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校场比武168

咸阳宫,赵朋平生还是第一次进殿。金碧辉煌的大殿晃的他的眼睛发花,平生第一次见大殿,他赵朋可要认真细致地饱一下眼福。

高高的龙位下是用黄金铸就的台阶,上面一张龙书案也不知是啥名贵木材做的,由于被漆的亮光耀眼,把木质的表面尽数掩盖,连这特殊木质的香味也尽数遮掩了。

御书案上放着一撂待写的皇王圣旨,靠左边是御笔御砚,里面盛满漆黑的御墨。

靠左边是一块用黄绫子包着的方型东西,不用猜测应该是象征王家的御玺宝印。

御阶下,站在御案两边的一对金质仙鹤,都是单爪着地,互相扭颈相望,不但形态逼真,就连这姿势,它们随时都有冲天腾空的气势。

双鹤中间是一个燃烧着紫檀香的黄金香炉,袅袅升起的香烟把大殿衬托出几分神秘的气氛。

大王身穿朝服,看不出多大年龄,不过,从他颌下的三络美髯来看,应该和他的年龄差不多大。

大王身后执日月宝扇的宫女,长的即干净又漂亮,一身淡绿色的宫装衬托出她们优雅的气质,象极了下凡的仙女。这大殿明明是人间帝王坐的,却平素生出一股仙气……

刘公公进殿朝大王行礼道:“老奴奉旨宣得陇南赵朋以及张黄二人见驾。”刘公公言毕,把圣旨恭敬地放在御书案上。

刘公公交上圣旨,他完成了任务,怀抱拂尘站在大王的御案下首,随时准备接受大王的使唤。

张黄二人在大殿上没有官品,他们和赵朋一起在殿角下跪下,给大王见礼。张黄二人以微臣自称给大王见礼。

而赵朋没有任何功名,他待二位给大王行过礼后,他单独给大王见礼道:“草民赵朋拜见大王,愿大王江山永固,大秦帝国万年无期。“

赵朋虽然第一次上金殿,他对参见大王的礼数,语言把握到恰到好处,就连经常上殿参王拜驾的文武大臣也不过如此,

大王见他不但人长的清秀,还彼知礼数,不由地对他的印象,增添了好感。

大王受礼毕,对他们道:“且免礼平身吧。”跪在地上I的几位谢恩起身,不过这偌大的大殿竞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三人在殿里搜寻了一下,他们觉得门口前的地方挺好的,于是主动站在门后。

大王打发完了他们三个人,接着看向李大人和王师他们。赵朋是李大人举荐来的,他说话当然得向着赵朋。

只见他站出来,向大王行礼道:“大王,臣奉圣旨让人从陇南请来了赵先生,不知大王如何发落。“

李大人的意思再明了不过,等于何大王说,人我请来了,你就该封他官职。

王师一伙见李大人举荐赵朋,他们也出班奏道:“大王,此子嚣张拔扈,目无尊长,国史馆编修一职他实不能担挡。”

李大人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唇枪舌剑,立即和他几人展开口水战。

大王难得这个空间,他把精力投到了赵朋身上,对此人上上下下地打量了起来。

大王看此人,目如朗星,鼻直口阔。着一身青衫风雅儒流,此人虽为男子,却生的皮肤白嫩,配上儒雅的气质,给人一种安逸舒适感。

这种妙人,男人的阳刚之气中,偏透露几分女儿气质,大王一时看的着迷,暗夸御妹好眼力。大王身为男身,却看的露出几分痴迷相。

王师一伙是老臣,虽然资格老大家只是敬而远之。李大人的人缘和这满朝文武大人,个个和的来。

再加上王师一伙倚老卖老,他们能出对骂人家,人家联对回敬他算是礼尚往来。大家就这个问题名抒其见,渐渐地王师这边渐落下风。

王师等众人见敌不过,你一言我一语添闲话的大人们。最后他们决定,关于赵朋的去留取决于大王。

大王看赵朋入了迷,他心里也在盘算着如何封赵朋当国史馆编修,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直接封官干净又利索,这样恐怕难以服众,最后大王说是通过考试赢取封赏资格。

王师一伙死活不让赵朋任职,李大人采纳众文武的建议,希望大王对赵朋进行御考通过任职。

大王的心思没有在意大家的争议,他还在欣赏着俊雅公子赵朋。只到李大人行礼给大王跪下,让大王决择时,刘公公才唤醒了半痴迷中的大王。

大王被刘公公唤醒,明显的不太满意。刘公公手指向跪在地上,互相争执不下的李大人和王师一伙。大王问他们道:“你们可研究好了,怎样处理赵朋的事。”

王师一伙抢先答道:“大王,此人坚决不可用,今天他敢对老臣们不敬,说不定明天就敢对您不敬。想我们几个年纪虽老,个个饱学诗书,这个编修我们任何一人都能胜任。”

大王冲他们摇摇手,面带笑容地对李大人道:“李卿,你的意见如何?”

李大人斩钉截铁地道:“赵朋虽然是臣等举荐,毕竟奉了大王的圣旨,依臣看大王何不对他御考。他若考不理想,大王不用他,只能怪他本事不济,若不御考这样放行,恐难堵悠悠之口。”

大王笑道: “李卿所言甚是,本王也是这样想的,要不就依李卿之意御考如何?”

大王看似回答了李大人,却把脸对着王师等众。王师等人还想抵抗,奈何大王已经做了决定。再加上众文武一致要求大王御考,王师众人只好放弃了坚持。

大王对着门口站着的赵朋道:“你且到本王面前来,本王有话问你。”

赵朋倒是不怯场,谢恩后直接到了大王指定的御案前。大王问他道:“你本是本王下旨宣召的人,本王不能食言,你可愿意接受御考。”

赵朋先是谢过王恩,又对刚才站在李大人营里的大人们施礼致谢,然后很高兴地应下了御考。

大王自幼受家族史的熏陶,对自己的大秦国的前史不但了如指掌。对于其它厉史,野史,以及农工商凡是他能想到的都列入考题。

赵朋也不含乎,破解大王出的题目势如破竹。最终赵朋圆满地答了所有难题。考试顺利过关。

大王见赵朋不但人长的好看,学识竞然比传说的还渊博。大王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失信于百姓,当即手提狼毫书写圣旨。

王师等众当即下跪阻拦道:“大王使不得,老臣与大王传教授业,有功于大秦。大王开没国史馆当有老臣任职编修,怎能让一个小百姓当此大任,大王万万不可“。

这些老臣就差当场抢下大王书写圣旨御笔了。他们长跪地上磕头有声,妄图以死协迫大王就范。

大王见老家伙们倚老卖老,对封赵朋为国史馆编修的事无理取闹,心里不由得无名火起。若不是看你们有功于本朝,恼一恼让你们这些老家伙告老还乡,免得碍手碍脚。

大王心里这样想,脸上却现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对他们恭维道:“恩师以及众位元老,为大秦国操心一辈子,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这国史馆漏修一职,看着风光实则是个苦羞,那赵朋对你们不敬,权当本王对他的怨罚。”

众位元老不憨不傻,那能分辨不出,这是大王在哄他们,可是大王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着热切的关心,找不出一句破绽。

众元老见阻止不了此事,干脆出班朝大王施礼辞朝,免得待的时候越长,让众文武多一些谈资笑料。

大王见他们下朝,心里非常高兴。心道:“你们这些老家伙下朝正好,他让刘公公亲自把他们送出了大殿。”

大王一边和众元老纠缠,一边写完了赵朋的任职圣旨,御侍们端着两个托盘,当殿为赵朋更衣任职。

真是人要衣裳马要鞍,赵朋穿一身大红官袍,象扱了新科状元,满朝文武齐声朝贺,赵编休任职之喜。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