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准备大干

第0021章 准备大干

老支书恭送两位乡里领导离开后,回到屋里,对杨杜宁非常热情,再次表示了对他的欢迎,还把自己泡茶的搪瓷盅里加了开水,递给杨杜宁请他喝水。

杨杜宁知道,这里的老习惯是不为客人单独倒水的,而是把自己正在用的杯子加上水请客人喝的。杨杜宁虽然渴得要命,但不论是上一世还是这一世,他都没养成用别人喝过的杯子喝水。

杨杜宁把搪瓷盅放下,把身上的中华烟摸了出来,恭敬地给老支书发了一支,老支书接过去说这可是好烟,但抽起来不给给劲儿,但还是高兴地接了下了,夹在耳朵上。

杨杜宁又发了一圈,把来看热闹的穿得有些破烂的成年人不论男女都发了一根,结果刚开封的一包烟差不多就空了,那些围观的人得了好处,也就散了。杨杜宁也抽出一支给自己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上辈子烟抽得多,这辈子要抽,但抽得很少了。

老支书等杨杜宁空下来,用有些怪异生硬的汉话对他说:“你是萧干部吧,昨天听到说你要来我们这里帮我们,我们真是太高兴太感激了。”

听到这话,杨杜宁有些惭愧,本来是根本不想来的,如果不是老头子的开导,今天自己也不会坐在老支书的家里。

感受到老支书的直率,但自己不过是下来蹲点,文件上也就是要求下来调查,到时候写个调查报告上去就行了,怎么变成了来帮忙了呢?于是问:“老支书,你又咋晓得我是下来帮忙的?”

老支书呵呵一笑,继续用怪异生硬的汉话说道:“昨天你们领导就给我们打了电话,说是今天要来个萧干部,一定会帮大家都多挣点钱过好ri子,本来还说去接下你,但你们领导说不用了,说乡上领导会送你过来,这不大家就都没去。“

领导?不用说了,肯定是李元同志了,都知道先挖个坑了?哼哼,做事做得够绝的,这不坑人吗?一个调研变成了要让大家脱贫致富了!幸好自己有准备,不然这李元同志的yin谋就有可能得逞了。这仇可结深了。

杨杜宁心里恨得咬牙切齿——真没见这么无耻的小人!

没这样做领导的吧?要是换个人来,脸皮薄点不被村民们的愿望给逼死啊?

杨杜宁调节好心态,正sè对老支书说:“嗯,领导说得对,我下来就是帮你们致富的,当然,也希望你们能跟我一起鼓劲,钱,只要想挣,是挣不完的。”

其实,要把只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从贫困发展到温饱无忧倒不难,更不用说前一世已经知道了这里的成功发展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更是轻而易举。

杨杜宁心里一笑:这点事儿,对别人来说或许有难度,但却难不住咱。就是不知道某些同志被扇耳光后会不会比较难受?老子会回来的。

这时村长吉克阿呷也赶来了,四十多岁一壮汉,人也黑,短袖衬衣加黑sè短裤,脚上一双黑sè皮鞋,倒也擦得锃亮。看来听说州里下来的人到了,在家里收拾了一番才过来,不然这村子就这么大,用得了这么久么?

看见杨杜宁这么年青,村长当时就愣了一愣,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热情地与杨杜宁握手。

看海子村两位当家人都到了,杨杜宁也不客气,都被人逼到这一步了,时间就是金钱,三人就在书记家讨论了起来。

杨杜宁问了不少问题,两人倒也是有问必答。只是在问到村里每年打鱼收入的时候,村长显得有些不自在。

有些过场还是得做的,杨杜宁不可能以神的形象出现,他上一世也只是知道海子村的发展模式,但是对于具体的情况并不清楚,所以他需要进行真正的调研,要到每家每户去调查具体情况,比如说人口、青壮年情况、收入、支出等等。

挣钱不是问题,但是到时候挣了钱如何分钱才是大问题。

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啊。

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分钱方法,挣了钱说不定还得把这个村子给搞乱了。

支书很坦然,支持杨杜宁走家串户进行调查,好搞清村里的底子。

村长没有反对,但看得出来是不太愿意杨杜宁这样做的。

这个现象杨杜宁不奇怪,很明显,那就是村长有可能在村里的帐上有问题。

不过,杨杜宁不准备把村长赶下去,因为他不是乡里的领导,这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家家户户都能有钱收有钱花,当然,如果能把村长的问题给纠正过来就更好了。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个粗大的声音:“爸,妈喊你带萧干部回家吃饭了!”(后面彝语全直接写成汉语,不用翻译了)

杨杜宁一听,这声音挺熟啊,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到过这声音。

出得门来一看,嘿嘿,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自己前面不正是前几天被自己放倒的明哥吗?头上还包了一圈纱布,估计是那啤酒瓶留下的光荣了。

明哥见一青年走出来,知道应该是州上来的干部,正准备招呼,等看清来人样貌,大太阳底下一股寒气立马从脚升到了脑壳顶顶上:这人不正是在观月楼收拾过自己的那年青人吗?怎么变成上级领导了?这领导也会打人?想到那天在地上翻滚痛嚎了两个小时后突然就不痛了,这如此神奇的经历让明哥对杨杜宁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人不总是恐惧未知的的东西吗?

见到明哥,听到村长介绍这是自己的儿子吉克洛明时,杨杜宁一下就想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吉克阿呷在讨论时会露出的那种不自然的神情了,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居然能出阿明这样的极品,看来村长家可比支书家富了许多啊。

也不理会明哥,杨杜宁和支书村长一起,笑谈着走向村长家,而明哥却被他老子叫去把杨杜宁的行李带上,远远地掉在后面跟着。

(彝族同胞大多不把村子叫村子,而是叫寨子,这里为了照顾大家的习惯,没有用寨子而是用了村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