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冬天

随着天气转冷,神仙菜就算有灵泉也被霜冻的厉害,停止供应了。

柳燕怕那些葡萄藤也会被冻坏了,还和蒋大郎去了趟岩溪镇,买了很多黑色的麻布回来,打算搭在棚上面。

棚很高,柳燕只能看着三伯和蒋大郎在上面忙碌。

三伯:“招娣,这样有用吗?看天气,过几天估计要下雪了。”

柳燕:“应该有用吧!这样盖起来,不会直接被霜啊雪的冻着,而且太阳晒在黑布上,棚里的温度也会高一些。”

三伯:“这藤长势不错,如果保护好,明年什么时候能有葡萄吃呀?”

柳燕也不清楚葡萄的生长周期,只能含糊道:“我也不太清楚,估计明年四五月份吧。”

“好了”三伯爬下梯子,拍了拍尘土。

“谢谢三伯”

“唉,谢什么,要是长出葡萄来,我们也有口福了。而且现在也没事干,都是窝在家里面。”

柳燕呼出了一口白气:“这里冬天有多长啊!”

三伯:“开春要到明年三月份了。”

柳燕:“那不是有两三个月要窝着?”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那不是要无聊死。

蒋大郎:“招娣,你别怕,我会经常来陪你聊天的。”

柳燕:“我是缺聊天的人吗?而且就你这闷葫芦,就没聊天那功能。”

蒋大郎:“......”呜呜,被嫌弃了。

“那我呢那我呢?”刘启嘿嘿的跑过来

柳燕惊奇道:“你怎么还没回镇里呀?不是说冬天里没事,让你明年开春再过来嘛。”

三伯:“是呀,爹娘也回县里过冬了。你和二姐怎么不回镇里呢?那里的条件要比村里好很多。”

刘启搓了搓手:“可是没有神仙菜吃啊。招娣,你可真厉害,这么冷的天,还可以种出来。我看整个县,就只有这里有。”

柳燕:“都蔫了,也只能勉强凑活”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空间里摘的。

三伯:“走吧,我们去顾伯那泡茶。”

“行咧”

大厅里,顾伯悠哉悠哉的坐在铺了厚厚棉垫子的大班椅子上,旁边还烧着柳燕给的银火碳。

刘启:“啧啧,你这生活,镇里的齐老都没你好。”

顾伯砸吧了一口茶,骄傲道:“那是,谁让我有招娣呢”

柳燕笑了笑:“昨天我和刘启算了一下,这两个多月,我们卖菜总共挣了3000多两,扣掉买马车和工钱,还有2200两。”

顾伯瞪大眼:“卖菜也能挣这么多钱?”

三伯:“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几趟去永福县,收钱收到手软,对这钱,都快没感觉了。”

柳燕笑了笑:“我们现在这几人,村长负责管村民,三伯负责谈生意,姑丈负责做账,大郎负责运送,我呢负责种菜,目前来说,一切都很顺畅,大家也很辛苦。

所以,我打算把挣到的钱分一分。三伯和我占两成,村长、大郎和姑丈各占一成,余下的留作运转资金。如果以后有新的朋友加入,分成就从我这里出,你们的都不变。”

三伯:“我也占一成吧,两成太多了。”

柳燕:“没事,就当三婶娘和哥哥姐姐们的。”

蒋大郎:“招娣,我也不用那么多钱。”

刘启:“我也是,哪有一个做账的有这么高的收入,还不吓死人了。”

柳燕:“你们都别拒绝了,这些钱都是大家应得的。以后就按这么分,每隔三个月分一次。”

蒋大郎:“那我先放你那。”

柳燕:“你放我这的已经够多了,这些你至少拿100两回去,买地或者给家里建套大瓦房也好呀。”

蒋大郎:“我平日里工钱都有五两,现在又拿100两,我娘估计会疯了。”

柳燕:“她总要习惯的”

三伯:“说到建房子,本来你三婶想在你家附近买块地建。可是村长说这些地都被人买走了。”

柳燕笑了:“是我买的,大家要是想建就建,都住一块挺好的。”

众人眼睛一亮,大家都默默在心里盘算,等明年地解冻了就来建。

三伯:“对了,招娣,明年你有什么打算,我们村还是种土豆萝卜吗?”

柳燕:“我打算三成种菜,七成种粮食。像水稻啊,小麦啊这些”

三伯点了点头:“也好,粮食才是根本。”

柳燕:“我也都是瞎弄的,现在村里很多人都跟着我们,我感觉压力山大啊。毕竟都是第一次做,也没有十全的把握。”

三伯:“你对自己要求别太高,这两个多月他们挣的钱顶的上两年了。

就算明年没有到达他们想要的,但肯定也会比他们原来的好。”

顾伯:“就是,要是有哪个不满意,直接丢出去。”

柳燕笑着给顾伯点了个赞。

三伯:“不过,要是到时候收成好了,我们可能连客户都不用找,直接卖给永福县和永令县这些酒楼就行了。”

刘启:“坐等收钱的节奏啊”

蒋大郎弱弱举手道:“那我们要怎么运过去呢?萝卜土豆有筐装,大米用筐会漏。”

柳燕猛的一掌拍在蒋大郎肩上,把他吓了一跳:“厉害了我们的大郎,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呀!”

三伯看着秒变红番茄的蒋大郎笑道:“对呀,他没提起,我们还想不到,明年临时要用就糟糕了。”

柳燕:“这里的大米一般用什么装去卖?”镇里米店都是用大米缸,卖的时候都是自家拿小坛子去装。如果需要用布袋,还要另外交钱。

三伯:“我们村土地比较贫瘠,每年的余粮都很少,基本只够自己吃。”

柳燕:“那我们还是照别人的,就用布袋装。不过我们要高级一点,用棉麻布,上面再秀上我们的商标。”

蒋大郎:“什么是商标?”

柳燕:“就是我们自己的标志,人家一看到那个图案就知道是我们柳下村的东西。”

三伯:“这样子的话可能要到县里的布店去定制。”

柳燕:“三伯,村里会缝纫的人多吗?”

三伯:“村里人大多都是自己做衣服,那些妇人一般都会。”

柳燕:“那我们自己去买棉麻布回来,趁这三个月大家都闲着,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吗?”

三伯高兴道:“自然是愿意的,有钱谁不挣呀!”

柳燕:“那我回去跟娘说一下,如果她也觉得可行,那就麻烦你和大郎跑一趟,去买些棉麻布回来。”

三伯:“好的,包在我们身上。”

说干就干,柳燕立马回去问了柳妇,柳妇觉得可行,几人便分头行动了。

柳妇去找村长,三伯和大郎去买布,柳燕负责画商标,商标是一只燕子。

等到他们买好布回来后,村长也找好了人,经过测试,总共有50来个人可以做。

柳燕让柳妇先试一下,做一个装20公斤的米袋大概要多久,要费多少布。

然后根据柳妇的成果,柳燕定了,做一个合格的布袋会给十文钱。一大匹布可以做12个,如果做废了,要倒扣5文。

柳燕大概估计了一下,原来村里的地一年可以收10万公斤的大米。

那么用灵泉泡过的大概会增收三四成,也就是会收入14万公斤。

扣除自用的,按10万公斤算,那就是需要5000个布袋。

每年按2次收成算,就是需要1万个袋子。

这样每家大概做200个,两个月才可以完成,可以多挣二两银。

柳燕叹了口气,要是有缝纫机就好了,刷啦啦的,估计一天就可以做好多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