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五

迎面走来的女子,面容姣好,笑靥如花,只是身段并没有那么纤瘦苗条,腹部似乎还有些微微隆起。

“习惯称呼你谦然,如今也该改口叫你一声贺大人。”那女子打趣道。

贺昊然大方一笑,“无妨,小五你想怎么称呼都成。伯父的身体可还好?”

“你且放心,我爹爹可是老当益壮呢。如今在瑜州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了。”邵诗音连忙答道。

“伯父才高八斗,又曾位居朝堂,如今归乡办学应该会有不少学子慕名而来吧?”贺昊然感慨道。

邵诗音笑了笑,“只可惜那些追名逐利的学子们恐怕要大失所望,我爹爹办学可不招收已成年的学子。”

贺昊然感到有些惊讶。

“爹爹就是想远离朝堂纷争,才选择告老还乡,至于办学一事,也只是用来消磨时间罢了。”邵诗音解释道。

“其实,启蒙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贺昊然继续说道,“伯父的选择或许是明智的,有些品德与才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你还是老样子,总认为我爹爹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邵诗音调侃道。

“小五,你收到子陵传来的消息了吗?”贺昊然突然转移话题。

“你其实最想问的是我三姐吧?”邵诗音直白地说破了他的心事,瞧见贺昊然眼神有些闪躲。

“我三姐那么聪明,办事情最让人放心。”

“她没事就好。”贺昊然松了一口气。

“谦然,你如今已是大齐人士,而且还是当科状元,若真想有朝一日能为你父亲翻案,就必须获得大齐皇帝的信任,扶摇而上。”邵诗音提醒道。

“三姐的事情,你无需操心。她的身边还有我们这几个姐妹相伴,而你却只能孤军作战。”

贺昊然心里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却始终心系于那名女子,总是想听到她的更多消息。

“你如今有孕在身,子陵难道不打算接你回去吗?”贺昊然笑着问道。

“新帝登基,需要忙的事情还挺多的,我回去也是一个人待在大将军府里,倒还不如留在舅舅舅母这里帮帮忙。”邵诗音笑着说道。

“你就是个小财迷,有时间的话明明可以去瑜州住上一段时日。”贺昊然笑着打趣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邵诗音倒是不否认自己的爱财之心。

她的母亲钱氏本就是出生商贾,她自幼就不认同商贾的地位就该低人一等。若真是那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哪怕是一朝天子也不敢小觑。

“五小姐。”小雅匆匆忙忙地跑上楼来。

邵诗音转过身看向行事慌张的丫鬟。“何事如此慌张?”

“姑爷传信来了!”小雅激动地将信件递到邵诗音手上。

“昨日不就收到信了吗?怎么今日还有一封信?”邵诗音有些疑惑不解了。她皱起眉头,不禁担心大鄢京城有变故。

邵诗音立马拆开信封,看了看信件内容,原来是符韩君催促她尽早归家。

“大鄢京城可是又发生了什么?”贺昊然皱眉询问。

邵诗音笑着答复到:“并无大事,是子陵催我早日回京。”

贺昊然瞧见她满脸幸福的笑容,心里自然也是替她高兴的。

“子陵可知晓你有身孕?”贺昊然关心地问道。

邵诗音轻抚腹部,咧嘴笑道:“他并不知情,我也是在途中就医才知晓有孕。”

“你居然没告诉他?”贺昊然愣了愣。

“我本想着等到孕期满3个月再说。”邵诗音感慨道,“大鄢的局势复杂,你又不是不知道。在那种关键时刻,若是让他分了心可不行。”

贺昊然看了一眼邵诗音的凸起腹部,“你这肚子看起来可不止三个月。”

“也快满3个月了,不过宝宝似乎块头有点大。”邵诗音连忙解释道。

“小五,你还是给子陵回信一封,告知他你有孕一事。回京路途太过遥远,我建议你还是先回瑜州养胎。”贺昊然好心提议道。

“瑜州距离大齐的确是要近一些。”邵诗音思索了片刻后做出了决定。

大鄢京城,新君即位,大赦天下。天牢里的轻犯都被赦免,重犯也都减轻了刑罚。许大将军获赦出狱后,便向新君请命再次驻守南疆边境。

新帝李权志倒是应允了,如今正是稳固朝堂的重要时机,手握重兵的权臣余党也是心头患,他正头疼到底该如何安排。

“陛下,许大将军即将离京,是否安排他与许太后见上一面?”邵诗书听闻陛下同意许大将军驻守南疆边境的请求后,立马赶来御书房。

李权志听到皇后的提议后,感到有些糊涂,“书儿这是何意?朕特意将许大将军送走,就是为了断了许家人的念想。”

“陛下,有些事情并非你刻意阻止就能杜绝的。”邵诗书微笑着说道,“这种时候若是直接将许大将军送走,恐怕会寒了人心。若是陛下有意安排许将军见一见许太后,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可你这不是给他们创造了见面的机会吗?若是他们有意谋反,另立新帝呢?”李权志追问道。

“陛下,谋反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小事。与其让他们在暗地里传信来往,倒不如将往来都摆在明面上。”邵诗书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反而能彰显陛下的仁德。”

“还是书儿想的周到!”李权志上前一步拉起邵诗书的手,一同来到书案旁。

“这是前两日户部官员呈上来的奏折,你瞧瞧。”李权志将奏折递给了身旁人。

邵诗书打开奏折看了两眼,惊叹道:“国库亏空竟如此惨重?”

“户部提议要增收赋税。”李权志叹气道,“可百姓们的生活也并不宽裕,若是加收赋税,恐怕会引起民怨。”

邵诗书思索了许久,“陛下,此事急不得。还是先了解清楚民生状况,看看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那此事就暂且搁置不谈吧。等调查完成以后再做打算。”李权志说道。

“陛下有没有想过给户部大换血?”邵诗书随口问道,“国库亏空严重,与官员办事不利也有着关系。”

“户部官员若掌管不好一国财政,那就换会持家经营的人便好。”邵诗书提议道。

李权志惊讶地看着眼前女子,“这官员调动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能掌管一国财政的才俊,要上哪儿找?”

“陛下若是需要人才,开办科举便好。”

“可科举应试每年都有固定的日子,远水救不了近火。”李权志继续说道。

“陛下,科举应试的规矩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