回事?”

摄政王开口询话,俨然带有不满之意,换个旁人这可能是坏事,但对姚启这样精干的官吏,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什么叫上达天听?

聪明的人从不会让机会白白从手边溜走,姚启专门学会骑马,就是为了有朝一天能陪在摄政王身边,多几句说话的机会。

姚启没有急于回答郭臻的问题,而是先用一个庞大的背景引出自己的话题:“王爷,流民一直是大明的大难题,先帝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最终致江河沦陷,不是败于满清之手,而是败给了日益壮大的流民。”

郭臻微微点头:“不错!”

姚启又道:“江北流民南逃,对满清是坏事,但对大明也不一定是好事。”

“王爷去年收复扬州,杨尚书和下官掌管南直隶事,在扬州募集了三万府兵,李将军又在扬州府驻有大军,仍然盗匪不断。”

“流民众多,盗匪层出,本地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人抱怨不如归于满清治下。”

郭臻脸色微变,此话乃是大逆不道,不过他执心不重,不会因为有人说不好的话而见怪,皇帝也难免的被人骂,何况他只是摄政王。

姚启不怕郭臻发怒,接着说道:“朝廷运粮过江的禁令尚未解除,扬州粮价如今是三两银子一石,一江之隔的镇江则是二两银子一石,走私不断也是盗匪众多的原因。”

限制粮食过江是为了削弱满清实力,江北百姓因此受难,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虽有走私,但有禁令和没有禁令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

上位者不是来听你诉苦的,你要是做不好,有的是人愿意坐这个位子,姚启深谙做官之道,他接着说道:“流民不可聚于一地,否则没有重兵弹压,定会生乱。”

“眼下,杨尚书命人在湖广和浙江等地勘察矿山,矿、银皆不缺,唯缺人手。”

“江南几家造船坊和武器工坊多雇佣本地人,薪酬颇高,沿江走私者运粮到江北,贩人到江南,只要有利可图,禁令就会催生暴利。”

“只靠粥棚救济,流民整天无所事事,定然滋生事端。”

“昔日安置流民需要提供田地和粮食,今天各地工坊兴起,又多了一个容纳流民之处,臣请重编大明户制,让北民入南户。”

以前大明安置流民时,常由朝廷主导,救一时之急,灾荒过去,流民各归原籍,姚启的思路是在大明原有安置流民的思路上更进一步,把流民彻底转化为手工业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