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让他们试试

吴宗达沉思道:“青岛模式,难道真的对我大文朝并不适用?”

章维道:“也不是都不可用。现在青岛产的农具文具等物,已经开始在各地流传;青岛引进试种成功的新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已经开始引种到沿海一些地方;青岛摸索出来的农业新技术,如冬小麦、积肥法、水利工程等,也在以青岛印刷的小册子传向内地。这些新知识、新作物等,必然会提高土地产量,对缓解社会矛盾还是有帮助的。”

吴宗达点头道:“我相信你三叔的忧国忧民之心。我也曾听闻,他让他自己辛辛苦苦从海外高价找来的新作物随意向外传播,他还让人将花了大精力总结出来的农业新技术也向整个大文朝传播,甚至为此还专门印刷了大量关于这些新作物种植要点的小册子,还有那些新技术的小册子,并免费对外发放,若有任何私心之人,也不会如此。”

“是啊,”章维忍不住感叹道,“我三叔曾说,中原民乱,皆因民不得食而起。若他能够将那土豆提前十年八年传播到中原晋陕之地,那高迎祥张献忠李闯之流即使脑有反骨,恐怕也会败给这土豆,至少也不会祸乱这数省之地了。”

吴宗达正要点头附和,忽然想到此时章泽天也不过刚刚二十出头,十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又如何能够去传播什么土豆?不由得苦笑。

这时,吴府管家来到书房,说道:“老爷,该进晚膳了。”

章维本以为吴宗达也和耿焱和周延儒差不多,只是要表现一下对他的亲善之意,连忙起身道:“耽搁阁老吃饭了,下官告退。”

没想到吴宗达道:“你也还没吃饭吧,留下一起吃一点吧,我还有事和你说。”又对那管家道:“把饭送到书房来吧,给承之也盛一份。”

章维只好再坐下,只听吴宗达说道:“承之,你到京城几日,这朝中的形势大概也看明白了吧,不知有何看法?”

章维想了想道:“国用吃紧,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现在周温两阁老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从原来为反对而反对的党争,开始转向以财政为中心,谁能破局便可左右朝局,这一点恐怕连那些低品阶官员都能够看出来了。”

吴宗达目视章维道:“现在你可知首辅和耿天官对你表现亲善之意的原因了?”

章维吃惊道:“难道他们都把我当成创收的法宝了?”

吴宗达微微颔首,道:“是啊!去年讨论你的升迁时,我们几个曾经想过把你直接升任淮安知府,也有意调你回户部等,皆想发挥你之所长,能为这朝廷多些进项罢了。你这监察御史的职务,却是圣心独断的结果,你在这任上还要用心,不要辜负了皇上的信任才是。”

章维苦笑道:“这御史一职,不涉实务,陛下难道要从宏观上抓全国的税收漏洞,增加朝廷收入?”

吴宗达道:“圣意不可妄自揣测。不过有一点你要注意,今后行事应全面考虑,切不可与全体士绅为敌,否则你必成为众矢之的,到时恐怕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听吴宗达这话,章维豁然想通了一个道理:“这粮税到底流失到哪里去了,这些朝中高官又有哪个不明白?只是他们都不敢轻动大家的利益罢了。前朝谭阁老正是动了这个,堂堂阁老,权倾朝野,最终也落得个凄惨下场。”

想到这里,章维躬身对吴宗达道:“多谢阁老提点,下官谨记于心。其实下官也明白,宝应之事,用之宝应一县尚可,不要说全国,就是放在淮安一府,也是万万不行的,否则光是那齐王我便惹不起。”

章维在宝应县使用的严格按大文律收税的办法,严格来说是犯是官场的忌讳的。只是宝应恰好没有势力大的士绅,而章维一上任就拿下了全县粮霸的首脑,又在接连几场战斗中击败抓获了大批水匪,给全县士绅以极大的震慑,才顺利控制住了全局。

后来章维在章泽天的建议下,又将丈量田地和征粮的细节控制在宝应县的范围内,并没有大肆宣扬。而他给宝应县带来的兴修水利,兴办教育等利民的举措,以及互助会给出的高于水匪的粮价,也给全县地主带来了不小的好处,足以抵偿他们所交的那一点田税,才将他的形象从开始时严格征粮的“恶吏”,变成了离任时万民跪送的“清官”。

现在要是让他把宝应的经验推行到全国,那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来众士绅一齐声讨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这时,晚餐送过来了。吴宗达吃的十分简单,一盘青菜,一段烤鱼,一小碗米饭和一碗粥便是全部内容了。

章维陪吴宗达吃了晚饭,临别时,吴宗达说道:“承之,你的能力不弱,心性也坚毅,又有互助会相助,我看好你的将来。我最近总感觉做事时力不从心,可能是年龄大了吧,已经打算向陛下乞骸骨回乡了。这朝堂今后总归是要由你们年轻人来掌控的,我不打算在这里对你们指手画脚,只嘱咐你一句话,万事三思而后行,先保全自身才能一展所长,不要急功近利。”

章维急道:“阁老,你在这朝中就是定海神针,此时正是关键时刻,你退下去会乱起来的。”

吴宗达笑道:“这天下离了谁都一样。我算看明白了,如果不是我在这里和稀泥,那两位恐怕早已分出输赢了,何至于一拖几年?当初就该学徐阁老,把事情直接丢给他们两人,谁行谁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