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议论察举制

第八百五十六章议论察举制

这些人可以说现如今都是待价而沽的抢手货,即便是他抛出橄榄枝,这些荀氏子弟也不见得会接他递出的橄榄枝。

他目前最大的弱点,并不是他名望不足,也不是他军功不够,而他最大的弱项,其实是他截至目前为止,还从未牧守过一方,展现出他实际的执政能力。

哪怕是当初中平元年朝廷叙功,给他一个普通的县,来让他试一试身手,他也能借机展现一下他的实际执政的能力,可是都是夏恽这条阉狗害的,毁掉了他这个机会。

虽然他战功赫赫,身上也打上了士人的标签不假,可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在目前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武夫,想要招揽像荀氏诸子这样的世家才俊,令其效命于他,眼下他的资历还是太差了一些。

所以陈群既然能拒绝他,那么这些荀氏子弟,也同样肯定会拒绝他,与其提出招揽,自讨没趣,还不如先隐忍一段时间再说,让这些人见识见识,他在沛国干的怎么样,再来招揽他们不迟。

众人谈论到了深夜,酒也喝了不少,也都十分尽兴,陈群和这荀氏诸子,到底是世家子弟,各个都是饱学之士,每每谈及一些事情的时候,各有独到的见解,所讲之事,也颇让李琛有一种新鲜感,甚至会产生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李琛不由得暗叹,这帮人确实不简单,难怪一个二个都闻名于世,甚至是青史留名,这学问不是盖的。

不过李琛也没有让他们专美,论及一些事情的时候,李琛也往往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出发点是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想到的,起初可能会觉得李琛的话有些强词夺理,但是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很有道理,这才让这些人意识到,其实看待问题,很多时候他们的出发点,是一种惯性,并未能站在普通百姓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问题。

比如现如今天下大乱,最根本的原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阉党乱政误国所导致的,要么就是因为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惹得天怒人怨,但是很少有人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起事造反之人,并不一个个都是活不下去的穷头百姓。

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恰恰就是一些地方豪强,家中有钱有粮,日子过得还挺滋润,可是却在这个时候,揭竿而起。

更深层次的原因,李琛认为是现如今大汉的取士不公所致,门阀世家现如今几乎把持了所有晋升的渠道,举孝廉和茂才的名额,差不多全部都被门阀世家所把持,寒门子弟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跻身于其中。

于是这种不满便逐渐的在民间积累,并非这些寒门子弟都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没有出头之日,也没有晋身的渠道。

以至于这些不满,当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用一种暴烈的形势爆发出来,最终将会酿成大祸。

所以李琛认为,这一点必须要改变,给民间的寒门子弟一个出头的渠道,取民间寒门子弟中的精英为国所用。

这么一来,国家将会广开取材之道,能为国选取更多有能力之人为国效力。

李琛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从寒门子弟视角出发的,之前荀氏诸子对此并没有留意到,因为他们就是世家门阀的子弟,虽然前些年身受党锢之祸的影响,导致荀家子弟无法出仕,可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们乃是世家门阀子弟的出身。

李琛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是让人深思,到底该不该继续延续目前这种国家取材的方式?还是该另辟蹊径,推出一种新的为国取材的方式?

任谁都清楚,也无法否认,现如今的察举制,其实已经沦为了一些权贵手中的私权,地方高官几乎彻底控制了发言权,察举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目的,成为权力交换,利益交换的一种私权,各地所举孝廉、茂才之中,真正有才之人又有多少?其实大家伙心中都心知肚明。

还有李琛提出现如今的考绩制度,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各级官吏现如今*****比比皆是,但是朝廷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掌控和考察,以至于官吏之中,贪腐成风,导致民愤越来越大,可是却无人可管。

所以是不是也要有一种新的考绩的制度,来衡量各级官府官员的政绩?这一点立即就得到了陈群的共鸣,当即拍案称妙。

其实现如今大汉走到现如今的地步,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早已不单单只是阉党祸国那么简单了,背后积存下来了太多太多的弊政和矛盾,李琛认为他所说的这两点,不过只是冰山一角,这背后存在的问题太多,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特别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更是达到了让百姓无法容忍的程度,百姓承担的赋税是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不得不破产成为流民。

大汉之所以现在盗匪多如牛毛,关键就在于此,太多百姓因为土地兼并,承受的赋税太重,导致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并非他们愿意造反,而是逼不得已,不得不造反才能活命。

所以这才是大汉境内匪盗丛生,剿不胜剿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大汉必将永无宁日可言。

李琛的话也着实获得了荀氏诸子的认同,感觉李琛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夫,其实李琛考虑的问题,并不比他们要少,李琛也一直都在寻找大汉眼下大乱的根源,并且在考虑解决的方案。

只是现在朝中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人太少,最关键的是当今圣上根本看不到着下面隐藏的巨大危机。

按照李琛的话说,大汉如果不变革,彻底诛除阉党,那么接下来只会越来越乱,就如同坐在火山口一般,随时会被压抑的民怨炸的粉身碎骨。

听了李琛如此旗帜鲜明的要诛除阉党,拨乱反正的宣言之后,也立即获得了荀氏诸子和陈群的共鸣,纷纷连连点头称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