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文艺协会

翌日。

夏州文艺协会。

夏州文艺协会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和联系夏州文学艺术界,由中州文艺协会直接领导。

此刻文艺协会所有的高层全都聚集在一个会议室里开会。

坐在最上边的是夏州文艺协会的会长朱浩文,他带着一副老花镜,年纪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进入文艺协会已经有三十一年的时间。

朱浩文手捧着一本《三国演义》,对着下位的所有人沉声道:“说说看,你们对苏轼的这本有什么看法。”

众人在听到了会长的提问之后,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述说着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三国演义》在情节的构思和展开上是非常的精妙,人物刻画也非常出色,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

“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精彩刺激的历史演义,但看完了才发现这是一部具有超高文学性的著作!”

“有了这本《三国演义》的出现,所有的历史类都要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

“任何一名男人都不会拒绝这本,从开局的桃园三结义开始就高潮不断,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和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的剧情写的太生动了,看得我浑身热血飞腾,恨不得亲自穿越到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这一切。”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这位苏轼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犹如汪洋大海一样,令人望尘莫及,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字字珠玉,妙笔生花,看完五体投地。”

“出道即巅峰,这本书简直恐怖如斯。”

“就算他以后再也不写作了,就依靠这一本书也能够在文学界拥有足够高的地位。”

“……”

自从这个名叫苏轼的作家在〖终端读书〗上发布了《三国演义》的内容之后,引发了一众读者的高潮。

原本他们文艺协会是不会关注这种新人新书的事情,对网友热捧《三国演义》的事情也毫不关心。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也只是认为这是一本比其他作家写的还要精彩的罢了。

毕竟现在市面上确实是没有几本眼前一亮的,更何况《三国演义》只有几万字发布。

但架不住有许多与他们文艺协会交好的作家都在强烈推荐这本《三国演义》,甚至文艺协会的一些成员都在向各自的领导推荐这本书。

这也就不得不引起了文艺协会高层领导的关注,纷纷下载起了〖终端读书〗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他们很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这么多人都在推崇。

之后发生的事情和那些普通读者一样。

众多高层在看完了《三国演义》之后大为震惊,然后一个个的点起了预约。

虽然他们也可以凭借着文艺协会在文学界的领导地位随便编一个理由,提前向文译书库查看所有的内容。

但如果这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文艺协会的官方地位会遭受到网友严重的质疑。

所以。

他们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而是等昨天苏轼的《三国演义》在市场上正式出售后,自己掏钱入手了一本。

成功购买到《三国演义》之后,每个人都几乎是废寝忘食的阅读起了全本,甚至还有人熬夜通宵也要看完全部的剧情。

因此。

有些人的眼睛周围还环绕着一层浓浓的黑眼圈,说话有气无力。

“咳咳……”

朱浩文清了下嗓子,抬起双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这是一本殿堂级作品,我认为可以把这本书放进世界名著行列,你们觉得怎么样?”

此言一出,会议室安静的就如同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会长的表情和语气是绝无仅有的严肃。

他们也不会认为会长是在说笑,毕竟以他们的眼光也认为这本书确实可以称之为殿堂级作品,没有其他相同品类的书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

直到朱浩文再度咳嗽了一声,众人才回过神来回答朱浩文的问题:

“会长,这是不是太急了?”

“对啊会长,虽然《三国演义》不可否认是一部好作品,但这未免也太操之过急了吧?”

“我倒是同意会长的建议,但至少也得等几天,等到这本彻底被社会认可才决定。”

“……”

众人左一句右一句,纷纷望向最上位的朱浩文。

朱浩文托腮沉思:“好,那就等几天再说,先向中州那边禀报一声。”

中州是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是蓝星毫无疑问的领导重心。

所有关系到社会的一切重大决定都需要经过中州的同意才能够实行。

而把《三国演义》放进名著行列这也是关乎到文学界的一件重事,所以也需要得到中州文艺协会的认可。

……

文译书库印刷的《三国演义》越来越多,购买了《三国演义》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完了整本七十来万字的人也愈发增多。

论坛上几乎都看不到其他的帖子,全部都是关于《三国演义》的帖子,但凡还有人没有看完就来逛论坛,他就会体验到来自剧透怪的恐怖。

不仅仅是只有看的人买了《三国演义》,就连行业内的编辑和作家也都购买了一本亲自捧读。

这一阅读,就令九成的作家说不出一点话来,扣心自问,他们用尽毕生精力也写不出这样一本书来。

其余一成的作家对此异常的羡慕嫉妒恨,在网络上疯狂的批评《三国演义》,仿佛在他们眼里这本一文不值。

这种情况自然招到了读者的热烈“回应”,把他们的社交帐号都给骂的注销掉了。

一位资深的文学作家在社交平台上发消息:“从《三国演义》出现的那一刻起,或许会有许多的历史文出现,但在历史文这一领域只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

这个消息在短时间有足足几十万人点赞,没有人会质疑这句话,也没有人会在这句话的下面说不是。

现在苏轼把历史文这一题材带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

以后,或许会有大量的作家模仿苏轼的。

但。

苏轼在这个分类的代表性和地位几乎无人可动,也无人敢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