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天下大变

重新回到大朝会。

王修真的有错吗?

他虽然是大司农,但大宗粮食都掌握在朝廷和各大世家手中,朝廷和世家才是高粮价最大的受益者,王修能坐上大司农的位置,也是各方势力角力后的结果。

但现在形势已经不同,李承道要废除均田制,并开启土地自由买卖,一旦戴在头顶的紧箍咒失效,土地放开,必将导致一个结果!

那就是粮价大跌!

粮价跌,农民破产,兼并土地,这也将成为各方的共识。

为什么粮价下跌?很简单,粮贱伤农,要是粮价高,对均田制下人人拥有土地的百姓们是非常有利的,他们单纯靠着土地的产出,就能活得有滋有味,世家还怎么兼并土地?

所以开启土地自由买卖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粮价大跌,直到跌破种植户卖粮所得维系不了生存的临界点时,他们才会把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卖出去。

而原本的高粮价到即将开始的低价粮,这需要一个转折,需要一个理由,也需要一个背锅侠,最好的背锅侠,当然是名义上掌管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司农王修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让王修改口,调下头就行,百姓嘛,都是很好糊弄的,尤其是降粮价这种好事,长安城内的城里人九成九以上支持,毕竟他们不种田嘛,泥腿子们没文化,也没话语权,自然屁都放不出一个。

放在后世,要是有哪一个人提出大规模调低商品价格,保证99%的人挑出来拍手称快,毕竟降价,受益的是绝大多数人,损害的只是生产者而已。

但这里还有超出粮食本身的一点,那就是王修乃是秦王府一系,此时秦王已死,李承道登临太子之位,王修已经不适合坐大司农的位置。(历史上李世民任命王修为大司农,玄武门之变时站在秦王一系)

可是王修平时作风严谨,不贪污,不受贿,为人正直,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做人做事上都没有特别大的差错,如果要他下来,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他遇上了李承道,李承道给出了一个理由!

今日李承道携新太子上位之威,直接以高价粮这个无可挑剔的借口发难,几乎就是无解。

这也是李承道在赤裸裸的告诉朝堂上所有人,与我东宫作对的人,就是这个下场。

要的就是立威,立势!

这些文武百官身后几乎都站着各个世家,李承道刚给世家送上了废均田制和土地自由流转的肥肉,又有武力屠杀秦王府的实力,所以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替王修说话。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这就是王修成为所有世家弃子的原因,他本身或许没有错,但他投靠李世民,坐上大司农的位置就是他的错。

李承道在把王修拿下后,脸色连一丝波动也没有,退后一步,回到原来的位置,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刚才三品大员被当场拿下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圣上,粮价如此之高,王修罪不可赦。”

窦威远远看了李承道一眼,走出一步,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

“臣以为,造成量粮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均田制……”

此话一出,除了早有准备的大家族嫡系官员外,那些没有收到消息的官吏尽皆大骇,先是拿掉了大司农王修,现在担任内史省内史令,置二员,正三品的窦威又是对均田制提出异议,这是要变天啊!

“我朝自开国以来,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均田制的存在,使得每个百姓都分到田地,这是天下百姓一大幸事。但岂不知人有勤懒之分,有老幼之别。原先分到靠近长安城周边的百姓逐渐老去,而新长成的成年男子分到的田地基本都在城外几十里外……”

“这就导致了老人因为精力衰退,耕作田地越加艰难;而新人因为距离太远,不愿意耕种,又荒废了田地,如此循环,是对那些肥沃良田的浪费,也是对那些勤勤恳恳耕耘的百姓不公平。臣斗胆上谏,请陛下废除均田制,让土地自由流转,勤勉之人辛勤劳作下,能拥有更多的良田,懒散之人,失去土地后,也会意识到劳作的重要,这将激励他们为生活而奋斗。”

窦威说完,整个朝堂落针可闻,废除均田制,这个延续了几百年历史的制度,竟然在今天,被三品大员这样的高层人物提了出来。

原先类似这样的议案,一般是由中低层官吏提出,高层不予当场评价,只有回去各个高层聚在一起讨论,达成一个共识,并交由皇帝同意后,才会在大朝会上讨论,这也避免了一旦高级官员提出方案,结果遭到底下中低层官吏反对,在朝堂打嘴仗的尴尬局面。

说白了就是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朝堂下,中下层提方案,上层决策要不要做,最后皇帝拍板,这样一套流程,等在朝堂上说起,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容更改的事了。

现在,这个提方案的人直接上升到了内史令这种丞相级别,下面人还怎么反对,谁敢反对?

除了同级别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的大佬能站出来打擂台以外,那些中下层官员如果敢站出来,那就要做好解职还乡的准备,甚至稍微严重一点,直接打入大牢都很有可能。

谁敢反对?内史令一出,品级不够的现在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臣有异议!”

这时,站在远处的一名官吏越众而出,看他的位置,显然品级不高,最多也就是六七品的样子。

只见此人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声音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愤怒,死死盯着前方的窦威,给人一种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的感觉。

李承道耳朵微微一动,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后,便垂下眼帘,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