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第 27 章小修

肃州危急,传令兵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地跪在眼前。小娃娃皇上的嘴巴张大,没有再哭嚎,发现礼仪太监已经在等着他去召开朝会,瞪大眼睛。

礼仪太监给他擦眼泪,换衣服,他人就乖乖地站着,三岁的小孩子,胖嘟嘟、白嫩嫩的三头身,脸上脖子上还有泪痕斑斑,眼泪花花的看着桂萼:“桂萼,不怕啊,朕打坏人。”

桂萼的泪水夺眶而出:“皇上,臣不怕。”

桂萼瞧着皇上小小的身影,一撩袍子跪下,以头触地,大喊:“桂萼定不负君恩。明年桂萼一定回来见皇上。求皇上,万万保重自己!”

桂萼满脸泪水。几位老师伴读一脸肃穆,眼神凝重。

王守仁老师拉桂萼起来,轻轻拍拍桂萼的肩膀:“肃州战争起来,甘州必然也不能安宁。宣府和大同,这一个月,已经发生五次大小战事,钦差这一去,责任重大,也要保重自己。”

桂萼只重重点头。肃州危急,宣府大同也不安生。大明和蒙古各部落,这些年就是一直这么不停地打,政治和经济来往也不间断。

但是大明如今不同于建国初期,文臣主政一心防守,甚至一大半儿要闭关绝贡,不和蒙古人来往,形势对于主战派来说,并不好。www.zcwok.com 传奇小说网

乾清宫里头,小娃娃即使不知道这些,也可以感受到这份微妙的不同。他坐到宽大的龙椅上,和平时一样的姿势,脸上也没有任何生气,也不再喊打喊杀,目光平静。

平静的要那些准备好一肚子话:皇上啊,可不能再继续和蒙古朝贡了,年年朝贡没有大收益,还年年打仗。这一打仗,要打去多少银子,要伤亡多少啊?我们闭关吧,关闭甘肃和西域的通路,严守山海关……

说不出来。

皇上的态度明摆着,你要皇上忍气吞声,闭关绝贡,皇上能先砍你的脑袋。

兵部主战派们,内心激荡,只安耐性子默默用眼角斜几位阁老。

户部,因为蒙古又来犯,自觉要掏银子,一个个都是死人脸。

吏部、礼部、刑部,都察院、给事中、勋贵们等等,甭管支持打仗还是主张闭关,都不敢吱声。

几位阁老心里叹气。这些年,大明不同以往了。文臣越发保守,武将越发胆小,反而内斗越发明显。大同兵变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窝囊的,内斗的例子。

可是,他们也是文臣之一。武将式微,文臣掌权,兵部简直就堪比工部一般,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好皇上,大力支持打仗,还有魄力打仗,他们该怎么办?

几位阁老都知道大明的实情。打日本人,可以说是一鼓作气,蒙头就上,根本没有心思思考。毕竟那只是一伙儿倭寇。

可是打蒙古人……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建国初期,也没有实力乘胜追击深入草原,不是不想!

压抑的气氛中,兵部尚书生怕皇上被他们欺瞒,同意这一仗后就闭关绝贡。

兵部的人都看着他们的尚书,兵部尚书感受到兵部同僚热切的目光,想想皇上的性子,想想皇上打日本人的决断,告诉自己,这次也一定可以。

兵部尚书鼓起勇气,站出来,大礼跪拜。

“启奏皇上,大明和蒙古的边境,自来没有定论。

河套本属于大明。永乐时期,边将为了减少损失,修筑城堡,在东胜设置卫所,然卫所持有困难,粮草运输耗资巨大,卫所不断朝内地迁移,一直到放弃东胜。

如今河套属于三不管地带,眼看要失守,此教训重大,西域不能有失。

臣明白,目前蒙古诸部不断向南推进,大明国力下降,大明和蒙古交接之地,一直战火不断。但是,河套和西域都不能失去。河套是大明的陆地外墙,西域就是大明的经济外墙,是大明和西部的经济政治通道……”

兵部尚书金献民,四川成都府人,性情伉直,有执持,曾经担任左都御史,屡次拿命死谏,更是朝里主战派领袖之一,他说着说着,眼泪花花的,老泪纵横。

“皇上,当年成吉思汗分封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包括额尔齐斯河流域和阿尔泰山地区,是为金帐汗国。”

“皇上,满速儿汗的父亲乃是阿黑麻汗,金帐汗国的第四十二任君主,满速儿汗和统领叶尔羌汗国的弟弟合作,还有哈密的臣服,一统西域,偏偏又因为同属长子一系的昔班尼汗崛起,大受限制,要朝明朝发展扩张。”

“皇上,臣知道……大明不能和马背上的人常年征战,大明的国库不允许。但是大明不能失去西域,皇上。皇上,我大明承天命,定鼎中原,我大明一定可以收复西域,还给中原人一个西域商路。皇上……”

兵部尚书金献民痛哭流涕,一半的官员都心生戚戚焉。

可是,大明真的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

皇上还是平静地听着,看着。乾清宫大殿里只有兵部尚书的哭声,杨阁老又感受到那种“身不由己”的压力——背后是保守派、理学家们的期待。前面是皇上平静的目光。

杨阁老感觉自己的一双腿有千斤重,可他只能出列,高举朝笏,沉声上奏。

“启奏皇上。当年成吉思汗划分四个儿子的封地,统领整个欧亚大陆。大明,中原,对于整个元朝来说,并不是主要地盘。蒙古人失去中原,然他们的主力还在。

大明建国,虽然和蒙古有几次大规模战役,其实都没有遭遇蒙古主力,胜负参半,每次……“战事都是事后歌功颂德……

“将士们都是浴血奋战。上天保佑大明,列祖列宗保护大明,大明屹立至今。一百五十年来,年年战事不断,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大明安宁,魂留边境。

臣自小读史书,臣也知道,河套地区和西域地区,自汉武帝打下来就属于中原,到大唐时期更是四方臣服,到北宋失去河套和西域,酿成大祸。大明,大明……”

杨阁老说不下去,文臣的立场和经验告诉他,打完这一仗,大明“应该”闭关绝贡;臣子的立场和理智告诉他,打完这一仗,大明应该积极备战,一举收复西域商路,互市,也是以大明为主。

他的心里热血激荡,对上皇上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瞬间愧疚的情绪淹没了他,一把老骨头了,不管后世名声如何,不管胜败如何,他不能要他们的皇上,和他们一起窝囊!

杨阁老定定神,含泪高呼:“皇上!大明承天命,定鼎中原。当收复西域,当收复河套!大明,坚决战到底,大明的热血儿郎,为了君父威严,为了大明万方安和,永不退缩!”

元和三年九月初五的乾清宫,群臣都在兵部尚书和杨阁老的眼泪下,沉默。

元和皇帝下令,兵部尚书金献民兼右都御史,总制陕西四镇军务,即刻出发去边境。宣大总督胡瓒,宣府大同巡抚积极备战。刚从南京礼部调到北京翰林院的严嵩,代表大明去和满速儿谈判。

“扩大朝贡贸易,朕答应。互市,朕不明白。”小娃娃皇上瞅着严嵩,他不懂互市,只知道扩大朝贡贸易,代表大明有更多的宝贝进来。

他只是不喜欢天天喊着“闭关绝贡”的一伙儿臣子,生气于做“唐太宗”不能砍他们脑袋。眼瞅着严嵩,夏言说嘴皮子最利索的人,出使朝鲜的人,觉得,严嵩的能力应该可以相信。

“严嵩,你要办好啊。”小娃娃目光殷切,生怕严嵩没办好,要他的宝贝少了。

可怜严嵩,面对皇上的殷切希望,面对四十五年来汲汲以求的人生机遇,激动的说话都哆嗦。

“臣……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严嵩说拼命,那就真是拼命。小娃娃迷糊:“严嵩不要去打仗,严嵩去给朕,给大明,赚多多的宝贝。”

严嵩:“!!!”文人骨气是什么?仁义德政是什么?皇上要宝贝,那就给皇上宝贝!

严嵩大喊一声:“臣遵命。臣一定为了大明,为了皇上,寸土不让,毫厘不失。”

小娃娃对严嵩的表现非常满意。严嵩和其他的文臣不一样,和他儿子严世蕃也不一样,很好,喜欢。

小娃娃对严嵩寄予厚望。严嵩也觉得皇上不一样,和弘治皇帝不一样,和先皇也不一样,和历朝历代的皇上都不一样,皇上好的,超过他的梦想。

严嵩自觉,他寻寻觅觅大半辈子,可算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严嵩回家就打包行李出发去边境,马车也不坐,和护卫们一起骑马狂奔。

严嵩出生在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一个小村子,父亲严淮久考未成,却又醉心于权力,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严嵩承担整个家庭的希望,从五岁起头悬梁锥刺骨,风华正茂的二十五岁,中了进士。

奈何命运弄人,刚进北京翰林院,宦官刘瑾当政,群臣团结抗争刘瑾,他为了一个“忠烈文臣”的名声,引病归乡十年。复出后,却是去了南京翰林院,又蹉跎十年,四十五岁了,再进北京翰林院。

人生有几个二十年?一个臣子遇到明君的机遇有多大?严嵩为了此次崛起,绝对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这头,兵部尚书金献民,翰林院严嵩,一起奔赴甘肃。那头,甘肃巡抚张九畴亲自率领将士,自甘州昼夜兼程,赶赴肃州抵抗,担心边境其他地方安危,连发三道八百里加急向朝廷告警。

满速儿两万骑兵围城,肃州将士也不怂。一百五十年了,两方人祖祖辈辈的打仗,跟喝水吃饭一样,满速儿汗不同以往的来势汹汹,反而激发他们的斗志。

肃州总兵姜奭,一心要打仗的主战派,以前因为朝廷的闭关绝贡态度憋火,乍然遇到奶娃娃皇上主战,还打了日本,这一颗心就火热。朝廷送来的佛郎机大炮大发神威,面对巡抚的守城策略更是克制不住,就要领人反攻。

甘肃巡抚张九畴发怒:“反攻?反攻?你拿什么反攻?你一万人孤军深入,还不够满速儿塞牙缝的。你给本官老老实实的守城!”

姜奭不服:“满速儿有骑兵,我们也有骑兵。末将知道抚台担心甘州安危,请求抚台同意,末将带一万骑兵,去甘州等候满速儿,埋伏他们!即使不能埋伏,也可以守住甘州!”

肃州打不下来,满速儿一定不会硬打,而是老套路,去其他地方转一圈,劫掠一番,正好又是秋收的时候。张九畴也知道,可他真不敢冒险。

他宁可甘州等地被劫掠一番,他也不能要肃州失守。

张九畴犹豫不定,这要是以前,没有佛郎机大炮,没有朝廷充分的物资支援,他根本就没有犹豫的机会,姜奭此刻在城头厮杀,也没有心思去打埋伏。

肃州城里两个人决议不下,肃州镇守太监收到西厂通知,站在姜奭这一方。

肃州城外,坐镇中军的满速儿汗也不是蛮打蛮杀,他发现肃州是一个“铁疙瘩”,老仇人张九畴也赶来肃州,当即命令留守的一万铁骑去劫掠甘州。

“记得,只劫掠大户,不伤平民。我们的目的,是要和大明互市。”

“末将遵命。”

满速儿汗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生活朴素无华,不求与臣民有区别;处理政务聪明睿智,小心谨慎,更善于持政统军,他的命令一下,一万铁骑气势汹汹,直奔甘州而来。

肃州总兵姜奭一心要报仇雪恨,要打一个翻身仗,打起来主战派的气势,带着一万骑兵换装从小路出发,也奔甘州而来。

午夜时分,两方人在甘州城外一个无名山谷遭遇,大火燃烧山林冲天而起,厮杀声响彻云霄,人类和马匹的鲜血染红大地。

收到消息的甘州军民全体出动,硬生生靠着人多,吓退剩下的五千蒙古骑兵。

满速儿汗快速退兵,整顿剩下的的两万三千骑兵远远扎营,派人和张九畴喊话,要和谈,要互市。

甘肃巡抚张九畴,高兴之余还是要下令,甘肃全境闭关绝贡。满速儿怒火中烧,就要发起总攻,眼看大战要起,被快速赶来的兵部尚书劝阻,更是被严嵩说服。

严嵩对上张九畴。

“自从太宗皇帝之后,一百年了,大明又主动打一次战事。即使,只有一万人的战事。”严嵩感慨万千,哭得特有范儿:“不说下官一个臣子,大明人,哪个不激动?抚台守在甘肃十年,这份儿心情,唯有皇上能明白。”

张九畴也是泪眼朦胧。从先皇时期到现在,他待在甘肃,守着大明门户,整整十年了。

“皇上好吗?”张九畴迫不及待地问出来。

“好,好。”严嵩这句话绝对出自真心,来自灵魂最深处,“皇上长得好,龙行虎步、龙额凤睛,天生的帝王威仪。每天吃得香,睡得沉,学习的时候,乖巧的几位老师都夸。

犬子有幸做皇上的玩伴,说皇上聪明啊。那战舰的积木模型,一看就会。佛郎机大炮的模型,还能和常小侯爷讨论几句,拆拆卸卸的,还给装上,一模一样……”

严嵩说的眼睛发亮,张九畴听得眼睛发亮。

皇上好,就是大明好。

张九畴放下一半的心,又问:“我听说,那佛郎机大炮,是广州巡抚从葡萄牙人手里缴获的,南京魏国公主张仿造,北京锦衣卫指挥使主张加大研究力度……”

严嵩哈哈哈笑:“抚台莫担心。等你回京,见到指挥使,你就明白。皇上和指挥使的感情好,现在的锦衣卫,和以前不一样了,对文武大臣都尊敬着。”

张九畴更放心一些。又聊起来外戚的事儿,聊起来太皇太后的变化,内阁的土地改革,大同兵变等等,严嵩这二十年来就等这一刻,又有儿子提供的小道消息,回答起来从容不迫,有理有据。

两个人秉烛夜谈,很有一番一见如故的意思。

严嵩:“临出发前,下官见到皇上,下官这才明白,我们的担心啊,都是多余的。”

“抚台你说,几位阁老大权在握,要整治外戚,明明可以直接决定,为何要示弱给太皇太后?为何要逼着太皇太后想通?因为皇上。”

严嵩朝北京方向躬身行礼,身体前倾小小声地耳语:“皇上孝顺太皇太后。皇上不容许外戚不乖,也不容许内阁不乖。”

“太皇太后知道,所以能放心地断尾求生。太皇太后更知道,皇上孝顺,内阁不敢逼迫她,她可以大胆谈判。还知道,皇上不光霸道,皇上还大度,不会对外戚赶尽杀绝。”

张九畴听得连连点头:“如此,吾等可以放心矣。我们远在边镇,就担心皇上年幼……”

严嵩坐直,用一口茶,深有同感:“谁说不是?如今我们,就算不能做‘内阁’,也要好好做事。皇上是大明的天,是大明人的‘君父’。如此‘君父’,死而无憾。”

张九畴眼睛一红,重重拍拍他的肩膀。

严嵩就笑:“不怕抚台笑话。下官一开始以为,自己这一趟出京,是孤身进敌营谈判。进宫之前,还和犬子交代后事:‘皇上是你的天。你一定要跟着老师们好好学习,一定要听皇上的话……’

犬子一反常态地乖乖听训,特孝顺给下官拍背顺气,说:“爹,儿子知道。儿子早就知道了。儿子明白爹要见皇上激动,爹你缓一缓。”

下官一看,犬子进宫后成长这么多,更感动。就说:‘皇上选你做玩伴,那是看重你的能力,你打小儿聪明,博闻强记的,爹都比不过你。可你要知道自己的定位,喜好奢靡享受的那一套,可要收敛了……’”

哪知道犬子骄傲地说:‘爹啊,儿子听不懂。但儿子知道要听皇上的话。儿子现在天天青菜豆腐,都瘦了三斤。天天学习,还要跟着小侯爷练武,保证不给皇上丢人。’

抚台你听听,我那一刻的心情……哎。”

严嵩感慨落泪,张九畴明白严嵩的感受。早就听说皇上的八个玩伴都是神童,严世蕃估计也是打小儿自负聪明,可他这个岁数,哪里能理解老臣的心情?

大明建国一百五十年了,老天爷开眼,送给他们一个好皇上!

“他们赶上好时候了,将来啊,都可以一展抱负。还没恭喜严兄,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严嵩一脸欣慰和感激:“犬子遇到皇上,是下官这一辈子,最大的运气。抚台啊,下官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的观念要改变了。我们的皇上有魄力,西域蒙古人要打,我们就打。西域蒙古人要乖乖的,我们也欢迎。”

“我们有一位好皇上,不需要再缩手缩脚,不需要再胆战心惊,只要跟着皇上,乖乖的干活儿。等着青史留名。”

大明承天命,光复华夏。大明人扬眉吐气,昂首挺胸。大明的臣子,说起来,都是一把心酸泪,还只能午夜偷偷地流。

太~祖皇帝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太宗皇帝是“只给自己的马儿吃草”,下面的皇帝……哎,能说什么那?大被子一遮掩,怎么好听怎么说吧,反正就那样儿了。

到了孝宗皇帝,好皇帝,奈何魄力不足,老婆小舅子都管不住。到了先皇……好吧,折腾吧。可算老天爷开眼了,等来皇上。

作为臣子,只要“乖乖地跑,乖乖地吃草”,就一句话,你要乖!

张九畴想通了,找来兵部尚书金献民,诚实地认错儿。

“下官在甘肃,岂能不知道闭关绝贡的坏处?下官和甘肃军民,守这甘肃十年了,年年看着这片土地被鲜血染红,年年对着北京的方向望眼欲穿,一道道上疏求粮草,求军饷,下官心里头难受啊。”

“下官不是不想打仗。下官想。下官做梦都想带人打到蒙古王庭,给将士们报仇……”

张九畴六十多岁了,多年操劳边镇的风沙吹着,看起来跟七十岁的人一样,白胡子花花的。可是,多年带兵的热血汉子哭起来,那是真悲壮,悲壮的侍卫们护卫们都跟着眼睛发红。

金献民心里头难受,双手扶起来张九畴,扶着他坐到主位上,誓言一般地保证:“是我们没有做好,上负君恩,下负边军。抚台有看到,这两年的军饷和粮草越来越好,今年更是全力保证边镇需要。”

“皇上有吩咐,从此以后,边镇的粮草和军饷,官盐,一两不缺。按时送达。甘肃的父老乡亲们,相信皇上,也请相信朝廷。”

张九畴擦擦眼角的泪水,乜他一眼。

金献民心知他“不见兔子不撒鹰”,更知道甘肃离不开他,也想进一步安抚安抚军心,当下大声说道:“皇上派破落户儿桂萼去宣府和大同,主持土地改革。大同的事情,抚台知道的更清楚。”

“大明百年积弊至此,吾等只能一步步来办。抚台有任何要求,请提出来。”

!!!

一道惊雷劈下,就是严嵩都瞳孔一缩。

张九畴“霍”地站起来,又“猛”地坐下,用眼神安抚激动的边关将士们,一回头,目光如烈烈刀锋刺向金献民,浑身气势勃发。

金献民不躲不避,迎着他的目光,坦坦荡荡。

“还请中堂细说,怎么样的土地改革?”

“清查宗室藩王、世家大族、宦官、屯兵官、总兵官……所有人家里的土地。多余的,隐瞒不报的,一律充官,发放给军户们。因为人口增长,每家每户分到的土地减少,朝廷鼓励开垦荒地,三年内免税。”

!!!

!!!

“甘肃也如此?”

“自当如此。”

“下官要求,严翰林做甘肃钦差,主持土地改革,可答应?”

“上奏皇上,皇上答应,就是严翰林。”

“好!好!好!”张九畴豪爽大笑,人生六十年,第一次如此畅快,充满希望。

张九畴看向下面的将士们,一个个胸腔鼓动,年轻、热血,运气好,遇到一位好皇上,十年来,露出第一个真正轻松的微笑。

“姜奭听令!”

“末将在!”

“给满速儿汗回话,大明严翰林和他谈判。”

“末将遵命!”

严嵩严翰林,正震惊于张九畴要求他来甘肃的事儿,又听到他答应谈判了,立马顾不得多想。

满速儿汗可不是张九畴,一颗心全在大明,满速儿汗是大明的仇敌,是大明的经济来往对象。而他答应皇上:“寸土不失,毫厘不失。”

大明将士的热血挥洒的土地,岂能失去?严嵩心里头底气足足的,作为名分上的上国大臣,一副矜持有礼的范儿,带着一百名护卫,大大方方地和满速儿汗见面。

宣大蓟辽,大同是明朝的九边之一,是抗击草原威胁的第一线。大同镇以大同城为核心,大同镇北边设立三道防线,每道防线绵延百里,夹杂烽火台、防御碉堡,结合地形设置沟壑,防御之严,本是九边之最。

英宗皇帝以来……加上承平日久,朝廷下发的边防修缮费用,被军官层层贪墨,离京师较远的西北诸镇城墙,都严重崩坏。大同镇最北侧的一、二道防线早已弃置不用,离大同城最近的第三道防线也跟纸糊的一样,难堪一战。

蒙古人的草原骑兵“直抵城下,驻牧杀掠”,而明军却不敢出城。

大明边军,心寒朝廷的不作为,自己面对现实也没有了胆气,都是各顾各个的,活命要紧。

而大明边镇军户的生活困难,军饷被贪墨只是一方面。早在建国的时候,实行的屯田制崩溃,也是一大原因。

宗室藩王、世家大族……都朝自家扒拉土地,那常年管着屯田的屯兵官,更是和总兵官抢领兵主权,朝廷派来的巡抚、宦官、总兵没有实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而边军底层士兵没有了耕地,家中老小全指望着军饷过日子,一旦俸禄断绝,有其他事情刺激,势必引发军士骚动。

九月十二,一场秋雨过去,天高气爽,还有一道小彩虹。张九畴领着金献民,一身便服逛在肃州城,吃着肃州美食,和他细细地讲解边镇的各种问题,力求他回京后,给内阁好好说说,给皇上好好讲讲。

北京城,紫禁城,又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小娃娃皇上呆在乾清宫里,也是听老师们讲述边镇的事情。

谢丕老师难得的,语气肃杀。

“下级军官抢占田地,苛刻军户、兵卒,克扣军饷。上层边疆大吏以贿取势,贪墨钱财,一部分输送给京城高官取得保护,‘身不出门间而名隶行伍’,甚至杀良冒功以求升迁。

先皇时期的应州之役,战后升官受赏者多达上万人,‘军功之滥未有甚于此者’。而真正出力的底层军官却无所收入。”

杨慎语气更激愤。

“前总兵朱振这根老油条,十分清楚叛军的实力,知道朝廷一旦动用大军,叛军不堪一击,就想通过种种行为向朝廷示好,以谋私利。

若不是锦衣卫赶去的及时,又有皇上的威名在,大同大乱,朝廷迫于压力,很可能真的会同意,给朱振再登荣华。可是朱振那样的亡命之徒,一旦尝到兵变甜头,说不得会再次兵变威胁朝廷。”

“祖祖辈辈做军户的军户们,深知军户之苦。慢慢的懒战,甚至逃亡。边镇的军队缺人,需要破例招募农户,而招募需要军饷。可那些人连防御费用都敢贪墨,士兵的军饷更不必说,边军俸粮经年未支的情况都有……”

小娃娃坐在毡毯上,眼睛微微睁开。他大致听明白,没有生气,也没有要砍脑袋,拍拍小胸膛,“郑重严肃”:“朕乖乖,朕给军户们做主。”

奶声奶气的,一腔赤子之心照耀大明的天和地。

大明的天,亮了。

几位老师眼眶湿润。王守仁老师哽咽道:“皇上很好。我们慢慢来。”

王守仁缓一缓情绪:“皇上,满速儿汗要求,大明加大布匹、茶叶贸易,尤其铁锅。严嵩同意。

严嵩要求满速儿汗加大马匹和牛羊。互市另说,只每年的朝贡贸易要正正当当的,不能赖皮,今年的还没结束,明年的又来了,一来就不走,一赶就打仗……满速儿都答应。”

“皇上,这样一来,朝贡贸易就够双方经济来往,大明还要互市吗?”

“互市。”皇上记住徐景珩讲的,有关于互市的好处,回答的毫不犹豫,“互市,和平,不打仗。”

互市,和平,不打仗。几位老师伴读,一颗心激荡,转头擦擦眼睛的泪水。

都以为皇上要持续打仗,正发愁大明国库,整顿边镇需要的时间,哪知道……

王守仁老师接着问:“边镇问题刻不容缓。甘肃巡抚张九畴请求严翰林,做甘肃钦差,臣等认为,可行。

严嵩其人,有才华,有能力,也有见识气度。他对于文臣的大是大非没有在乎,反而是野心勃勃要朝上爬,用的好,很好。”

小娃娃有模有样地点脑袋:“严嵩,好好。”

他一见到严嵩,就闻到严嵩身上的味道。徐景珩说那是“奸臣”的味道——自古以来的奸臣,都是忠于皇上,不忠于国家的人,所以,他要好好用严嵩。

小娃娃看向王守仁:“严嵩,好刀。”

王守仁一愣,几位老师伴读都是愣怔,随即又明白,挣扎犹豫片刻,又自嘲地笑。

严嵩是一把好刀,这把刀,用不好会砍忠臣,用的好,会砍向这百年积弊。

王守仁老师放下心来,畅快大笑:“好!皇上说得好。严嵩是一把好刀。臣这就去拟旨,任命严嵩做甘肃钦差,总领甘肃土地改革。”

皇上两道圣旨发送肃州,严嵩差点蹦起来——皇上果然是他的知己,他就是要大干一番,得罪甘肃的世家大族和宗室又如何?他的目标内阁首辅!

严嵩高兴的忘乎所以,面对满速儿汗斗志昂扬。张九畴自觉给甘肃请来一个好钦差,放下最大一桩心事。兵部尚书也觉得甘肃的事情不用担心了,放心不下他的兵部,快马打道回京。

满速儿汗也觉得,大明的奶娃娃皇上很好,有魄力,有胆识,有决断。大明和吐鲁番互市,他可以休养生息十年,培养继承人,很好,很好。

大明和吐鲁番在肃州互市,吐鲁番蒙古保证西域商路畅通,大明也派去沿路驻军,按合约收税,哈密重新归于大明领土……元和三年的《边境条约》颁布天下,天下人愣怔,随即就是激动。

这一份条约,可以给大明肃州带来十年和平。关键,哈密回来了,西域商路又畅通了。

大明人都琢磨着,能不能去甘肃做点儿生意,补贴家用。一斤粗饼茶叶,一匹好马,忒划算啊。

湖广兴王府,兴王愣愣地看着兴王府的天空,眼前是当年的自己,绞尽脑汁筹措粮草打完肃州大战后,答应闭关绝贡的一幕一幕,是甘肃在满速儿汗的攻打下,年年炮火连天的模样。

浙江宁波,当年的穷书生汪直、章怀举,都在日本做走私贸易大赚一笔,又一起遭遇朝廷水师严打,除了寄回去老家的三千两银子,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听肃州开始互市,两个人互看一眼——去肃州。

去肃州之前,回去老家看看老娘妻小。

汪直的妹夫,章怀举的二弟,落水后醒来,人就变了。一家人都觉得他中邪了。

不会穿衣服,不会看书本,不会用茅厕,不会打火石……还嫌弃饭菜,糟蹋粮食,还天天神神叨叨的,不知道读书也不知道干活……这些都忍了。

可他说话没有尊卑上下,对着族长里长没有尊重不说,对母亲嫂子也没有尊重,见到秀才公也不知道行礼……家里正犹豫要不要请道婆,可到底是不忍心。

秀才公念皇上诏令,全村人正欢喜,他一回来又痴痴地念:“公元1524年,肃州大战,劫掠甘州,朝廷宣布闭关绝贡……不对啊,我这是在大明?朱元璋建立的大明?”

太~祖皇帝的名字也敢说?!章家也算当地耕读人家,章怀举的老娘寡妇带儿子,有决断。眼里含泪,给两个儿媳妇眼神——去请王道婆驱邪,如果不行,就送去祠堂宰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