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种稻补完

准备种稻(补完)

连着几天都是大好的太阳,麦子晒得很快,庭霜几个挑了麦子到磨房。

村里只有一个磨房,是李昌富的远房亲戚李拴柱经营的,不但散花村,邻村的收了麦也在这里磨,靠着这个,李拴柱家境颇殷实。房里有一头健骡,每天不停的拉磨,一天可磨三百多斤的小麦。孟家地少劳力多,第一个收完麦,第一个晒完,第一个来磨面。

磨房里有个大磨,中心有个圆洞。上方梁上挂着个大木斗,底部小洞接个小竹管,对准磨盘的圆洞,斗里的麦子可以如细流般流到磨眼里。

磨旁边是面柜,柜上面是罗面用的木框罗,有粗孔的头罗,细孔的二罗,罗里磨成粉的碎麦随着木罗不停摇动,把面粉漏在柜里,麸皮留在罗里。第一次罗出的面就叫头罗面,比较粗糙,再用细绢罗第二遍叫二罗面,才是普通人家吃的白面,罗第三遍的是飞白面,是富贵人家吃的或是做高级点心用。

庭霜要求把麦子分成两半,头罗面和二罗面各一半。李栓柱提醒他这样太浪费,一般普通庄户人家大多吃头罗面,白面都是很金贵舍不得动用,留着过年包饺子或是给老人病人吃,或是待客招待姑爷姑奶奶的。

所以一般农户收下麦子除了缴税纳粮,留给自家吃的大多是头罗面。还有红薯土豆包谷杂粮什么的搭配着吃,省吃俭用也过得去。

庭霜笑了笑,没有解释。小叶来帮着种稻插秧,总不能让人家吃那粗糙的头罗面,还有老四正在长身体,读书也辛苦,不吃好也不行。老二嘴巴也挑,不是抱怨嘴里淡出毒蛇猛兽来,就是肚里的小蛔虫在哭泣,也是个难伺候的主儿。

所以,庭霜挑着白面回了家,村里人知道难免又数落他不会过日子啥的。

晚饭时,小叶看自己碗里是白面馍,孟家兄弟却吃棒子面窝头,心里老大过意不去,愈发在地里用心。

几个兄弟加上小叶,五个大男人,再加上有了耕牛,楚老头全力负责家里和后勤工作,一天往地里送五顿饭,干得比一般人家更快,几天后,原来的土地已经翻过,荒地也平整过,张五哥已经把稻种运来,接下来就是育苗。

小叶以前在乡下干活,对种稻很熟,只是家里人多地少,实在糊不住嘴,所以就进城打工。现在重拾旧活,自然不在话下。

先是教庭霜怎样选种,把稻谷倒入盐水中搅,过一会儿瘪谷慢慢上浮,下面就留下饱满的稻谷,选择好谷子后,就是育秧。

小叶观察着孟家的场院,觉得有些奇怪:“你们有没有觉得你家菜地的菜长得特别好?南瓜也比别人家的大,豆角茄子什么的长得又快又好,前天刚摘了豆角,今天那些小豆角又长起来了。”

“哦?”庭霜也东看西看,院里的果树果实累累,豆角架一把把的豆角垂得很低,地里的菜青绿欲滴,池里的莲花开得旺盛,尤其是靠近池边的植物,鸡头米什么的更是大的不太正常,就象打了激素一样,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激素或是生长素啥的。

庭霜也说不上怎么回事,只能归功楚老丈。

“前些天李大娘来时也这说过,可能我们天天看着,就没觉得,肯定是楚老丈善于拾掇,你看一根杂草也没有,还围了竹篱笆防着小鸡进去乱叨。”

小叶说:“就算他会拾掇,也不可能让菜长得快呀。我觉得可能是你家的水好。”

“我家院里的小池塘下面是一眼活泉,可能那个水质好。”

小叶决定就用泉眼的水育苗,院子后面开块平地,挖个排水沟,把池子里的水引过去,种下稻种。果然,稻种比预计的提前出苗,长得也旺盛。

“看来你家的水真的很好。”小叶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庭霜看着地里的秧苗,喜滋滋地说:“插好以后,可以在稻田里养鱼,鱼可以吃稻田的害虫杂草,拉的便便可以当肥料,还可以翻动泥土分解肥料。”

小叶看着他很惊讶:“你很懂啊。”

庭霜谦虚地说:“我是在书上看的,几千年前的《养鱼经》是世上最早的养鱼书,就记着很多养鱼上的事了。从唐宋时就开始多种鱼混养。到明代就出现定时定量定质投饲料的养鱼方法,鱼桑一起全面发展,很了不起呢。”

“你说的那是池塘养鱼,不是稻田养鱼。”小叶说,“听说南方有稻田养鱼,可是我不明白,稻田怎么养鱼?鱼把稻苗吃了怎么办?”

“稻田里主要是养草鱼,草鱼吃草不吃稻。”

“可是草鱼又不是人,分不清草和稻苗啊。”

“草鱼是先吃动物食料,然后才吃草的,嫩秧苗又嫩又甜容易被鱼吃,所以要在苗长了几天之后再放鱼。”

庭霜搜刮着前世学来的东西,后悔当初上学时没好好学,现在又还给老师了,想瞅着没人时看能不能能用接收器偷偷联系到吕教授问问他。可是问他估计也不顶事,因为古代现代的气候变化太大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变暖。其他还好说,种地可是和气候密切相关,现代的种地知识再丰富再先进,拿在古代来用也要谨慎,得多跟当地人请教才行。

“我也就是嘴上会说,只是从书上看到一点皮毛,真要实干就不如小叶哥了。”庭霜说这话倒是真心实意。

“看来你得指挥别人干了。”小叶愈发欣赏他的谦虚了。

庭霜嘿嘿一笑:“一到实干的时候,我就不中了。这次你当指挥,我听你的。”

记不得毛爷还是邓爷说了,要向专家请教,别不懂装懂半瓶子晃。

小叶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受重视,成就感扑扑地涨,见他诚恳,也就不客气地当地指挥来。

育好秧苗以后,就要在田里栽秧。

栽秧在农活里是重活。里正李昌富虽然骂庭霜不会过日子,但是看他家忙的时候,还是默许儿子过来帮忙。

除了四个兄弟,加上小叶,再加上李东升,六个劳力栽秧,还有被庭霜用糖球收买过的半大孩子们也帮忙运秧苗。

第一天栽秧,每人先吃一个鸡蛋讨彩头,小叶还拿了一束秧苗在秧田上扫了几下,嘴里念念有词道:“艳阳高照来插秧,丰收歌谣洒四方,盼望五谷丰登景,祝愿秋后粮满仓。”

很虔诚地好象在举行一个仪式。庭霜觉得挺有意思,在旁边嘻嘻笑,被他瞪了一眼赶紧做严肃状。

小叶在地头立好标竿,然后指挥:“眼睛看着前面再瞄两边,要横平竖直,要站好行。秧苗和全根下地,不能插浅了,也不能插深,就插这么深。”

小叶拿根小棍比划着,然后做示范,弯下腰刷刷插下几根秧苗才退一大步。

几个兄弟排开,学着样一根根插,刚开始笨手笨脚地拿根棍比划着深度,插得歪歪扭扭,速度也不快,干了一会儿,也渐渐上了手。

几个人全力以赴在地里没日没夜的干,楚老丈负责家里一切活计,喂鸡喂猪腌咸菜,做好后勤工作,天天往地里送饭,因为是栽秧期,一天三顿饭之外,还有加两顿点心,每天变着花样做吃的,虽然是普通的菜,却也做得极可口。

腌萝卜干,焖大葱,拌野菜,黄豆酱,小米面发糕,烤玉米饼,绿豆粥,红薯丝子窝窝,土豆饼等等,居然很少重复。

“我敢打赌,楚老丈以前肯定是厨师,而且是大厨。”庭辉很肯定的说。

庭霜头也不抬忙着手里活:“就你能,明摆着的事儿谁赌啊。”

栽秧是最忙的活,接着就是车水,加固田埂,薅头遍草。看着一大片整齐的秧苗,庭霜心情阳光灿烂,脑补着秋天粮食满仓的场景,对身边的人说:“这就是咱家第一笔投资。知道啥叫投资吗?”

“不知道。”庭辉说。

“简单的说,就是下本钱,以后可以得到利益,比如买果树苗,栽种下去以后就可以收果子。开荒种地,以后就可以得到收成,这就是投资。按时间可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懂吗?”

“懂。”庭辉嘴里叼着一根草,“比如爹爹给我们请好老师,提供最好的条件供书,希望我们考功名,这就是长期投资,结果他赔大了。”

其他人都笑起来。

“笑什么?”庭辉叹口气,“现在咱家象样的投资也就是这些地,还有老四。”

“切,你还指望在老四身上投资能到得什么。”庭霜笑了一声给他分析,“芝芝就算考上功名,也只是有做官的资格,要放实缺得进京上吏部投供,抽签,万一抽到穷省或偏远的省就不好了。上京补缺、上任、雇轿马、请师爷什么的,又得一大笔钱砸下去。上任也不能马上搞花样弄钱,还得借。再说,以芝芝的为人,你说他会干那种贪污受贿巴结上司的事吗?”

用现代白话来说,庭芝只能给家里带来政治资本,带不了多少可观的经济利益。当然,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还可以互相转换。

“这倒也是。”庭辉无可奈何地笑笑,“这小子一门心思就是做一代名臣,能名垂青史,让他当贪官,别想了。”

庭芝说:“当然了,我的理想就是……”

“知道了。”庭辉打断他,“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前你说了不止一遍了。”

“好。”庭霜站起来来准备继续干,“芝芝你先回去吧,好些天都没读书了,活已经差不多了,不用你再帮忙了。”

“就是。”庭辉推他,“你还是回家读书,准备以后为万世开太平要紧。”

大家又嘻嘻哈哈地笑。

庭霜表面上虽然开玩笑,心里却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志向很佩服的,暗自发誓要多多挣钱,把日子过好,给弟弟们结门好亲事,全力支持庭芝考功名当清官做一代名臣。

作者有话要说:壮着胆继续努力更新ing,自己给自己打气

插入书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