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忠义

第二章忠义

大概这里的时间和外界不同,我感觉不过十几分钟的功夫,就已经天色渐暗,几乎是肉眼就可见到太阳的移动,但是无论是城下的守军,还是城里的军队,都毫无动静,两边像是在僵持,城里的军队不动可以理解,就这么点人还想杀出去不成

但城外的军队不动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按理来说,外面的大军压境,城里面就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绝没有第二条路,要不就得是被杀,我虽然不懂军事,但是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差距几乎是不可抹平的,不要说古代,就是到了二战时期,人数优势还是最重要的。

大概再看了一会,守军忽然升起火来,火光冲天,似在厮杀,吼声震天,传到我的耳中让我心里也是一颤,我估计是那些人终于来攻城了,我回头看看城里已经走出不少身着粗布衣服的平民百姓,都有些担忧的望着城外。

我知道古代是有屠城的可能的,只希望那些军人不要太残忍,做出如此违背人道主义的事,我转身看向朱尘,他还是一脸古井不波的看着城外,没有任何动静,只是他站立在那就是无比的自然,收敛星月之光,融于自然之中,我自然的生出膜拜之感。

这时有一位身着官府的中年男人站上城头朝城外看去,他身边灵有一着盔甲之人看着他,那中年男人对身旁人道:“是霁云回来了,你让人做好准备开城迎接,希望他给我们带来援军,再不济多些粮食也好啊。”

他身边站着那个着盔甲的男人拱手道:“大人,卑职马上去安排,只是”

那人想要说什么,却被这中年人打断道:“不用多说了,全看天意如何,若上天护我大唐河山,佑我黎民百姓,定不会任由此等逆贼纵横,快去办吧。”

那人说的话掷地有声,另外那人终没有再说下去,我听到这里才醒悟,怪不得朱尘说他们还能再守一个月,原来是援军到了,这人的话像是在说唐朝,只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唐朝,唐朝历史上动乱不少,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篡位,神龙政变等等,但多是皇室斗争,看这里也不像大内皇宫,那么也只有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但是能有如此大声势的,更像是安史之乱。

但我对历史还不够熟悉,对安史之乱也就了解个大概,具体了解不深,所以也不敢妄下定论,想着朱尘给我答案,朱尘也不理我,依旧站在那看着那底下,我很有点郁闷,朱尘这神仙倒是跟庙里的泥塑没什么分别了。

没想到我刚一这么想,朱尘倒开口了,笑道:“庙里泥塑有何不妥多少人踏破门栏,三拜九叩,更有以身供养者无数,便是比起坐在金銮殿上的天子还要安逸的多啊。”

我有些不服的反驳道:“那些人拜的是泥塑吗他们拜的是神佛啊。”

朱尘满意的点了点头道:“不错,世人非拜泥塑,拜的是泥塑的形象,与其说是拜泥塑不如说是拜心里的神佛,既是心生,是人还是泥塑又有何别所谓诸佛法身遍处一切虚空,无处不在,亦不曾动,我如泥塑又有何妨”

朱尘一番话说的我哑口无言,只是这时候我却还不是很懂他说的话,我下意识的转移目光,就这么短短的时间里,那边的援兵已经攻过来了,我本来以为是大军杀到,城里人有救了,却没想到到了近前,人数却也不多,远不如外面守城的人所,大概也不过千人左右。

城里开门接应,那些敌军杀过来到一定距离却没有继续前行了,又退了回去,这些人顺利的进了城,我本以为这对城里守军也是一个帮助,有这千人帮助虽然守不住城,但看起来也都是精兵强将,勉力突围或许是有可能的。

那进城来的领头人,进来后,浑身带血,真是让我体会到浴血一词,那个将军一进来,半跪在地上对之前那个身着官服的中年人道:“末将,末将无能,带不来援军,辜负大人的期望和嘱托,只三千人旧部愿随末将前来,请大人定罪。”

那人说完,城里的军士都听到了,我本以为这种话定是会让军心动摇的,就算杀了主将开城投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个将军看起来勇武,但实在是有勇无谋。

出乎我意料的是,城里的百姓和军士听了他的话,居然无人言他,倒是有人开始抹泪,尤其是城中百姓,甚至有人嚎啕大哭的,之前那大官站在城头对底下道:“南将军,你尽力了,就是我大唐的功臣,各位将士们,大家也都听到了,叛贼势大,援军无望,若有人此时要离去的,我虽不愿却也已无力阻止,便在今夜,各位作出决定吧,若走便更衣出城,生死自料,若愿与我一起死守的便留下,他日再言不愿,休怪我翻脸不认人。”

底下将士听了他的话,居然无一人要走,抹干眼泪,站起身集结在城下,吼道:“愿随大人,定除贼寇,复我河山。”其后所有人自顾吼起来,声势浩大,男儿血性全在其中,倒让我有些惊讶,这些人居然要死守几千人对几万人这是找死吗

那官员站在城上大笑道:“好好,我在此拜谢各位将士了,生为我大唐忠臣,纵亡亦不忘斩杀叛军,复我河山。”他说完深深的对下面的将士鞠了一躬。

其身后又喊道:“城里各位百姓们,是我张巡无能,护不得这一方安稳,如今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不知还能坚守到何时,然则外以为敌军所围,诸位想出城也不易,还请诸位乡亲给我准信,于我将士一样,有人要走,只此今晚,我为各位开城门而出,能否离去皆由天命,若不愿离去的,此后再想离去,便是扰乱军心了,还望诸位父老告知。”

这个官员一说,张巡的名字一下就让我有些熟悉,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倒是边上的朱尘这回没有再为难我解释道:“你所背的正气歌中有一句,为张睢阳齿,便是此人,其名张巡,守睢阳数月而挽大唐倾颓,使安史叛军不得前进,斩断唐军后勤粮道以及攻入江淮要地。”

朱尘说完,看了看那个站在城上的张巡,忽的叹口气道:“他来时不过万人,抵大军十三万,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坚守数月,城中四万百姓为其守城,城破,仅剩四百来人旧唐书记载“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朱尘说完,我先是一愣,等我回过神来仔细回忆才是一惊,这分明是说,那两三万人不是被敌军杀死的,这是被吃掉了啊,易子而食,食妇孺老幼,这只是为了守城为了皇帝这实在是太残忍了吧,正气歌里居然会有这种人

我惊悚的问道:“那城里岂不是变为了人间地狱那怨气得有多大让我来看这个是干什么恐吓我吗”

朱尘却是摇了摇头道:“并非吓你,城中也并未如你所料的那样化为修罗场,其原因便是这场食人的惨状,多是自愿,为唐军守城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旧唐书最后一句所言,人心终不离变。”

我楞在那道:“这怎可能哪有人自愿被吃的就算有那么一两个,这全城数万百姓怎么可能都自愿这只是封建皇帝为了提倡忠义的美化罢了。”

“你也知百姓有数万,城外敌军也有人来劝降的,城中百姓若非自愿,被逼到绝处,又怎么不会造反城外数万敌军还在,城里若人心生变,便是十个张巡也只能饮恨而终,然而到最后仅剩四百人,直至饿死,也无开城之举,自然便无造反,若非自愿这又怎么可能呢”

“再说皇室之美化,虽说历史多有美化之言,然中国的儒家,臣子当忠君,皇帝则应以民为本,至周初,周礼中以明确要求不得以活人祭祀,以三牲为代,此后春秋时期,孔子提以人为本,又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既是以草扎替代牲畜祭祀的,可见那时对人生命已经有足够敬重。”

“所以此后,即使是帝王,敢做杀人为乐之事,即使不是昏君也定是暴君之列,张巡不过一县官,又怎么会为了他专门来美化实际上即使在那个时候,安史之乱暂息,唐肃宗已不满张巡之举,若非翰林学士李翰为其正名,此后韩愈柳宗元等诸多大家为其辩护,其名在民间又有很高的声望,那时候他便会被贬为罪人了。”

朱尘一番话说的我一愣一愣的,有些不解的往城头看去,地下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却都没说什么,自顾自又散去了,倒未出现张巡所说出城的举动,这倒让我有些相信朱尘的话了,下意识的问道:“那这些百姓为了什么呢为了所谓的忠义李唐天下与他们有关吗”

朱尘走了几步,看向远处,淡淡的回我道:“无论是张巡还是睢阳百姓,他们的付出并非为了一个李唐天下,他们为的是守住这一门户,为的是守住华夏气节,为的是江淮数百万黎民,为的是天下苍生的安稳与太平。”

朱尘说完,我忽然觉得一震,又听他好像低声吟诵道:“人当有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