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科技是第1生产力

魏征这番话,别说声名远扬了,会流传千古,成为教育史乃至重大的转折点,李祐都不觉得你奇怪

毕竟在这个年代,这样的环境下,能将印刷术联想到教育,进而联系到民智的人还真的不多,而能够有这样见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不禁让李祐不由的心生佩服:“这实在是太厉害了。”

可见古人并不愚,只是受到了环境以及认知的限制,一旦打破了这个限制,这智慧并不比自己差,再加上他们本身的眼界和眼光,在某些方面会超过自己很多。

薛大鼎微微颔首道:“是啊,当真是智慧超群,非凡人也。”

马周眼神中不由的露出敬佩道:“不愧为名相,真令人敬仰。”

众人说着,便来到了印刷书籍的最后的一个工序——装订成册。

只见工作台上摆放一堆堆的书页,每一堆都是同一页,随意扫过一眼,这只有十堆书页,工人所做的就是从这十堆的书页之中,一次取出封面,按照顺序叠放好,然后用针线装订好。

只见工人一手拿着书页,一手迅速的从各个书页堆上取出一页,然后简单的码整齐之后,迅速的翻过页码查看无误之后,便交给另外一个人装订。

李祐随手拿起缸装订好的论语,刚翻开就一股特有的墨香扑面而来,看着里面的内容,这本书要和前世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不过还是有一点让他感到诧异的地方,就是这本《论语》实在是薄,薄得只有十页的样子!

他虽然经常的逃课,但对于《论语》的分量记得相当的清楚,这《论语》的书不仅厚,而且还分为上中下三册,每一册至少有五十页。

但现在他拿在手里满打满算也只有十页纸,薄成这样,这好像不太合理。

他有些疑惑地问道:“这《论语》一本为何这么薄?”

听到李祐的问话,工匠放下了手中的活,解答道。

“启禀殿下,之前的雕版印刷一页书印刷不到六十个字,这《论语》一共有一万六千余字,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五十页左右。”

“而今这一页纸多的时候能够印刷三千余字,这一本《论语》其实不过是三四页纸的事,但为了排序,这才印刷了十来页。”

李祐当即就麻爪了,他的毕业论文都不止这么点字数。

“照这么算,那万卷书岂不是只有三千万字?二十万册书,岂不是只有六亿字?”

三千万字,在前世一本长篇就能高达上千万字。

照这么算,那前世岂不是大部分人都是读万卷书,甚至是写万卷书的人才?

“应当是没错了。”马周点了点若有所思的说道:“这么说得来,十万《论语》也不过是百万张纸,这一棵树能造多少纸?”

工匠想了想说道:“按以往的经验,这一棵树中等大小的树,大概能够制造一万张纸左右,能够印刷一千本论语。”

“按这么算,那十万本书也就不过百来棵树?”李祐越算越觉得惊讶,这个数字简直令他难以置信。

马周心中简单的算了一遍道:“不错,应当是这样没错!”

工匠继续说道:“而且这成本比之前还要低!”

李祐心中惊叹不已,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但这印刷术所提高的效率也未免太高了,和之前相比无论是人工还是工序,又或者是成本,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着李祐想到了什么,这书籍这么便宜,那李世民很快就会知道十万本书根本要不了多少成本,说不定会增加免费书籍的发放。

这么一来的话,说不定自己印刷的书籍都卖不出去。

这样可不行!

想至此,他赶忙对着薛大鼎说道。

“书籍这么便宜,这要是等父皇反应过来,恐怕书就要卖不出去了,得赶紧将书给卖出去,能挣一笔是一笔,对了价格不要放的太低,只要现在的书籍要便宜才行。”

“是!”一旁的彭通应了一声,很快便明白了李祐所想,连忙说道:“殿下放心,臣会处理好的。”

听到彭通保证,李祐微微颔首,问着工匠道:“那现在的教材印刷好了么?”

工匠行了一礼道:“启禀殿下,这医书之类的有大量的图,铅板雕刻师傅还在雕刻,需要更长的时间。”

李祐微微颔首,表示了理解,这《论语》大部分的书籍都是文字,这种纯文字的印刷是最快的。

而其他书籍,比如医书多是图文结合,印刷的速度那叫一个慢。

在了解了教材的印刷的进度之后,李祐起身打算离开:“走,去看看学堂建设的怎么样了!”

“是!”一行人跟在了李祐的身后,李祐则领着众人走出了印刷工坊,骑上马朝着偏远的学堂走去。

由于要接纳一千个学生,所以占地面积要很大,因此学堂建设在了郊外。

不多时,众人便看到了正在修建的学堂,这一入眼的便是一个围墙应李祐的要求,避免闲杂人等跑进来,整个学堂都砌了一堵墙,将整个学堂包围了起来,且在大门处还找了老兵作为看大门。

而最显眼的莫过于大门前的学校名称,叫做幽州经济学堂。

学校地点在幽州,本想叫大学,但似乎刚入门的小学生也收。

至于为什么要以经济命名,不是以医学院,农学院之类的命名是有原因的。

首先要高弄明白什么是经济。

所谓的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

复杂点来说就是李祐想提高生产力,搞好国民经济,简单来说就是缺钱想搞钱,因为无论是做什么都无法脱离钱,也无法脱离经济而独立存在。

在距离大门左右一段距离是马棚,李祐总感觉莫名的既视感,他读书的时候校门外也有这样的棚子,不过是用来停自行车的。

将奇怪的念头抛之脑后,他领着众人走进了学堂中。

众人这一进正门,便看到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教室楼,虽然还没修建完成,但十分的宽大,尤其是那盖瓦的房顶,古韵味十足。

两层教学楼,学生则在一楼,教室和室内活动场在楼上,计划是一楼共分为二十个教室,每个教室只有五十个人。

而在左边则是学生的宿舍和厕所,右边则是实践区域,实验区中有养殖区域,种植区域,和实验楼。

实践区域的实验楼则在围墙内,实验楼主要是做各种实验的场地,比如机械相关的实验,因此这个地方特别的坚固。

而养殖区和种植区则在围墙外,养殖区多是牛棚,马棚和池塘,主要是用来养殖;而种植区则是尚未开垦的荒地和山林,主要是用于种植。

这两个区域主要能够实现一部分的食物自给自足,减少王府的负担的同时也提供实验的场地。

教师楼,宿舍和实践区域的中央,则是一个长三百米,宽五十米的操场,可以组织骑马,射箭等体育活动。

梁猛彪看着这个学堂有些发呆道:“这学堂可真大,不知比起洛阳的太学怎么样?!”

薛大鼎摇了摇头道:“比不得,当年洛阳太学有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学员三千人,只可惜董卓毁了。”

李祐闻言有些诧异的挑了挑眉,他对于董卓并不陌生,还从没听过有这么一段历史:“那现在太学怎么样了?”

马周回答道:“如今太学可谓是苟延残喘,不过听闻读书人也有一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洛阳太学是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是开挂皇帝刘秀一手创立,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教育史上堪称奇葩,太学规模浩大,人数最多时达到三万人。

但是杂而不精,不仅有儒道佛,还有祭祀之类的东西,显然封建王朝不具备建设大学的能力。

在唐朝的时候洛阳大学销声匿迹,而在宋朝的时候出了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地位极高。

李祐微微点头:“走进学堂里面看看。”

“是!”几人点头应道。

几人走进教室,只见教室内整齐而有序摆放着五十套刚制作出来的课桌,椅子上面的木漆还没干,此刻正在晾着。

望着这熟悉的场景,恍惚间李祐回到了前世的教室,有些出神。

“殿下,殿下?”薛大鼎提醒道。

“啊,怎么了?”李祐回过神随口问道。

马周有些关切的问道:“这木漆的味道有点重,殿下是不是不适?”

“没事。”李祐摆了摆手,眉头微皱道:“只是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薛大鼎眉头一挑,殿下该不是想长安了吧?

“是不是书?”马周小声的问道。

李祐摇了摇头:“总感觉少了什么,是什么呢?”

沉吟了片刻,他终于想到了什么:“少了粉笔和黑板!!”

梁猛彪好奇的问道:“粉笔,黑板?这是什么东西?”

“没听说过,这粉笔是什么笔,这黑板又是什么?”马周耸了耸肩,表示也没听说过。

薛大鼎则开口问道:“殿下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用?”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