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朝堂激辩

承明殿。

宋仁宗刚一坐定,一大臣出列启奏道:“官家,欧阳大人此举太过荒唐,致使数千名本应考中的贡生落选,影响太大,性质恶劣,还望官家重新派人阅卷!”

另一人出列附和道:“臣听闻今日欧阳大人上朝时被千人围堵,场面一度失控,可谓天……”

宋仁宗听后猛然一惊,不等那人说完,忧心道:“欧阳卿没事吧?”

一人出列回禀道:“欧阳大人应该没事,臣今日见他照常到史馆修书去了。”

“那就好。”宋仁宗松了口气。

众人就此事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弄得宋仁宗颇为头疼,决定今日退朝,明日召欧阳修上朝再议。

兴国寺。

苏洵等三人刚用了中饭,正准备回房继续复习,准备殿试。只听路上有同样在寺内住宿的贡生议论着:“今天早上欧阳大人上朝的时候,在路上被千人围堵,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另一人道:“你见了?”

“我没见,今天上午正巧碰到住在咱们隔壁的钱生从寺外回来。我看他神色有异就关心了一下,一打听才得知他也参与其中。听说开封府衙都出动了,驱赶众人,欧阳大人才得以离开。”

“要怪就怪他自己学艺不精。我同乡程伯淳就在榜单之上,可见有学之士还是能上榜的,王兄你不是也入选了。”(程颢,字伯淳,程朱理学奠基人)

那人笑道:“哪里哪里,你不也入选了。”

“我不行,倒数第几名,差一点就要回家了。”

“我也好不到哪儿去,名次也甚为靠后。”两人一边客套着,一边朝住处走去。

苏洵等那二人走远后,叹了口气,道:“果然还是发生了,希望欧阳大人平安无事啊!”

“应该没事吧。”苏辙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苏轼缄默着,他没想到此事竟闹出如此大的风波,上千人围攻,这场面想想都害怕,不知欧阳修当时心境如何,又如何应对众人。

欧阳府。

欧阳修回到家中,看到家仆正在打扫庭院,院内到处都是纸张。他随手捡起几张,只见上面尽是些谩骂之词,有甚者直接写了篇祭文给他。他踩着满地的纸张,坦然地大步向前,走到厢房内,只见薛夫人唉声叹气,不由关心道:“夫人因何事发愁?”

“你说呢!我听出去采买的家仆说,外面关于你的谣言都传遍了,言辞污秽,不堪入耳。还有人翻出张氏那桩旧案在茶馆说起书来。”薛夫人生气道。

“让他们说去吧,夫人别往心里去才是。”欧阳修道。

“怎么可能不往心里去啊!你知道你得罪了多少人吗?今年京师不少王公贵族与朝臣家的公子都参加此次贡举,他们平时被数名先生言传身教,写得一手好太学体。你突然这么一改,让他们家的孩子纷纷落榜,他们岂会善罢甘休!如今可如何是好?”薛夫人担忧道。

“既来之则安之,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会坚持下去。”欧阳修语气坚定地说道,“官家让我主持此处贡举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岂能辜负官家重托选出一些无能之士!食君禄,不能为君分忧,上愧对于朝廷,下愧对于百姓。”

“话是这么说,但是如今事情闹得太大,若是官家抵不过众人的压力,最后恢复原状,你岂不是自讨没趣!”

“官家虽生性温和,但庆历年间毅然决然启用范公等人进行新政改革,此番魄力非常人所能及。他必定会赞成老夫此举!”欧阳修道。

翌日。

欧阳修被召上朝,刚一迈入承明殿,谩骂声肆起。不少与欧阳修交好的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参与到对骂中,场面一度失控。宦官高声告知宋仁宗即将上朝,大家才安静下来,站回原位。

宋仁宗来之前已经对欧阳修昨天的经历略有了解,晚上思量许久,基本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但毕竟此事太大,还是要听听群臣的意见。

一位最先出列,启奏道:“官家,我朝自立朝以来皆考此文,作文讲究音律、对仗无可厚非。欧阳大人此举致使数千名贡生十几年寒窗苦读毁于一旦,还望官家撤销此次名单,重新阅卷,以平民愤。”

作为当事人的欧阳修自然要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他出列启奏道:“为朝廷取仕的文章应文字流畅、平淡典要、负有内涵,对时务分析旁征博引、言之有理,熟读经典并学以致用。如今的太学体空洞无物、浮华浅薄,并且艰涩难懂、牵强附会,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只会夸夸其谈,对事物既没有分析,更无法考量他对圣贤之道的理解与实际应用。凡事不立足实际,不忧国忧民,不直抒己见,只为迎合贡举而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哗众取宠,与谄媚官家又有何异!”

欧阳修此话一出,立刻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刚开始还客客气气地辩论,后来愈演愈烈,直接在朝堂上吵了起来。有情绪激动者竟对欧阳修人身攻击、当众辱骂。

宋仁宗眉头微蹙、双拳紧握,怒吼道:“够了!”四下寂静。他平复下情绪,对诸位大臣道,“欧阳卿此举乃为朝廷选拔贤才,朕以为并无不妥!太学体略有艰涩,所写之文拗口难懂,改改也行。”

“可是……”一人刚开口,主旨内容还没说出,见宋仁宗怒目而视,马上退了回去。

宋仁宗平时待人随和,言辞鲜有强硬之态,这次一改往日作风,力挺欧阳修道:“此事不必再议,准备接下来的殿试吧,退朝!”

众人面面相觑,只得跪安退朝。

没多久,贡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殿试如期而至。苏轼、苏辙和同科进士们一同进入崇政殿候着,准备参加殿试。欧阳修等考官需要回避,所以苏轼并未见到自己崇拜之人。顷刻,宋仁宗走了进来,待大家跪拜行礼后便开始策问。苏轼以春秋对义荣获第一,苏辙也名列前茅。

事后,苏洵迫不及待地将两个儿子高中的喜讯写信寄回家中,殊不知信件派送两个月的时间差,程夫人已无缘得知儿子们高中的喜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