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惩治恶贼与网箱养殖的构想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哈哈!殿下果然好才情啊!”

“曾长史过誉了!只不过看着这春社的情景不由有感而发而已!”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家家户户祭祀土地爷的日子。

(注:由汉至唐,皆有祭祀。通常以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和秋社。)

看着田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咱心中有的是欢喜,其实百姓的要求很简单有地种、有粮吃、有衣穿,一切足以,不过数千年封建统治往往连这点要求都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更是苛捐杂税,非要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时再发费大量对我人力、物力镇压才好。

只不过如今的大唐,有父皇这样一位明君,‘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出自父皇之口,而均田制更是让许多流亡百姓有了自己的些许土地,尽管不多,但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这已是格外的恩赐,至于后世均田制瓦解,农民再此不得不沦为地主的佃户,盛极一时的府兵亦是走向衰亡,当然这些都是我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也不是万能的,更为最要的是我发现此时的自己很多时候都在随着这个时代的运转而一步步的前行……

……

“老人家,你们往常一年能产多少谷子啊!”

因为是便装,加上我一再的要求,我们到莆田县中村子里面的是根本无人知道,而面前的这个老头自然不会知道我是谁。

“这位郎君好没见识,是从县里面来的吧!”

老汉这么一说,背后的千牛卫欲要上前,却是被我一把拦住。

“老人家说的不错,某正是从县里来的,今日见这春社热闹非凡,特来走走!”

“哦,老汉就知道是这般,郎君有所不知我们这地方的稻子一年两季,好年成的时候一亩可以收上200~300斤吧!就是年成不好亦是百来斤左右。(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实在有些难以弄个明白,大家勿怪啊!)”

一亩200多斤,而我大唐的均田制规定男丁人均口分田(公田)八十亩,永业田(私田)二十亩,这么算来倒还是过的去,虽说没有后世杂交水稻那么强势,不过交交税收,倒是有些富余。

……

“阿耶,阿耶,不要啊!不要!”

(注:唐朝阿耶谓之父亲)

突然而来的声音实在有些不合时宜,咱本来心情倒还不错,可是这一阵凄惨的呼喊,咱的心都揪了起来。

“老人家,这是何故啊!”

“哎,造孽啊!一切都是造孽啊!”

老汉似有叹息。

原来此间住着一个恶霸,依仗自己父亲的表姑的大姨妈的二舅舅的弟弟在县衙里面当差便是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而村正根本不敢管这厮,因为前几个的村正因为这事被他一阵毒打,因为他县里有人,村里的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这家伙不要惹上自己就好。

而今日此人拉扯的这方人家便是因为家中遭灾,加上前些年年成不是太好,只得将家中的永业田抵给那恶霸,后来更是被强占了那八十亩的口分田,如今这恶霸看到他家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儿生的水灵,却是欲要强娶为妾,于是乎,就发生了不久之前的这件事……

禽兽啊!禽兽,连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都不肯放过,不过这家伙连口分田都敢占有,哪还有什么事这家伙不敢做呢?不过这事既然让本殿下看到了,嘿嘿,错过了的话,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

“你是何人?为何拦着本公子的去路!”

公子?这家伙竟然自称公子,哈哈!这家伙也喊得出,这公子能是这等货色可以叫的吗?想当初父皇都只是称自己为公子。

“哦,有吗?公子我倒是没看到,狗倒是看到了一条!哦,各位,你们看到有什么公子了吗?”

“哈哈!”

“你,你敢取笑本公子是狗!”

“哦,有吗?我好像没说吧!”

“你,哼,给我上!”

看着那恶奴身后扑上来的十几个恶仆,哼,咱却是有些好笑!对本王动手,你也不看你够不够胆!

……

“砰!蹦蹦!啪!啪!”

一阵可以说是不成比例的战斗很快便是结束,尽管此次咱只是带出了数十个卫士,可是这些都是久经训练的皇家卫率,再说咱的近卫那可是人人都配有手铳,即使是面对一群海盗咱也不虚。

“你,你敢抓我,你知道我是谁吗?”

“哦,你是谁啊!”

“我,哈哈!说出来要吓死你们这些田舍翁!”

“我父亲的表姑的大姨妈的二舅舅的弟弟是莆田县尉,怎么样,害怕了吧!”

田舍翁?又是一个叫咱田舍翁的家伙,还表姑的大姨妈的三表弟,老子去你妈的!此等恶贼,留着何用!

“曾长史,接下来就交给你了,记住!把这家伙家里所有田产充为公田,分给莆田没地的百姓作为永业田!”

“是!殿下!”

“你们什么人啊!你们竟敢分我的田产,你们不怕报复吗?”

这家伙,看来脑袋还真是缺根筋啊!老子都喊曾长史了,这家伙竟然还在叫嚣,哎!不会在这家伙眼里就他那什么大姨妈的三表弟的二舅舅的弟弟那个莆田县尉是最大的官吧!

和此等愚蠢之人还真是没有说话的必要啊!

“曾长史,此贼公然辱骂皇室,所犯何罪?”

“殿下!当为十恶大不敬!”

“那强抢民女,占据公田……”

……

“就地格杀!”

“是!”——

“殿下!这就是连江!”

看着这个小小渔村,咱还真不敢相信这会是后世那个全国第二大的水产大县,而且此时的黄岐港似乎也还只是一个小鱼港。

就在此时不远处却是传来闽南歌曲,悠扬而让人舒畅……

“哥仔今旦来接箸(呀哥仔啊)接箸乍接一双箸(呀哥仔啊)一双牙箸有怜搦(呀哥仔啊)伊官伊奶啛着哥仔大桌细桌……”

“殿下!你看!渔民捕鱼而归了!”

“走!去看看!”

小黄鱼、大黄鱼、石斑鱼……

不成想这海产还真是丰富啊!

……

“哦,老人家,这许多品种如此多的海鱼都卖到何处啊!”

“这位郎君,你是不知道,这鱼啊都卖到泉州城里去的!”

“看你们这每次出海捕获倒是挺多啊!”

“哎,这捕鱼旺季还行,而且还要碰到好的出海天气,若是淡季,就不行了啰!”

对啊!出海捕鱼的确得看天气,还且还得看淡、旺季!若是在淡季也能收获这般的话,那岂不是,哈哈!对了!网箱养殖!

可是如何编制网箱?这纤维大唐是不可能有的,咱也不懂这么深奥的化学提炼,对了,竹编,用竹子不正是可以编成这网箱吗?哈哈!天才,果真咱是天才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