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夏皇后伏地诉奏

“在下一同前去!”

“我也去!”

“岂有此理,在下同往!”

“国朝养士只为今日!”

“元母无罪而禁,乃我等有失忠谏职份!”

“今日陛下不予答复,我必以血谏君!”

“皇后贤惠温良,乃当世贤后,怎可不教而诛?”

“简直荒唐至极!”

数百人骂声震天而响,从庙左门雄赳赳,气昂昂跨步越过,直逼午门而去。

而此时的朱厚熜,早已抵达午门之内,看着眼前的两人,不禁眉头紧锁,对着夏皇后问道:“皇嫂不在宫中纳福,这是为何?”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夏皇后当即伏地启奏。

朱厚熜眼皮子连跳两下,尽量将自己的情绪控制,示意身旁内侍将夏皇后扶起之后道:“殿下只消将皇子抚养成人即可,宫中自是,我自有定夺!”

朱厚熜的话乍一听并没太大问题,可落在夏皇后耳中,无疑是惊雷炸响,因为她听清楚了,皇帝这是在暗示他,不要多管闲事。

可她正是因为这件事而来,又岂会就此退缩?

事到如今,她在就看出来了,当初在张太后宫门前,朱厚熜跟她商量的事,并不是真的觉得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不好,更不是体贴正德无子,所以才把儿子过继,更不是想要还皇位。

而且将她推到前台当做靶子。

只要群臣不同意朱厚照绝嗣,那么朱厚熜就可以将自己的爹,推到太庙,让天下臣民知道,皇帝威严是独一无二的。

如此一来,夏皇后、朱厚照就只能夹在中间,给朱厚熜挡御一切来敌。

因为群臣一开始所求便是大宗不能绝。

如果让朱厚照绝嗣,那么即使朱厚熜认朱祐樘为父,还是代表大宗断绝。当然,这个大宗是指朱厚照一脉,而不是从朱祐樘开始算起,更不是从朱棣开始算。

但朱厚照的的确确是大宗,这点无可辩驳,也改变不了。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只能遵从。

这也是为何唐皋哭谏一半,最后选择放弃原因之一,因为谈论大宗绝不绝嗣,就不能绕过朱厚照那一关。

总不可能,朱厚熜去认朱厚照为父。

这点群臣也说的很清楚,朱厚照与皇帝有父子相继之实,但不能盖以父子之名。

因为二人是堂昆仲亲属关系,仅仅是在继承之事上,有着父子之实。

因为兄终弟及在商朝掀起无数争端,故而自周公治礼开始,父死子继为当是主流。

既然如此,那就朱厚照势必会绝嗣,但起码朱祐樘可以保住。

可朱厚熜现在这个选择,等于全部都保住,看似完美无瑕的方法,但从而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该怎么办?

如果说周皙颜不能生子还好,可一旦生子,那就是正儿八经皇嫡子,比过继的皇嫡子,更加名正言顺,届时群臣该为谁效力?

这点历史借鉴不要太多。

朱厚熜迷之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压制儿子,但群臣怎么会相信?

汉武帝雄才大略吗?唐太宗英明神武吗?

可最后结果依旧还是存在内耗。

而聪慧机敏,又在深宫见过无数诡谲腌臜之事的夏皇后,同样也知道,如今自己成了别人挡箭牌,是才迫不及待,跑来见朱厚熜。

听到朱厚熜有所误会,旋即再次伏拜:“先帝天命不佑,既已绝嗣,当从天命为是,此前臣妄生他念,想以皇长子过继,使孝庄皇帝不绝。

今日想来,实在痴心妄想,因此恳请陛下收回过继成命,臣从此退居深宫,为我皇明清修祈福,望国家万年,圣上永昌!”

一年时间,朱厚熜皇权逐渐壮大,夏皇后原本的一些小算盘,也一个个破碎,时至今日,她已经没有当初那种妄想。

现在的她,只想闭门清修,远离宫中是非。

因为皇帝太过薄情寡义,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当做利用之物,哪怕亲生儿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毫不犹豫,在生下来不久,就让保姆送到她名下。

所谓伴君如伴虎,跟这种人在一起生活,她不敢保证,皇嫂这个名头,能否保得住她自己。

朱厚熜听了之后,不由自主扣了扣后脑残,咧着嘴倒吸一口气之后,嗡声道:“国家大事,岂是你一言决之?

当初我与皇嫂商量,将皇子过继一事,你也没有拒绝,我将皇长子送到你宫中,你同样也没拒绝,今日又不想过继,难道朕的儿子是阿猫阿狗,随便送来送去不成?”

朱厚熜完全不记得,当初他刚提及之时,夏皇后是坚持拒绝,只不过他态度强硬,所以夏皇后没说而已。

但这一切并不重要。

因为起居注,臣子是无法观看,更无法知晓。

而且他是皇帝,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有人思想转换不过来,那么朱厚熜就会让换人。

所以此刻,夏皇后只能被朱厚熜的话问的额头冷汗直冒,立即百诉:“皇长子乃天潢贵胄,臣怎会视作猫狗?只是因为先帝一事,朝中纷争不断,臣唯恐有伤皇上圣名……”

“朝中之事,我自会处理,娘娘的事情,是将皇长子抚养成人,我百年之后,也好传位于他,而非将心思用在朝堂之上。

太祖有训,后宫不得干政,朕希望皇嫂谨记这句话,不要听风就是雨,总想搞个大新闻!”

朱厚熜自然是不会允许这件事发生,本身过不过继,他心里根本就没什么介怀,而且还是兼祧,日后儿子继位,还是继承他的皇位。

这么一来,完全就是费而不惠,又何乐而不为之?

反倒是现在如果退缩,返回原样,那么该有的争论还是存在,并不会因为没有兼祧之事,没有内阁秉持朝政,这件事就会完结。

群臣秉持礼法,这是必然的。

因为皇权已经大到没边,如果连礼法尚且不能框住君主,那天下还有什么能够束缚君主?

百官无论是为了自己尊严、性命、利益,还是国家安稳,社稷传承,都会拼命祖制,与朱厚熜开启拉锯战,直到一方暴力压制,或者另一方俯首称臣。

这点哪怕朱厚熜对明朝历史不熟,但也知道明神宗因为国本,和群臣开启无数年的拉锯战。

内阁阁臣无论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只要上台之后,无疑便是劝早立太子,以正国本,而且前赴后继。

如果有人做不到,将太子册封之事落实,那么百官绝不对不会让内阁好过,无数的弹劾奏疏就会叠满整个文渊阁,让内阁阁臣无所适从,乃至被迫自请退休,走前依然还不忘对皇帝说一句:“早立国本。”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